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等院校太極拳教學的困惑與反思*——基于文化本源的思考

2015-12-06 04:17鐘菊華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習練太極拳動作

鐘菊華,鄭 健

太極拳作為中國武術的優(yōu)秀拳種之一,目前在國內外的發(fā)展勢頭可謂是“風生水起”,一枝獨秀。在中國960余項傳統(tǒng)體育中,太極拳是當今世界上流傳最廣、開展的最廣泛、認同度最高的項目[1]。然而,在國內外有著良好群眾基礎和較高認同度的太極拳,卻在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容樂觀,有名無實。包括太極拳在內的中國武術自近代以來被納入現代學校體育之中,但它得以在學校體育中安身立命的主要原因卻是其“民族性”,或曰武術作為“國粹”的特殊身份,至于武術與學校體育之間究竟能否實現深層契合的問題卻并未得到根本解決[2]。即使經過學校文化的選擇后作為體育課程內容一部分的太極拳,也與原生態(tài)的太極拳存有一定的差異??梢姡绾卧诟咝鞒刑珮O拳以及傳承什么樣的太極拳成為切實急需解決的問題。

面對一種身體活動和文化現象,我們總想對其進行尋根究底,找到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太極拳的產生也應有其“根據緣由”的。所謂:“拳起于易而理成于醫(yī)”,高度說明了易理、醫(yī)理和拳術之間的密切關系??梢?,太極拳是融哲理、醫(yī)理和拳理于一身的武術拳種。太極拳借用了“太極”概念,是先有理論后有技術的,按其生成規(guī)律屬于“前生技術”,是一種有目的的“改造創(chuàng)作”[3]。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的太極拳,不應單純地將其置于“體育運動項目”的層面進行傳承與發(fā)展。如何通過太極拳的肢體活動來映射其技術背后所蘊含的人體文化符號和學理淵源,是當今乃至將來太極拳研究的重要方向。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高等院校在傳承和發(fā)展太極拳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和條件,有助于從文化的角度更加合理的闡釋太極拳拳理。因此,如何借助高等院校的優(yōu)勢,從文化本源的視角,對太極拳教學的改革進行探索,無論是在理論層面還是實踐操作中,均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

1 高等院校太極拳教學的現實寫照

1.1 重實踐輕理論

作為中華武術典型拳種的太極拳是一個極富有特色的文化現象,由于受西方體育發(fā)展模式的影響,在其普及發(fā)展過程中,人們更多地關注其外在的形體規(guī)范,而忽視了其特有的內在修煉方法[4]。高等院校的太極拳教學也成為了肢體上的簡單模仿和口頭上夸夸其談的廉價贊賞,普遍存在重實踐輕理論的現象。僅有個別學校的個別班級把太極拳的簡介、風格特點、代表性流派、技法要求等內容作為教學理論,雖然講解得頭頭是道,但是卻無法與教學實踐相結合,進而導致理論脫離實踐。比如:太極拳要求“虛靈頂勁、氣沉丹田”,可是為什么要求這樣做?卻沒有做出合理的解釋;又如:太極拳要求“含胸拔背實腹”,那為什么在準備活動中采用體操式的“擴胸運動”、“振臂運動”呢?這種受到西方現代體育為主流教學方法影響的太極拳教學,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遺漏或疏忽。至于“四兩撥千斤、以柔克剛”等技術技巧,更是難以在現實的實踐教學中體現,只存在理論上的可能性(這其中也與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教學能力有很大關系)。另外,以太極拳技術評價為主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之忽略了對學生德育和禮儀的培養(yǎng),忽視了更為深刻的教育價值。等等諸多此現象,反映了太極拳的理論教學與實踐各行其道,甚至自相矛盾。

1.2 教學內容單調

教材是體育教學的基礎。高等學校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也是依據體育教材而進行的,隨著我國三級課程(國家、地方、學校)管理體制的改革,以及國家對高校教材出版權限的放寬,普通高校體育教材的出版迅速膨脹,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雖然出版數量巨大,但千人一面,內容大同小異,多有重復之嫌[5]。教材中的太極拳內容多為1955年所創(chuàng)編的24式簡化太極拳,不同版本教材中的文字描述部分基本一致,僅僅采用了不同的插圖或圖片。也就是說24式簡化太極拳在A教材和B教材中的區(qū)別僅僅是示范者不同而已,可見,所謂“百花齊放”、“各形各色”的教材內容其實是千篇一律,表面繁榮,實質上卻是“換湯不換藥”,沒有新意,上世紀50年代的教材內容與現代體育教學改革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似乎有些跟不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

