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孫思
當中國“瓷”遇到波斯“藍”
撰文/孫思
當中國“瓷”遇到波斯“藍”
伊斯坦布爾托普卡帕老皇宮位于伊斯坦布爾歐洲老城區(qū)東側的薩拉基里奧角,是博斯普魯斯海峽與金角灣及馬爾馬拉海的交匯點上的一座輝煌建筑。這座建筑自1465年至1853年間一直都是奧斯曼帝國蘇丹在城內的官邸及主要居所,更是昔日舉行國家儀式的場所。宮殿前的大道上經常游人如織,來自各國的游客慕名而來,希望從這一進又一進的庭院中找尋這個古老國度的榮光。出人意料的是,這座遠在千里之外的宮殿所封印的歷史中卻散發(fā)出了濃郁的東方氣息,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漂洋而來的中國瓷器,如今儼然成為了這里的鎮(zhèn)殿之寶。
如果細細比較老皇宮和遠在北京的故宮,又能發(fā)現(xiàn)這兩者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前者于1465年建成,一直使用到1853年,在近400年的歷史中有26位蘇丹在這里生活過。而于1407年建成的故宮則一直使用到1911年,留下了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印記,兩座皇宮的使用時間大體相近。除此之外,兩者的基本格局與一些建筑特點也有相似之處。
如果說兩座宮殿的時空重疊可能是一種巧合的話,那么陳列在老皇宮中的眾多瓷器則是兩大文明交相輝映的最好證據。這座與中國相隔千里的土耳其宮殿竟藏有自10世紀起至19世紀末的超萬件中國瓷器,其中的40件元青花更是精美絕倫,不少都是絕世孤品。
這里展出的瓷器絕大多數都是中國明清時期的,以青花為主。據統(tǒng)計,在這超過1萬件的中國瓷器作品中,約有4500件產于元朝和明朝,另外5500件產于清朝,而這些瓷器也幾乎全部來自景德鎮(zhèn),其數量之大,造型、紋飾之精美舉世無雙,中國歷史上外銷西亞的各類瓷器,幾乎在這里都能找到代表作。而館藏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元青花,在全世界不足400件得到認證的元青花作品中,老皇宮就坐擁十分之一有余,這是一筆何等的財富。
更令人唏噓慨嘆的是,老皇宮中琳瑯滿目的青花館藏無一從中國劫掠而來,幾乎全部來自正常貿易,在不少歷史學者眼中,這本身就是一種文明的象征。據古陶瓷專家考證,老皇宮里的中國瓷器有一批來源于土耳其東南方向的陸路,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而另一條陸海貿易之路便是“海上絲綢之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從波斯灣取道馬六甲海峽北上廣州,形成了一條便利的通商途徑,大量的中國瓷器便是如此通過商船,在波斯灣登陸,再北上陸運到土耳其。
在蒙古興起,元帝國橫掃歐亞大陸之后,中西交通往來更加繁榮,海外貿易發(fā)達。江西景德鎮(zhèn)的瓷器,特別是青花瓷器也得以進一步銷往海外,這也進一步助推了元青花的繁盛。老皇宮中的珍藏也成為了絲綢之路輝煌一時的象征。
中國自古有“瓷國”之稱,江西景德鎮(zhèn)則是中國的“瓷都”。由于其優(yōu)越的原料和精美的工藝,在宋代它雖為“民窯”,但已表現(xiàn)出高超的燒瓷技藝。元、明、清三代,朝廷征調國內最杰出的工匠、畫師,不惜工本,燒造出供皇室玩賞享用的官窯瓷器,民窯瓷器的生產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景德鎮(zhèn)瓷器生產臻于極盛,不僅薈萃了唐、宋以來全國各大瓷窯的工藝精華,而且不斷蘊育、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美輪美奐、風靡海內外的新品種、新工藝,青花瓷就是最重要的一種。
青花瓷是一種釉下彩繪瓷器,它涉及到燒制技術與青花原料兩個方面。就青花原料而言,早在唐代“三彩”陶器的生產中已廣泛運用氧化鈷金屬作為呈色原料;就生產技術而言,是景德鎮(zhèn)窯工們綜合歷代燒瓷技藝、吸收當時南北瓷窯經驗而取得的一項重大的成果。元朝帝國統(tǒng)治橫跨歐亞兩洲,中西交通往來十分繁榮,海外貿易發(fā)達。景德鎮(zhèn)的瓷器,特別是青花瓷器,不但國內有廣闊的市場,而且大量銷往海外。
