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戲人的背影

2015-12-04 16:24:44張濤
鴨綠江 2015年12期
關(guān)鍵詞:匯川鑼鼓白玉

張濤

《京劇鑼鼓經(jīng)譜》回家記

《京劇鑼鼓經(jīng)譜》,是我尋找了好久才得到的一本書。這是一本老書,1954年上海戲?qū)W書局出版,至今,已有60年了。正是這本書,讓我知道上海曾經(jīng)有個戲?qū)W書局,讓我真正面對了白紙黑字的鑼鼓經(jīng)。

“鑼鼓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器樂及戲曲里常用的打擊樂記譜方法,也稱為“鑼經(jīng)”。在京劇舞臺上,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打擊樂,不同的聲音組合,產(chǎn)生不同的節(jié)奏,烘托不同的情緒氛圍,都是以固定套路的鑼鼓經(jīng)為譜本,訓(xùn)練與排演,各路角色、樂師,都離不開鑼鼓經(jīng)?!惰尮慕?jīng)譜》,是京劇的入門書、教科書,也是工具書。

大約是因為喜歡偶爾看看京劇,從而生出把京劇人物涂抹到紙上的沖動。拿起毛筆,水墨落到宣紙上,耳邊似乎會響起鑼鼓叫臺聲,眼前的宣紙,或者就成了我的戲臺;手上的毛筆,或者就成了我的水袖,隨著水墨的鋪陳,洇染,淋漓,粉墨的角兒也開始唱念,開始做打。有時,竟覺自己似乎也成了角兒。

京劇,早已是明日黃花了,朋友奇怪我怎么會迷上京劇。其實,我雖坐到劇場里,卻稱不上戲迷,只是喜歡。在我的眼里,京劇是一個文物,而且是一個活在臺上的文物。長舞的水袖,悠揚的甩腔,是有形無形的狂草;色彩繽紛的服裝,旋轉(zhuǎn)飄飛的靠旗,分明就是一幅幅或工或?qū)懙牡で?,讓你想到民間的虎頭鞋、紅肚兜和木版年畫的味道,也讓你感受潑墨潑彩般的快意;慷慨悲壯、沉郁婉轉(zhuǎn)的唱詞,浸染著唐詩宋詞元曲乃至清子弟書的風(fēng)韻。而一些白口,似乎是相聲的前世,也似乎是相聲的今生。能和活著的文物親密接觸,福氣。

看過了一些生旦凈丑,畫過了一些唱念做打,就想找一本有關(guān)鑼鼓經(jīng)的書閑時翻翻,以期走得離京劇的大門近些。但是,本城的書店逛了一回又一回,舊書攤逛了一圈又一圈,到外地出差、開會,去書店逛了一趟又一趟,仍然沒能如愿。后來聽說,在京劇界,鑼鼓經(jīng)多是口口相傳,沒有書,未免有些失望了。

然而,失望歸失望,越是找不到,越是想一睹廬山真面目。就到網(wǎng)上找,沒想到,2008年的一天,真的在一家舊書網(wǎng)上找到了。書在哈爾濱,電腦屏幕上清晰地顯出《京劇鑼鼓經(jīng)譜》的封面,注明16開本,46頁,品相完整。從1954年出版到2008年相見網(wǎng)上,鼠標(biāo)輕輕一點,穿越了54年的時光。更讓我驚喜的是,書的作者為欒俊、張家相。

他鄉(xiāng)遇故知了。

欒俊和張家相,都是丹東京劇界的名人,張家相寫過京劇,也導(dǎo)過京劇,我聞其名卻不甚熟悉;欒俊呢,我不但聞其名,還有幸見過幾次。那時,我正在文聯(lián)所屬的《杜鵑》雜志社當(dāng)編輯,聽老文藝界的人說,當(dāng)年的欒俊,不但是才子,當(dāng)編輯,也寫小說,寫劇本,而且風(fēng)度翩翩。20世紀(jì)的50年代,文聯(lián)出版過一本文學(xué)雜志,名為《鴨綠江》,欒俊先生曾是這本刊物的編輯。如此說起來,我們是同行了。記得那天他來到編輯部的時候,說他是欒俊,我還有些不相信,聽說過的那個風(fēng)度翩翩的才子,當(dāng)時清瘦里見出疲憊,背有一點駝,說起話來,謙恭,低語,目光里含著一些不易察覺的戒備,他的身上,似乎仍然背負著某些沉重的東西。

