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義
【編者按】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玉器類文物千余件。入關(guān)后清帝歷次東巡,將紫禁城的大量宮廷器物、古玩玉器等移至盛京尊藏,以示“不忘根本”。建國后,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又陸續(xù)將相當(dāng)數(shù)量的清代文物劃撥沈陽故宮收藏。本刊上期擷取了部分佳品作綜合性說明,以饗讀者,本期繼續(xù)介紹。
16.清白玉浮雕花卉蝠耳洗
口徑16.2厘米,足徑12.5厘米,高6.8厘米。
白玉雕制,口內(nèi)斂,平底,圈足。洗外壁以線刻法浮雕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四季花卉,內(nèi)里及底為素面??谘厮拿鎴A雕蝙蝠四只伏靈芝之上,靈芝浮雕團壽字,靈芝柄部銜活環(huán)。底附紅木座(見圖16)。洗是文房用具,清代使用廣泛,造型、題材繁多,絕大多數(shù)作品精雕細作,雕琢技藝高超。此件玉洗既可作為文房筆洗,也可用作陳設(shè)觀賞,是清代宮廷玉洗中較為精致的一件。
17.清白玉浮雕串枝花卉五足碗
口徑17厘米,足徑11厘米,高6厘米。
白玉雕成,直壁,平底。全器表面以減地法浮雕花卉,紋飾繁復(fù),雕工精細。碗里及碗心均浮雕串枝蓮紋,花朵或并蒂而開,或含苞待放。底部五足,雕牡丹花紋。木雕底座(見圖17)。玉雕花形碗在宋代已開始流行,明代大量使用。多鏤雕枝葉,造型不為規(guī)整。清代玉碗多為圓形或花形,其上多雕刻花卉、山水、人物、詩詞、吉祥文字等紋飾,精美華貴。
18.清白玉雕二童擎鼓
寬4厘米,高4.7厘米。
白玉雕成,雕一大童立于鼓旁,一小童騎坐其肩,笑逐顏開,雙手執(zhí)棰擊鼓。兩童子兄弟之情、敲鼓之態(tài)、喜樂之情,形神兼具(見圖18)。清代玉人物擺件,題材有佛道神仙、樵夫漁民以及世俗人物等。其中的童子擺件,童子形象多為頭大臉胖,憨態(tài)可掬,嬉笑可愛,常作嬉戲狀,動作描摹傳神,刻畫生動。
19.清白玉浮雕歲歲豐收如意
長43厘米,頭寬12厘米,中寬4厘米,尾寬4.5厘米。
白玉雕制,如意頭為靈芝形,上浮雕鯰魚兩只,魚尾相接,魚口銜環(huán),寓意“年年有余”。如意頭中部刻乾隆五律詩:“處處座之傍,率陣如意常,雖圖語告吉,艱至北頻詳,比似養(yǎng)脂潔,較于周尺長,指揮憶李氏,略愧在閑房。”詩后刻款“乾隆丁巳御題”,款后刻一方?。ㄒ妶D19)。如意柄浮雕稻穗一株,谷粒飽滿,谷穗彎曲,為祈愿豐收之意,寓意“年年有余,歲歲豐收”。稻穗下為海水紋。附黃絲雙穗。
20.清白玉雕螭鎮(zhèn)紙
長17.8厘米,寬2.2厘米,高2.2厘米。
白玉雕制,長條形。高浮雕螭龍一條,頭巨頸細,長軀細尾,引頸屈膝,躬身前行(見圖20)。刀法凝練,造型簡潔。高浮雕在漢代就已是一種常用的玉雕技法,最具代表性的是高浮雕云螭紋。戰(zhàn)國時的鎮(zhèn)為坐席邊角擺放的重物,漢代以后隨著紙張的廣泛使用,書鎮(zhèn)、鎮(zhèn)紙開始出現(xiàn)。最早的玉鎮(zhèn)紙出現(xiàn)于漢代,多為動物造型,如臥羊、辟邪等。明代玉鎮(zhèn)紙多為獸形,較短小。此清官玉鎮(zhèn)紙細長,玉質(zhì)潔白無綹裂,帶書卷氣息,古樸精致。
21.清白玉透雕龍風(fēng)臥蠶紋同心璧
高16.4厘米,寬10.2厘米。
白玉雕制,厚片狀,由兩部分雞心佩組成。一部分側(cè)邊琢為凸長條榫,另一部分琢為長條凹槽。造型特別,可隨意分合,合二為一即為同心璧。一側(cè)頭部刻雕鳳紋,一側(cè)頭部刻雕龍紋,左右下側(cè)各飾夔龍紋。器身有穿孔,里外皆雕臥蠶紋(見圖21)。此器形式造型、紋飾皆仿漢代雞心佩,而組合成同心璧卻是清代的創(chuàng)新,其造型寓意“比翼雙飛”“比翼同心”,紋飾寓意“龍鳳呈祥”,祈愿夫婦和美之意,其形其意皆妙。
