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橋
在考試中,無論是命題作文、材料作文或話題作文,它們呈現的空間都很寬,蘊含的內容都很深,涉及的生活面都很廣。這就需要我們運用一雙慧眼,運用凸透鏡、透視鏡與凹透鏡,對題目內容予以準確聚焦、深入透視、廣泛輻射,進而調度生活中的材料進行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一個題目,涉及的內容往往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拿起凸透鏡,把目光聚焦于一個核心點上。文題的內容不同,聚焦點就有異。常用的聚焦方式有以下幾種:
聚焦于物:如《書,我的良師益友》《胡蘿卜的種子》。這類題目需要我們圍繞“書”“種子”進行寫作,不得偏離。
聚焦于事:如《鈴聲響過之后》《日成一事》。這兩篇文章,需要我們集中筆墨,寫出鈴聲響過之后所發(fā)生的事以及每天做成的一件事。
聚焦于情:如《有種幸福在心間》《有一種記憶叫溫暖》。前一題需要我們表達心中的幸福之情,后一題需要我們表達被關心后的溫暖之情。
聚焦于思:如《生活告訴我》以及關于“成長”的材料作文,都是要求我們突出表達對生活的感悟及思考。
聚焦,一是找文題中有關物、事、情、思的關鍵詞,二是要從這個關鍵詞的博大內涵中找到與自己心心相映的那一點。如《有種幸福在心間》,就是讓你找出生活中哪一件事引起你的幸福感,以及在這種幸福感中,你的別樣感受。
聚焦,還能達到顯豁形象的效果。如《書,我的良師益友》,抓住“書”進行寫作,可以向人們展示“我”的書香生活;《胡蘿卜的種子》,抓住“種子”進行寫作,你會感受到一種旺盛的生命力。
聚焦,還要關注題目中的一些輔助詞語。它們對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稱及情節(jié)結構有著獨特的規(guī)定性,抓住了它們,會更加突出文題的特征。如《鈴聲響過之后》,既有時間的特征,又有地點的特征;《我終于說了公道話》,“終于”一詞,對文章情節(jié)就有了強烈的規(guī)定性。
穿透,就是把我們的目光,通過一面透視鏡,穿越表層的現象,發(fā)現一件事后面的深層意蘊。一些題目,總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它們有極強的暗示性,需要我們抓住深層內蘊進行寫作。如《那天,雨一直下》,你要透過雨,看到“我”或“他”在雨天有著怎樣的故事,怎樣的情感,對生活有著怎樣的感想。有時,文題中有些詞語直接提示了你要穿透表象進行寫作。如《橘子的啟示》,那個“啟示”一詞就是讓你從橘子或橘子的故事中,去發(fā)現其背后的人生哲理。
對文題的穿透理解,有以下幾種方法:
1.引申詞語法。這種方法對于一些含有寓意的文題很實用。如《因為有根》,這個“根”指什么?可以理解為民間藝術之根,華夏血脈之根,民族文化之根……這樣引申,你就會看到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寫出一般人寫不出的文章。同樣,《那一支春天的歌》一題,“春天”,小則可理解為“我”從泥淖中走出,迎來了春天;大則可理解為國家改革開放,迎來了民族經濟發(fā)展的春天。
2.添加詞語法。這種方法適用于文字較少的題目。如《喜歡》,可以在“喜歡”后面添加些詞語:小草,春風,我的老師,美麗校園,妹妹的笑靨……同是“喜歡”,對不同事物的喜歡原因不同,也就使“喜歡”具有了不同的意蘊。
3.探尋句意法。這種方法需要對一些有意味的句子進行認真品讀,感受它的意蘊。如對《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一題,要進行思索:假如時光可以倒流,我會怎樣重新生活?我會避免哪些錯誤?我會彌補哪些親情友情?我會怎樣珍愛美好的時光?這樣一思索,一些嶄新的意蘊就出來了。
4.反向追問法。有的題目是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需要我們逆向思維,認真揣摩,領悟其中的深層意蘊。如《與平凡相伴》一題,我們可以這樣問:平凡的生活會使我們平淡一生嗎?平凡的崗位上就不能做出非凡的業(yè)績嗎?這樣一反問,就會豁然醒悟,探尋出文題中的深沉意蘊。
輻射,就是在審視了文題意蘊之后,用一面凹透鏡,把這種思想的光亮發(fā)散到廣闊的時空背景下,去賦予它嶄新的時代現實意義;輻射,就是把思想置于實實在在的生活中;輻射,就是讓我們拓展視野,發(fā)現更為廣闊的社會生活。
對于半命題作文的空格,這本身就給我們的思想留有一個廣闊的輻射空間。如《____去哪兒了?》,若要追問《藍天去哪兒了?》,那就是在指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受破壞;若要追問《霧霾去哪兒了?》,是在透露著對環(huán)境得到了有效保護的欣喜;若要追問《童年去哪兒了?》,是對片面追求分數的反思;若要追問《爸媽去哪兒了?》,是在表明對遠方爸媽的深沉思念。
其次,關鍵詞的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輻射空間。如《我最得意的一句話》,這一句話放在不同的事件中,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就能寫成一篇篇不同內容的文章。我們的思維輻射得越廣,發(fā)現的內容就越多。
聚焦求準;透視求深;輻射求新。審題中,只要我們拿出凸透鏡、透視鏡及凹透鏡,對文題進行聚焦、透視、輻射,就一定能看出文題的深刻意蘊,寫出不同凡響而又緊接地氣的文章。
(作者單位:安徽省五河縣臨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