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北大的錢理群與陳平原先生,是當今學界的兩位巨擘。 20年來,我在北大“偷聽”了錢理群、陳平原等北大教授的課程,自以為從中學得一鱗半爪的治學路徑。
我利用這偷學來的“功夫”,從事曹聚仁、柳氏文化以及家譜文化的研究,居然事半功倍,并獲得了一些成績,從內(nèi)心里我非常感激北大教授無私的教誨。
錢陳教授的為人和治學,各有千秋,其人一胖一瘦,一感性熱烈,一理性冷靜,一大處著眼,一小處著手,一一呼百應,一曲高和寡,但他們的學術同樣擲地有聲,他們同樣珍視知識分子的桂冠,他們同樣最重視自由人格與獨立精神,他們的課程同樣最受學生的歡迎,他們同樣也最愛護自己的學生,包括在北大旁聽、考研的“北大邊緣人”。他們同樣在北大享有盛譽,錢理群先生雖然已經(jīng)退休,但他現(xiàn)在仍在發(fā)揮余熱,學術著作接二連三的出版,非常熱心學術的傳播,得到校內(nèi)外人士的普遍尊重。而陳平原作為“一介書生”,以他孤傲不群的學術個性,近年掌門北大中文系,也是令人欣慰的。
在北大,我沒有固定的導師,由于我聽錢陳兩位先生的課程最久,收獲也最大,我從心底里也往往將錢陳教授引為自己的“精神導師”和“學術導師”。
我覺得北大中文系如果缺了他們兩位教授,肯定會遜色很多。我深知錢陳教授是兩位非常勤奮的務實的學者,他們不圖虛名,唯求真理和學術至上。我只有扎扎實實將他們身上的閃光之處,拿來照亮自己黑暗的心靈,使自己不斷成熟,并學有所成,唯有如此,我才對得起我的“干娘”——北大以及北大的恩師們對我的栽培之恩。
精神導師錢理群
錢理群教授,祖籍杭州,與我算是浙江的大同鄉(xiāng),對于我這位鄉(xiāng)土味特濃的人來說,總是很有親和力。
我在北大游學、創(chuàng)業(yè)的20年中,從內(nèi)心里總是將錢理群教授引為自己的“精神導師”。
我與錢理群教授的交往,始于來北大之前的一年。記得那時,我正在家鄉(xiāng)浙江浦江負責曹聚仁資料館的籌備工作。
1995年7月份,我將曹聚仁資料館的征集資料函寄到了北大中文系,那時的中文系辦公室主任張興根先生,恰好是我的浦江老鄉(xiāng),他非常熱情,主動邀請了錢理群教授,撰寫了《曹聚仁與周作人》的研究文章寄給了我,這是我結識錢理群教授之始。
1996年3月14日,我到北大中文系進修。就選修了錢理群先生的“1948年文學”的專題課,整整聽了一學期。后來,錢先生又開了“周氏兄弟研究”的專題課,我也自始至終聽完了這門課。
在北大20年中,我儼然成了一名“錢理群迷”,凡是有錢理群先生的課程或學術講座,我都會盡量趕去聆聽,有錢先生的新書出版,我也盡量購買或去圖書館借閱。
記得我剛開始聽錢先生的課程時,我買了錢教授的《周作人傳》,在課后請錢先生簽名留念,他也爽快滿足了我的愿望。
在北大聽課,我很少提問,有一次在錢教授講周氏兄弟的討論課上,我也向錢教授提了個問題,希望他能談談他所知道的曹聚仁。錢教授也很認真談了他的看法,他用非常謙遜的態(tài)度,講了只讀過曹聚仁不多的幾種著作,但他認為曹聚仁是一位很有見解的作家,他寫的《魯迅評傳》,就沒有將魯迅捧為神,而是將魯迅視為活鮮鮮有血有肉的人的。他認為曹聚仁是一位值得研究的現(xiàn)代文化名人。我也非常感激錢教授給我這樣一位旁聽生如此認真的回答。
我與錢教授平時很少說話,在中文系辦公室或校園里,雖然經(jīng)常見到錢教授,他總是提著一個小布袋(曹聚仁晚年也喜歡提布袋),走路興沖沖的,很忙碌的樣子,碰面了我都會鄭重地問候一聲,他也都是一臉如來佛似的和氣,點點頭,算是給你最善意的回敬了。
我在北大籌備曹聚仁研究資料中心,也沒忘了請他做學術顧問,每一期的《曹聚仁研究》印出來時,也總是不忘在錢教授的信箱塞一份。
錢先生,有一個大大的腦瓜,禿頂了,聰明絕頂?shù)哪欠N,穿著樸素,對人熱情,平易近人,講課非常有激情,非常投入,聽課的學生往往受到他的情緒感染。
錢先生一度被他的學生奉為北大的“精神領袖”,因為他是一位有自己見地的學者,善于獨立思考,從來不人云亦云,敢于批評社會的不良現(xiàn)象。同時他還是一位不圖虛名的長者,對于求知者,他都一視同仁,都給予最切實的關心和幫助。