22.清白玉透雕盤螭帶扣
長10.5厘米,寬5厘米,高2厘米。
白玉雕制,兩件相扣,其上均透雕盤螭龍一條。螭龍口銜靈芝,身盤尾卷,寓意吉祥長壽,形象生動(見圖22)。帶扣在古代稱“師比”“帶鐍”“鉤鰈”等,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中原傳統(tǒng)使用帶鉤,在漢到魏晉時期逐漸使用帶扣。兩晉時期開始,帶扣的使用逐漸形成制度,以不同的材料和形制區(qū)分貴賤等級。清代宮廷使用的玉帶飾包括帶鉤、帶扣等,其制作較前代更加講求實用,多以白玉或上等粉皮青玉制作,打磨、拋光工藝也超越了前代。
23.清白玉雕子母羊
底長12厘米,寬6.5厘米,高8.6厘米。
此玉件圓雕子母三羊臥地。母羊昂首前視,眼睛以陰線刻成圓形,外圈加弧線。前足跪,后足臥于腹下。子羊依偎母羊,口銜靈芝,神態(tài)親昵,滿含溫情。以陰線雕為毛發(fā),羊身下雕祥云(見圖23)。三羊寓意“三陽開泰”,這種造型和紋飾在清代非常盛行,玉器、陶瓷、雕刻、繪畫中多見。據(jù)《周易》,正月為泰卦,三陽生于下,寓意“冬去春來,陰消陽長,云開紅日出”,祥瑞吉慶。玉羊造型商代已}n現(xiàn)。漢代的網(wǎng)雕玉羊多為臥形,身體肥碩,背部豐滿,短頸,角向下彎曲,羊肥壯而靜態(tài)。清代玉羊比前代更加寫實,骨骼、肌肉均著力表現(xiàn),著重于表現(xiàn)動態(tài),但動作不大。清代此類玉羊常用作玉鎮(zhèn)或陳設(shè)擺件。
24.清白玉御制款雙蝶耳活環(huán)三足香薰
通高6.7厘米,爐長15、寬6.8厘米,蓋徑6厘米、高3.1厘米。
玉質(zhì)細膩潤澤,通體潔白,網(wǎng)雕為薰?fàn)t樣式。蓋上活動圓鈕為鏤空方形火焰珠,其內(nèi)里分別刻“御、制”二字。蓋上有鏤空云紋和凸火焰珠兩組圖案,四枚火焰珠芯中依次陰刻“古、稀、天、子”四字。熏爐板沿浮雕方形火焰珠兩枚,珠內(nèi)分刻陰文“香、薰”二字。腹部以弧線陰刻打結(jié)繩紋,器身兩側(cè)網(wǎng)雕雙蝶耳,耳下銜活圓環(huán)。爐下雕獸頭三足。香薰底部為木雕小座(見圖24-1、圖24-2)。此器為乾隆御用之物,小巧玲瓏,典雅精致。
25.清白玉雕娃子獻桃清供
寬3.7厘米,寬5.5厘米。
和田白玉籽料圓雕娃子獻壽,玉質(zhì)潔白細膩。娃子席地而坐,面露喜色,頭上發(fā)絲可見,活潑有趣,神態(tài)生動。肩擔(dān)桃枝,桃枝上雕一大桃,褐色玉皮巧雕為桃實之色,別具巧意,形象生動(見圖25)。俏色技巧最早出現(xiàn)在殷商時期的玉雕上,清代這一技法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和利用,為后人留下了眾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玉雕佳作。
26.清白玉鏤空螭龍璧
直徑6.2厘米,內(nèi)徑1.6厘米,厚0.4厘米。
白玉雕制,雕T細致,內(nèi)外環(huán)之間透雕一大一小兩條螭龍。螭龍四肢自然彎曲,螭身曲折,尾部呈勾云狀分叉,形象生動,頗具動感(見圖26-1、圖26-2)。材質(zhì)、雕工、紋飾俱佳,為難得的玉雕精品。玉器螭紋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漢、兩晉、宋、元至明清,螭紋一直沿用于玉器之上,其形象和特征也在不斷變化中。螭紋與玉文化結(jié)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對龍的情有獨鐘。螭紋玉璧大量出現(xiàn)在漢代,明清時期螭紋玉璧再度盛行。