另外,作為推廣普及的24式簡化太極拳,其快速發(fā)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教材中只講肢體動作(調身),雖然明確了動作演練的具體過程,但忽略了呼吸(調息)與意念(調心)的習練,致使習練者將太極拳練成了“太極操”、“太極舞”,雖然起到了活動筋骨的效果,但與太極拳的養(yǎng)生、健身、保健效果有著很大的差距。又如:編排的重復問題,其中“單鞭”動作出現兩次,中間用“云手”銜接,試問在教學中前一式的“單鞭”與后一式的“單鞭”有何異同?第2式“野馬分鬃”和第4式“摟膝拗步”連續(xù)編排了三次(左、右、左),僅作為一式教學。為什么“攬雀尾”、“下勢獨立”卻作為兩個技術動作(分別為第7式“左攬雀尾”、第8式“右攬雀尾”和第17式“左下勢獨立”和第18式“右下勢獨立”),給人一種湊數之疑,注重易理術數的太極拳卻難以解釋為何選擇24個動作?為何24式個動作中的計數方式卻不同?再如:24式簡化太極拳如何體現中華傳統(tǒng)文化?據說24式簡化太極拳的創(chuàng)編是參考了前蘇聯舞蹈專家和體育專家的意見,當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其傳統(tǒng)文化底蘊[6]。也出現了“右蹬腳”、“轉身左蹬腳”、“起勢”、“收勢”等西方體操式的動作名稱(在編排上先轉身直進,然后后退,再側近,接著蹬腳——下勢——獨立等高低動作變化,隨后復雜轉折變換,也有著西方體操式的創(chuàng)編痕跡),使之與“白鶴亮翅”、“手揮琵琶”等具有意象性文化意蘊的動作名稱有些不協調,致使內涵豐富的太極拳流于一般的健身操。至于個別拳式動作不符合陰陽相濟原則,整套演練時間達不到有氧運動標準等諸多問題也存有一定的爭議。因此,借鑒西方現代教育理念來指導太極拳教材的編寫,要突出太極拳其自身更為深刻的內容,不能簡單地用西方體育的模式來規(guī)范,甚至改造或限制了太極拳的教學內容。

1.3 教學形式枯燥

當前高校太極拳教學過程大致呈現三種現象:一是注重太極拳的基本功練習,先從手型、步型、步法、站樁等基本動作入手,然后從頭至尾進行套路教學,在套路教學中往往過于強調動作的標準與規(guī)范,其結果枯燥乏味,教學課成了訓練課,使學生對太極拳失去了興趣;二是套路直接學習,先大致簡介一下的習練太極拳的基本知識和習練要求,然后開始套路教學,其結果是學生勉強學會,但動作的規(guī)范性明顯不理想;三是在教學過程中既兼顧了套路內容學習,又有取舍地講解了動作的技擊含義,但是由于課時不足難以滿足整套的講解與學習,其結果只是蜻蜓點水,一知半解??傊瑢W生在課堂上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對動作的模仿上了,使之感到枯燥乏味,難學易忘。

1.4 教學方法陳舊、教學目標模糊

在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分解與完整教學法、邊示范邊提示(語)教學法、口訣教學法、音樂提示教學法,等等,基本上屬于按部就班的教學步驟,按照太極拳招式的前后順序,先掌握動作的大致結構,再對動作的具體變化和路線進行教學,個別會結合動作講解一下攻防含義,但也存在“慢拳快教”、“長拳慢練”的現象。

太極拳與其他學校體育項目(如田徑、球類等)相比,在教學目標指向與達成等方面就會發(fā)現要難于其他體育項目。“太極十年不出門”這一諺語告訴了我們習練太極拳的過程艱辛與漫長,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經過長期的練習并且付出一定的努力。這使得追求簡單實效、方便快捷健身方式的學生望而生畏,看不到希望。特別是在教學中一些令人難以理解、難以捉摸的現象使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諸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內外兼修、形神合一”,等等,這種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模糊性的意象思維特點與教學目標明確、邏輯嚴密、概念清晰等特點顯得格格不入,形成了一種只能依靠感悟、甚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色彩。