在北大,他除了非常愛護有北大學籍的北大學生,同時他對那些來北大求知的“精神流浪漢”,更是鼓勵有加,因為他知道這一群來北大求知的“北大邊緣人”,對于知識的渴望往往比北大的正式學生更加迫切,他們?yōu)榱饲笾朔睦щy也往往比正式學生多得多。
我就不止一次在聽課與學術講座中,聽到錢先生公開對北大旁聽生的鼓勵與支持,也無不博得全場的同學熱烈的掌聲。這對于每一位北大邊緣人來說,好象是久違了父母之愛的孤兒,得到了父母的鼓勵和愛撫一般,給這些堅強的求知者,送去了一份母愛般的鼓勵。
我有一位同在北大旁聽的朋友陳君,他與我談起他曾得到錢教授無私的幫助。陳君為了能進北大圖書館借閱圖書,便冒昧請錢教授擔保辦理借書證,錢教授知道陳君是為了求知請他幫忙,便欣然與陳君一起到圖書館幫助他,雖然,借書證最后沒有辦成,但錢教授的熱心腸一直溫暖了陳君很久很久?,F(xiàn)在北大圖書館的服務,已有了很大的改進,在北大旁聽的學生,只要有身份證和交每天2元的費用,就可辦理臨時閱覽證。
陳君還告訴過我,在他身無分文的困難時期,曾向錢教授求助,錢教授也二話沒說,就送給了他一百元錢,并說這點錢先拿去用好了,不用還了。陳君還說到他的北大飯卡,也是錢教授借給他用的。我聽著陳君講述這些往事時,分明看到他的眼里噙著淚水,這是多么令人感動的故事啊。
我還聽說過一位在北大旁聽的文學愛好者,給錢教授打電話,自稱是一位文學天才,現(xiàn)在遇到了經(jīng)濟困難,希望錢教授能夠幫助他。錢教授馬上帶著錢打車從燕北園來到北大校園,將錢及時送到了那位旁聽生手中。
我還曾聽說過浙江諸暨的一位鄉(xiāng)鎮(zhèn)普通干部,辭職來到了北大中文系旁聽了一年課程后,回到原單位時,領導要他交代他在北京一年的表現(xiàn),否則要辭退他。這位北大旁聽生,冒昧寫信請錢教授幫忙,錢教授也二話沒說,就寫了這位同學在北大的良好表現(xiàn)的信,寄給了當?shù)卣瑸槟俏慌月犐攘思薄?
聽錢先生的課,每位學生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位北大畢業(yè)的鄭勇先生,曾在文章中回憶說:“錢理群的選修課在北大出名地受歡迎。限定中文系的課,外系的學生會來旁聽;限定研究生的課,本科生也會來搶位子;原定小教室的不得不轉移到大教室,因為人多,有時一學期要換幾次教室。上過老錢課的人,都會對他獨一無二的講課風格留下極深的印象。老錢在北大開過不止一輪的魯迅、周作人、曹禺專題課。在北大,中文系老師講課的風格各異,但極少見像老錢那么感情投入者。由于激動,眼鏡一會摘下,一會戴上,一會拿在手里揮舞,一副眼鏡無意間變成了他的道具。他寫板書時,粉筆好像趕不上他的思路,在黑板上顯得踉踉蹌蹌,免不了會一段一段地折斷;他擦黑板時,似乎不愿耽擱太多的時間,黑板擦和衣服一起用;講到興頭上,汗水在腦門上亮晶晶的,就像他急匆匆地趕路或者吃了辣椒后的滿頭大汗。來不及找手帕,就用手抹,白色的粉筆灰沾在臉上,變成了花臉。即使在冬天,他也能講得一頭大汗,脫了外套還熱,就再脫毛衣。下了課,一邊和意猶未盡的學生聊天,一邊一件一件地把毛衣和外套穿回去。如果是講他所熱愛的魯迅,有時你能看到他眼中濕潤、閃亮的淚光,就像他頭上閃亮的汗珠。每當這種時刻,上百人的教室里,除了老錢的講課聲之外,靜寂得只能聽到呼吸聲。”
這里要補充的是,錢教授的課,非常注重與學生的交流,他提倡學生提問,不論在課前還是課后,他都會非常耐心地回答每一個同學的問題。錢教授的課,還非常注重學生的參與,如他在講“周氏兄弟研究”的專題課時,上學期由他主講,下學期就改由一名學生主講、學生討論與導師點評的新式教學,先由學生主動報名,再與導師選定主題,由學生備課拿出教案,最后由學生上講臺上課,此對于提高學生的治學熱情和促進師生之間的學術交流都大有裨益,真是教學相長啊。
前來聽錢先生課的,既有北大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甚至有北大教授和青年教師,也有來北大進修的訪問學者、進修生和考研者,更有不少純粹為了求知而不為文憑來北大游學的作家、學者、詩人等北大旁聽生,年紀小的有十幾歲輟學的中學生,大的有退休的六、七十歲的老人,當然最多的還是二十至三十歲的青年學子。