27.清白玉雕蝠磬雙魚壁掛
蝠高5.8厘米、寬10.5厘米,磬高8.5厘米、寬21.2厘米,魚高9厘米、寬6.5厘米。
白玉雕制,為一塊玉料分別雕成蝙蝠、玉磬、雙魚三部分。雙面雕飾,以系繩相連。上部蝙蝠口銜網(wǎng)環(huán),振翼飛翔狀,形象生動,兩翼下浮雕云朵,是為蝙蝠流云,寓意“百富流云”或稱“福白天來”。中部玉磬雕飾一組回紋,磬左右兩側(cè)出廓雕螭龍兩條,下部雕綬帶和如意一柄。下部雙魚,魚口含水托起寶珠(見圖27)。玉磬與魚的組合形象,寓意“吉慶(磬)有余(魚)”。
28.清白玉鏤雕雙螭佩
長6.8厘米,寬3.7厘米。
白玉雕制,兩面飾紋。器表陰刻,器身透雕螭龍兩只,龍身相繞,矯健靈動,栩栩如生(見圖28)。清代螭紋有仿戰(zhàn)國與兩漢的,也有將各時期的螭紋特點雜糅起來的??傮w來說,清代的螭紋是頭部較大,下唇有須,身軀與尾部略顯粗短,神韻氣質(zhì)較為圓渾。雕刻花鳥、人物、動物的小巧飾物稱為花飾,掛于胸部的為墜,別于腰間的為佩,形制多種,雕刻工藝多樣,清代仿漢代佩較多,皆以優(yōu)質(zhì)仔玉制作,有雞心佩、子辰佩、龍螭佩等。
29.清白玉夔云長方形佩
長6.5厘米,寬3.9厘米。
白玉雕制,表面以陰線淺刻云頭紋、幾何紋,佩上鏤雕夔龍形象,尾、勾爪可見,紋飾、線條古拙,風(fēng)格圓潤厚實(見圖29)。夔紋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銅器及玉器上,明清時期景德鎮(zhèn)瓷器以及清代玉器上也沿用此紋飾,表現(xiàn)了清代玉雕的尚古審美情趣和藝術(shù)風(fēng)格。云紋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和西漢,并有多種形式的變化。此玉佩為清宮舊藏。
30.清白玉蚩尤合璧連環(huán)
直徑7.1厘米,厚2厘米。
白玉雕制。清代宮廷制造的蚩尤環(huán)數(shù)量頗多,尺寸不等,材料多以青玉、碧玉、白玉為原料,樣式一致,均為雙合璧連環(huán)式。環(huán)外側(cè)淺浮雕四個蚩尤頭,重環(huán)圓眼,圓方鼻,大嘴。兩環(huán)相套,可錯可合,合之環(huán)形,分之則為兩環(huán)(見圖30-1~圖30-3)。尺寸精準、咬合嚴密是其工藝特色,令人嘆為觀止。蚩尤環(huán)是仿良渚文化蚩尤環(huán),本為一種臂飾,套在腕間或臂上,元代著名畫家、詩人朱德潤在《古玉圖》中定其名為蚩尤環(huán)。
31.清白玉子岡雕尋梅玉牌
長5.2厘米,寬3.8厘米,厚0.7厘米
和田白玉雕制,玉質(zhì)溫潤。頂部有一系孔,兩面均用減地法雕刻圖案。牌雙面上部均浮雕二夔龍,爪尾相抵,作環(huán)狀。牌正面下部浮雕一拄杖老翁,其旁寒梅一株(見圖31-1)。牌背面下部雕陽文七言絕句詩:“此見心性天然傲,遠到冰口我書香?!蔽暮罂炭睢白訉保ㄒ妶D31-2)。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據(jù)傳為明代琢玉名家陸子岡所創(chuàng),故又名“子岡牌”。陸子岡玉雕作品甚為罕見,收藏價值極高,清代仿“子岡”款玉器大量出現(xiàn),尤以玉牌為多,此雕工尚精,為清代托名仿品。
32.清白玉浮雕玉蘭花插
高25.3厘米,口徑10.7厘米。
白玉雕制,圓雕技法。雕一朵盛開的玉蘭花,花瓣七瓣,潔白潤澤,向上自然舒展,形成花插之形。花下透雕虬曲繁枝,托于花萼處。其造型清雅,花朵形態(tài)傳神,與之相對,若聞花香。其下為透雕葵花木座(見圖32)。玉雕花插是陳設(shè)器,最早的玉雕花插為明代制作。明代玉雕花插結(jié)構(gòu)簡練,粗獷凝重;清代花插則結(jié)構(gòu)復(fù)雜,多為花朵、動物、植物等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