2 高等院校太極拳教學改革的走向

2.1 醫(yī)武合一:在教學中探究太極拳健身價值與中醫(yī)養(yǎng)生之間的內在聯系

健康養(yǎng)生作為人類的價值追求具有普適性和共性規(guī)律,應將太極拳教學的初衷和落腳點集中在健身養(yǎng)生這一領域?!霸斖朴靡饨K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這句話明確指出太極拳的根本目的和終極目標就是為了促進人們健康長壽,太極拳在初創(chuàng)時就考慮到與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術、中醫(yī)學的有機結合[7]。作為肢體活動的太極拳,不僅具有防身自衛(wèi)、制人取勝的技擊功能,同時還具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年的醫(yī)療效果。俗語曰“拳起于易,而理成于醫(yī)”,也說明了拳術與中醫(yī)的密切關系。太極拳追求動靜結合、練養(yǎng)互補,身、心、息協調一致,以太極拳的健身養(yǎng)生價值為突破口符合學校體育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的內在需求。因此,高校太極拳教學要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和側重點,將健身體育功能向醫(yī)療體育過渡,強調習練太極拳應該把養(yǎng)生保健作為終極目的。生命是人類所以活動的本體,而太極拳的技擊功能只是在生存競爭中的一個手段或是一種方法,應將太極拳的整個習練目的置于“尊重生命、貴在養(yǎng)生”的生命哲學之上。比如:在行拳走架時強調“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這種通過有節(jié)奏的肢體運動和有意識的呼吸控制,使全身氣血和臟腑得到有序的調整、按摩和鍛煉,特別是根據中醫(yī)的陰陽學說、經絡學說等建立起來的練功方法,能夠使人得以保存一定的生理適應和心理平衡。

2.2 體用兼?zhèn)?在教學中通過拳腳的變化來尋求生存博弈的應對方式

太極拳作為一種拳術,是一種技擊技術,它屬于“重意不重形”的“內家”拳術,其拳理應該表現出處理敵我關系的技擊攻防規(guī)律。也就是說,對待太極拳的每一招式,都要問個為什么?在行拳走架時結合動作的技擊用意,突出動作設計的攻防含義。正如陳鑫所指:“每一著,必思手從何處起,何處過,至何處止。……此著之下,與下著之上,夾縫中如何承上,如何啟下,必使血脈貫通”。可見,在太極拳教學過程中要動作的前后銜接及用意進行合理的解釋,由此達到“以武護身”。可以借鑒武術段位制教程中的太極拳技術內容,其內容可以單練套路,拆分后還可以對打,又能拆招實戰(zhàn)。

此外,就知識特點來講,太極拳與其他體育一樣,是一種與“認知性知識”不同的“操作性知識”,是一種身體運動的實踐操作技能。要想達到它所期望的高妙境界就必須經過一個漫長且清苦的習練過程,這一過程是生成、養(yǎng)成與化成,而不是拔苗助長式的“速成”[8]。在當前追求“多快好省”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十年不出門”的太極拳如何能在一學年甚至一學期中體現它的奧妙與實效。其傳統(tǒng)的技術傳授方式確有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武術諺語曰“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熟”,其招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諸多武林前輩與名家也正是由于其一兩個招式的精妙而成為成名絕技(如:“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師郭云深)。而太極拳技術不外乎十三種技法,即八門五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八種手法和相應的勁法以及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五種步法和身法)。八門五步是太極拳動作結構的基本內容,高校太極拳教學中不應刻意的追求學習內容的多寡,對于初學者僅僅將定步的四正手(掤、捋、擠、按)學練好即可,這既是太極拳套路中的“攬雀尾”招式,又是太極推手中的“定步四正推手”。通過對招式的學習和實踐練習,可以迫使對方處于背勢或身體移動或推倒,也可以通過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技法,化解對方的進攻,在連綿不斷的運動中留有余地的變勁換招。初學時動作放慢,通過雙方互相搭手在相沾粘的情況下進行,采用借力打力的形式來破壞對方的平衡同時保持自身平衡為目的,相互感知對方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從而進行合理的應對,不斷的調整自身平衡。這種以德服人、點到即止、崇尚四兩撥千斤的較技方式,既確保了教學安全,又鍛煉了招式的實戰(zhàn)應用能力。同時也保留了傳統(tǒng)特有的訓練方法,以及在身體實踐中體驗太極拳所蘊含的“令人眩目”的哲學思想,即通過肢體動作闡述太極拳背后的文化含義,否則就成了學生所說的“渾水摸魚”、“跟空氣作戰(zhàn)”。這種具有競技比試的實踐活動,具有可測性,勝負關系明確,易于激發(fā)學生的習練動機,提高學生的習練興趣,加深學生身心體驗的持久動力。如一味單純的進行套路教學,會給學生留下一種故弄玄虛,乃至不切實際、過于理想的印象。所以,通過“少而精”的套路招式來實現真正意義的“打練結合”,才是高校太極拳教學發(fā)展困境中著力解決的根本問題。

