汪曾祺/文 吳應(yīng)海/評
老海糊辣燙
汪曾祺/文 吳應(yīng)海/評
老海是回民,專擅糊辣燙。我沒見過他,但小時候常吃他的糊辣燙。
老海的糊辣燙算是家鄉(xiāng)的名吃了,小城人都知道。一有心情,就說“走,喝老海糊辣燙!”老海和糊辣燙似乎成了同義詞,一提到老海,就想到糊辣燙;一提到糊辣燙,也只能是老海的糊辣燙。
老海的小店開在八小隔壁,不大的門面。里面烏漆麻黑,灶臺案板上一層黑垢。桌子從店門一直擺到街邊,來晚了就沒位置。老海的糊辣燙在家鄉(xiāng)人氣鼎盛的時候,我還是個小孩,但常去吃,爸帶著我。我一去就趕緊找座兒坐下,替爸也搶一個。
爸端的糊辣燙來了。大海碗里漂著層紅油,牛油。碗里很燙,但不冒煙,讓油蓋住了。不明底細的舀起一勺就喝“唉喲,燙死了!”紅油上撒了些長半寸許的蒜苗。油是紅的,蒜苗半青半白,煞是可愛。牛油的腥膻混著蒜苗沖勁,一嗅,食欲就大開了。
舀一勺湯,輕輕吹吹,喝進嘴里,一股熱流從口到胃,這一路又辣又熱,三口兩口下去,額頭上已沁出細密的汗珠。吃到半碗,就算在冬天,手心腳心都開始冒汗。要是夏天,更是大汗淋漓,從水里撈起一般,那叫一個痛快。據(jù)說有人感冒,就來吃老海的糊辣燙,效果比吃藥強!
湯里主要是粉絲——紅薯粉,豆粉。還有土豆丁,牛肉丁,黃花菜。
湯用牛羊大骨熬制,味厚湯鮮,不清湯寡水,勾了粉芡。喝嘴里,又糊,又辣,又燙,是謂糊辣燙。
同樣的材料,擱別人手里,做不出這個味。人們只能乖乖地穿過半座城,來吃老海的糊辣燙。喝著糊辣燙,就著鍋盔或大蒸饃,絕配!
老海的糊辣燙為什么這么好?還是有訣竅。老海備料下料時,把自己一人關(guān)廚房里,旁邊不許站人。端出來的,就是一鍋鍋煮好的糊辣燙。
老海是個孤老,無兒無女,手藝又不外傳,做了幾十年,眼見得越來越老了。小城人開始擔(dān)心,老海死了,再到哪兒喝這樣的糊辣燙。
人總是會死的。有一天,老海死了,小店關(guān)張了。小城人再也喝不到從胃暖到心的糊辣燙了。別人也開始賣糊辣燙,生意清淡,一喝,滿不是那個味兒。
(《讀者》2015年第5期)
[感悟]這篇文章以生動的文字,向讀者介紹了回民老海的糊辣燙,讀罷令人饞涎欲滴,心馳神往。那么,作者是如何把一碗地方名吃寫得如此引人入勝,欲罷不能呢?一是營造氛圍,通過簡陋的門面、供不應(yīng)求的場景等來吊讀者的胃口;二是抓住糊辣燙的“色、香、味”等進行仔細描摹,令人如臨其境;三是寫食用過程中獨特的感受,進一步反襯糊辣燙的與眾不同;四是就此抒發(fā)情感,升華主旨。
很顯然,同學(xué)們今后在描寫某種食物時,完全可以借鑒本文的寫法,讓美味佳肴在你的筆端“流淌”。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臺南鎮(zhèn)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