元青花瓷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除了國內外需要這一主要原因以外,元朝各種藝術形式與多樣性的文化來源,也影響與造就了青花瓷器以新異的面貌獨樹一幟。隨著元代的強盛,大批阿拉伯、波斯和中亞穆斯林遷居中國,伊斯蘭文化隨之涌入,西域的音樂、醫(yī)學、文化習俗、手工藝品也傳入中國,景德鎮(zhèn)青花瓷器的生產也受到了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鈷藍作為瓷器的裝飾,首先為景德鎮(zhèn)窯工們所創(chuàng)造。鈷藍與傳統(tǒng)的伊斯蘭文化的喜色相一致。雖然把鈷藍運用于陶器的裝飾由來已久,但把波斯“藍”與中國“瓷”相融合而燒成青花瓷器,是景德鎮(zhèn)窯工受伊斯蘭文化影響,改用波斯藍繪制的結果。
元王朝為了發(fā)展對外貿易,適應銷往國家和地區(qū)的需要,鼓勵來料加工,使用進口青料,采用與吸收異國的造型、裝飾進行生產。因此,作為外銷商品特殊需要的青花瓷器,就更多地吸取了伊斯蘭文化因素,呈現(xiàn)出風格的多樣性。元青花瓷器既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又是中西亞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結晶。
我國青花瓷器到14世紀以后,就通過貿易渠道輸往西亞。南亞、南非、歐洲等地。現(xiàn)在能見到的這些青花瓷器包括當時出口而保存到今的傳世品以及古代遺址和墓葬發(fā)掘出土的發(fā)掘品兩類。其中傳世品主要集中在西亞的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館與伊朗德黑蘭的國家博物館。
土耳其是當時東西方貿易的中心與連接東西方的樞紐,也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會點。元青花瓷器便是中、西文化直接交流、融合的產物,受到了中西亞王公貴族的普遍喜愛并成為他們追求時尚、彰顯奢華的標志。
這些大型青花瓷器,都是當時景德鎮(zhèn)按照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生活習俗而燒制的。尤其是大盤、大碗,因他們舉行宴會時,都用來盛滿可供4人或8人共餐的食品,圍盤屈膝而坐,以手撮入口中而食。所以在這些青花瓷器中就以大盤數量為最多。葫蘆瓶、梅瓶、玉壺春瓶等均為中國的傳統(tǒng)器形,但根據他們的需要加大了尺寸。盤口瓶是一大創(chuàng)造,它是以大罐的口與梅瓶相結合而成的新品種,極為罕見。
這些青花瓷器上的紋飾題材有許多傳統(tǒng)的中國紋樣與圖案,在宋代定窯白瓷印花紋樣中都能找到,與同時代刺繡品的圖案幾乎完全相同。但在某些紋飾的構圖形式上的變化與多層次、空間非常狹窄的裝飾方法卻明顯吸取了伊斯蘭文化技法??梢悦黠@看出,中國陶工在和西洋文化交往的過程中,也向人家學習并用來豐富自己的繪瓷技法。
在托普卡比博物館中收藏的青花瓷器是屬于來料加工性質的,青花以呈色艷麗,畫工精細為其主要特征。國內出土的大件元青花瓷器盡管也是用進口的高鐵低錳的青料——“蘇麻離青”繪制的,但與之相比卻大為遜色,不僅青花的呈色不能相提并論,而且在畫工上也顯得較為粗略。該館的這批青花以呈色濃翠、用料均勻、色濃而薄、線條精細穩(wěn)定、不暈散為其主要特征。畫工們用顏色的深淺不同進行渲染,以表現(xiàn)光線的強弱,所繪紋飾具有立體效果。畫法上,一般先用細筆勾線后,再用粗筆填色。盡管青花濃翠之中也有時呈現(xiàn)出黑色斑點,但因線條穩(wěn)定不暈散,并沒有影響到它的多層次空間狹窄的花紋裝飾效果,繪海水的波浪、動物的毛發(fā)均非常清晰。
青花的呈色與畫工的精細,不僅直接與青料的好壞有關,而且也與窯內的氣氛、溫度的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溫度過低,釉中氣泡細密,會影響青花的呈色;溫度過高,青料則易出現(xiàn)流淌與暈散現(xiàn)象??梢钥闯觯@種外銷的青花瓷器是用最好的原料制作,篩選最精的青料繪制,由最好的窯工燒制出來的,代表了我國青花瓷器生產的最高水平。
(責編: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