2.3 以技載道:在教學中通過太極拳的拳理來闡釋中國古典哲理

太極拳是一個理論色彩特別濃厚的拳種,它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它的每一理論都需要身體操作來實證,都應該在實踐中得到驗證,脫離技術的研究是空洞的,片面的。所以,在太極拳教學時,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選擇,如何使太極拳的所有拳論通過實踐來解讀,在一定條件下選擇賦予某種文化內涵的意義,把太極拳作為一種文化傳承手段,使之能夠更加直觀地體悟中國文化。特別是太極拳跟其他體育項目乃至武術拳種相比,它自身所具有的獨特文化符合是現代太極拳教學發(fā)展戰(zhàn)略的出發(fā)點。以站樁為例,在教學時對動作的要求要與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一一對應,動作要求:“向上虛領頂勁、向下氣沉丹田”,這種保持身體上的“上虛下實”與禾苗的“根往下扎、葉向上長”的植物生長形勢相符,也折射了作為農業(yè)大國的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戀土歸根”、“重本抑末”的文化形態(tài)[9],教學中向學生傳遞了愛國愛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情結。這種用科學思考去破除各種神秘主義,比單純的采用“背誦式”理論教學有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高的境界,也賦予了太極拳其文化傳承載體的身份,不再是一個單純的體育運動項目或是體育課程內容。從而做到太極拳基本技能學習與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兼得,彰顯了太極拳運動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融合。

3 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關注體育背后的文化意蘊,更多地從文化的角度去認識體育、發(fā)展體育。太極拳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表現出相當大的強制性色彩,統(tǒng)一安排的教學內容,統(tǒng)一規(guī)范的教學形式,甚至連教學考試、成績評定都是統(tǒng)一標準。給體育教學打上了濃厚的“流水線作業(yè)”的烙印。如果僅僅從單純技術層面去傳承太極拳,就很難在諸多體育運動項目在脫穎而出,只有在保留其拳種本質特征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太極拳所蘊含的養(yǎng)生健身價值和文化價值,將太極拳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符號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才能為未來太極拳的發(fā)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1]王林.武術養(yǎng)生文化國際傳播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9:135

[2][8]李富剛,涂琳琳,季瀏.對學校武術教學內容的反思[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31(5):616-617

[3]阮紀正.拳以合道——太極拳的道家文化探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493 -494

[4]李圣,楊建營,楊建英.太極拳心法探驪[J].體育文化導刊,2015,2:79 -82

[5]金光輝.思考體育——關于百多年來中國體育思想演化的梳理和反思[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3,9:83

[6]藍晟.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2,1:17

[7]楊祥全.太極拳:表面興盛下的生存危機[J].搏擊·體育論壇,2011,09:2

[9]鄭健.揚棄與超越:對武術神秘色彩回潮的反思[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12):42-46

猜你喜歡
習練太極拳動作
老年人習練太極拳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與對策
中年女性間歇習練太極拳的強度、能量消耗與間歇恢復探究分析
太極拳的『絕世秘籍』
太極拳的“教”與“學”應“以點帶面”
動作描寫要具體
習練六字訣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談選練健身氣功功法或動作的方法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42式太極拳
書法與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