錢先生的課,有非凡的魔力,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無不被他那磁鐵般的講課所深深吸引。
我在北大的20年,通過聽北大張岱年、季羨林、吳小如、錢理群、陳平原、厲以寧、孫玉石等名教授的課程或學術講座,使我慢慢摸索出治學的一些路徑。其中錢理群教授與陳平原教授對我治學影響尤深。他們兩位不愧為中國當代學術界的巨擘,我也常常為他們的學術成就嘆為觀止,甚至感到有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喟嘆。
我欣賞他們,主要是欣賞他們從事學問的一絲不茍的治學態(tài)度,獨立的人格,敏銳的學術眼光以及對社會高度負責的知識分子的良知和情懷。
從他們身上,我漸漸讀懂了北大,正如錢先生對北大精神概括為八個字:“獨立、自由、批判、創(chuàng)造”” ——獨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意識、創(chuàng)造的激情。
我相信在“精神導師”錢理群先生的指引下,我自己定會闖出一條屬于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來報答北大的恩師們。
學術導師陳平原
我與陳平原先生的交情并不太深,除了多年“偷聽”過他的課程與學術講座外,并無直接的交往,碰面也只是問候一聲,便各自走開了。
我于1999年的時候,每次編印的《曹聚仁研究》,總是不忘給陳平原的信箱塞一份,不過也僅此而已,并沒有向他提什么問題或要求什么幫助,但相信陳教授肯定是看了的。
我知道陳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非常注重學術的趣味,喜好天馬行空,獨來獨往于學術的天地中,在京城學術界有“獨行俠”之稱。
陳平原先生在讀書界、學術界的知名度已不低,但他的為人與治學的路徑,對我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我從內(nèi)心里將他視為自己的“學術導師”,因為我在北大是單科進修,只辦理過一門進修課程“唐宋散文研究”,算是交過費的,絕大多數(shù)是自由的旁聽。
1996年3月,我來到北大中文系進修,選修了陳平原教授的“中國文學百年”的研究生專題課。這樣我才第一次知道了“陳平原”這個名字。
來到北大之前,我雖然已在家鄉(xiāng)從事曹聚仁資料館的籌備和鄉(xiāng)土文化研究,但對當代的文化學術了解得很少,幾乎是個“文盲”。
最初聽陳先生的課,因我文化基礎不好,一時很難能夠真正領會他的課程。不過,跟著陳先生的學術野馬,對中國的百年學術兜了一圈,我的感觸還是很深的。起碼讓我第一次接觸到了中國當代學界,還有陳先生如此的飽學之士。
陳先生個子不高,屬于瘦小的一類,卻很有精神,老戴著眼鏡,很斯文,有“名士風度”,穿著不是太講究,像是個“頑童”。
陳先生,口若懸河,思維敏捷,記憶驚人,見解獨特,是一位很有抱負的中年學者。陳先生的課程,注重學理分析,喜好以小見大,廣征博引,卓識頻現(xiàn),喜獨辟蹊徑,重獨到見解。
陳先生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學術思想以及喜怒哀樂,往往通過他的隨筆來表達。我覺得陳先生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的學術史、文學史、大學史,甚至對武俠小說等領域,都已經(jīng)有了很豐碩的研究成果。
我在北大時,曾聆聽過陳先生的“明清散文研究”的研究生專題課,可見他不僅精通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有貫通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學史的宏愿。
陳先生的夫人夏曉虹教授,在北大也是一位名教授,是一位不錯的文學史家。他們夫婦在學術上互相推重,我也常見到他們夫婦同時出現(xiàn)在學術會議上,或在圖書館,夫唱婦隨,令人艷羨。
2001年3月22日,我在北大提出“北大邊緣人”概念后,組織了系列北大旁聽生活動,發(fā)起成立了“京城游學堂”,曾一度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
不久,我便看到了陳先生在《中華讀書報》上發(fā)表《北大邊緣人》一文,對“北大邊緣人”給予了極大的理解與支持,我是非常感激的。
據(jù)我所知,陳先生是對北大歷史上的“偷聽”現(xiàn)象,給予關注最多的一位北大學者。
他于1997年第5期《讀書》雜志上所發(fā)表《老北大的故事之二:校園里的“真精神”》,就以較多的篇幅談到北大“偷聽生”。他在文章中寫到:“一九一二年出版的《北大生活》,錄有校方關于學籍的規(guī)定:旁聽生必須交費,不得改為正科生,對內(nèi)對外均應稱‘北京大學旁聽生。此規(guī)定幾乎不起任何作用,因北大教授普遍不愿意、也不屑于在課堂上點名。對于有心人來說,與其‘旁聽,不如‘偷聽。偷聽生的大量存在,而且昂首闊步,乃北大校園一大奇觀。校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教授則希望多得人才。教室里,因正科生偷懶或自學空出來的位子,恰好由求知欲極強的偷聽生來填補,豈不皆大歡喜?幾乎所有回憶老北大教學特征的文章,都會提及聲名顯赫的‘偷聽生,而且都取正面肯定的態(tài)度。偷聽生的不可輕視,或者說,默許這一決策之英明,可舉以下二例作證。金克木一九三三年到沙灘北大法文組‘無票乘車,那時班上只有一個學生,教課的很歡迎外來‘加塞兒的。金氏從此和外國文打交道,‘可說是一輩子吃洋文飯(《末班車》)。小說家許欽文資格更老,二十年代初就在北大偷聽。幾十年后,許氏寫下這么一段飽含深情的回憶:‘我在困憊中顛顛倒倒地離開家鄉(xiāng),東漂西泊地到了北京,在沙灘,可受到了無限的溫暖。北京冬季,吹來的風是寒冷的,衣服不夠的我在沙灘大樓,卻只覺得是暖烘烘的。(《憶沙灘》)”
“偷聽生對于老北大的感激之情,很可能遠在正科生之上。盡管歷年北大紀念冊上,沒有他們的名字,但他們在傳播北大精神、擴展紅樓聲譽方面,起了很大作用?!?/p>
這真是我們“北大邊緣人”的知者之言。他在《北大邊緣人》一文中,用了近4000言的筆墨,來談論“北大邊緣人”,也是令我們北大旁聽生所深深感動的。
其中有一段寫到:“沒有做過詳盡的考察,但印象中,北大百年史中,‘偷聽生最為活躍的,除了二、三十年代,就是八、九十年代。中間幾十年,因戰(zhàn)爭炮火或政治運動,眾人謀生不易,無暇旁顧;除此之外,北大校園從不單單屬于北大人?;蛟S可以這么說,在中國的諸多大學里,北大的門衛(wèi)最嚴,可北大的教室最松。稱為‘偷聽生,實在有些不雅;稱為‘校外聽講者,又未免太羅嗦。但我相信,沒在北大正式注冊,但又因某種機緣曾在北大聽過課,這樣的朋友,肯定很多。本書收錄的,主要是考研朋友的自述。其實,還有在北大進修過一年、訪問過三個月、聽過幾次講座的國內(nèi)外學者,以及沒拿文憑的進修教師和培訓班學員,還有北京各高校跑來選修若干課程的研究生,他們都或多或少感受過這里的校園文化氛圍。這些人的評價,對于北大來說,其實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在北大呆的時間不長,故保留強烈的新鮮感,加上這段經(jīng)歷有點特殊,不免將其作為茶余酒后的談資??蓜e小看這些未經(jīng)證實的‘公論,它直接關系到北大的社會聲譽。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不覺得有徹底堵塞‘偷聽漏洞的必要。不說如何‘發(fā)揚光大,而是擔心被‘斬草除根,是因為‘偷聽的流行,明顯有違現(xiàn)行的大學規(guī)章制度。別的大學當然也有‘偷聽生,但不若北大那么有名,更不會像北大的‘偷聽生那樣自稱‘邊緣人,而且還將自己的經(jīng)歷堂而皇之寫成書?!?/p>
前些年,陳先生成為北大中文系掌門人,做了系主任,我深感慶幸?,F(xiàn)在不少的文友,還經(jīng)常去北大中文系旁聽,也從未遇到過閉門羹,真是非常令人欣慰。但愿北大的開放辦學的“偷聽”之風,更加的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