是的,也許,他沒法不沉重。在某個眾所周知的年代,風(fēng)度翩翩的才子,卻無辜地成了一個背著右字的分子,生命中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年輕歲月,不得不和文學(xué)分手,不得不和戲劇分手,把自己交給遙遠的農(nóng)村。直到若干年后,方得以平反,得以重歸文藝界。

欒俊先生的才華,更表現(xiàn)在編劇上。自20世紀(jì)50年代初他與人合作京劇《牛郎織女》《賈寶玉與林黛玉》始,到80年代初,由他編劇、移植和與他人合作的京劇劇本,達14部之多,我在當(dāng)年那座老京劇院里看過他移植的京劇《王老虎搶親》。那是一個流傳甚廣的喜劇故事,源自彈詞《三笑》,曾被改成多種戲劇,說是江南才子周文賓英俊瀟灑,在元宵燈會上男扮女裝,被尚書之子王老虎搶回家中要拜堂成親,卻促成了周文賓和王老虎之妹喜結(jié)良緣的故事。欒俊先生的移植,更精練,唱詞也更詼諧,劇場里叫好聲不斷。一般來說,京劇劇本,以演出為主,發(fā)表的很少,但欒俊先生僅1981年,就分別在《戲劇輯稿》和權(quán)威的《電視與戲劇》雜志上發(fā)表了新編歷史劇《李冰》和現(xiàn)代京劇《重逢之后》,見出他作為一個劇作家的不凡筆力。

大約是退休或是離休之后,欒俊先生參與編寫《丹東市戲曲志》,一部20萬字的志書,其重頭戲京劇部分,由他搜集、執(zhí)筆完成。清末民初,丹東設(shè)治、開埠,老縣志載:“文化增進,實業(yè)繁興,幾為東邊各道之冠。”經(jīng)濟的發(fā)展,給戲劇帶來了生機,從而出現(xiàn)了諸多的劇場諸多的戲班,京劇卷中,對丹東一地戲班機構(gòu)的沿革、演出場地甚至票房,都有清晰的記錄。舉凡丹東地區(qū)清代的戲曲活動、近代的戲曲興衰、京劇的大事年表、京劇劇目、表演藝術(shù)選例、舞臺美術(shù)、宣傳海報、題壁、演出場所考證、演出習(xí)俗、文物古跡乃至軼聞傳說,林林總總,千頭萬緒,其工程之大、之雜、之碎,令人嘆喟。卷中的戲誡、戲規(guī)、戲德、戲功、戲技部分,更是東鱗西爪,枝枝葉葉,均以諺語和口訣的精短詩樣方式,一一呈現(xiàn)書中,于小中見大,小中見淵博,小中見聚沙成塔之功。說句句匠心,字字珠璣,不為過。

多篇的戲劇名角傳記,鉤沉往昔,其快意與失落,沉淪與奮起,時代擦痕與掌故趣聞,盡現(xiàn)眼底。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置身其時。

洋洋卷帙,皆欒俊先生以一身之軀,亦將亦兵,親歷親為。為了尋找老藝人,查閱資料,靠一雙腳板,靠車上車下五千里,走三區(qū)四縣,甚至更遠。即使染重病于途,仍然挾弱體前行,終成綱目分明之文字、圖例。凡些種種,除卻欒俊先生,不知還有幾人能為。

何況,欒俊先生還有《京劇鑼鼓經(jīng)譜》。

舊書網(wǎng)上淘來的《京劇鑼鼓經(jīng)譜》,品相八成新,一頁頁翻開,如見故人面,如同聽作者上課。先是概說,分別為京劇的樂隊、武場樂器及學(xué)習(xí)方法、樂譜符號解說、鑼鼓經(jīng)代音字的解說,有圖有文,詳細簡明。名為概說,其實概中見細節(jié),如有關(guān)樂隊一節(jié),詳細地描述所使用的樂器,分吹、打、彈、拉四類。四類之中,繼續(xù)細分,吹,包括橫笛、嗩吶、海笛;打,包括皮鼓、板、大鑼、小鑼、鐃鈸、堂鼓等;彈,離不開月琴、三弦;拉,則是胡琴、二胡等。吹、彈、拉三類,謂之文場;打類,謂之武場。因為主要樂器為鑼與鼓,故,武場又稱鑼鼓。而且,概說中,還會有閑筆,告訴你,京劇樂隊,過去通稱為場面。場面里的吹、打、彈、拉,掌皮鼓者為指揮。而這個掌皮鼓者,過去叫鼓佬,一定是坐于樂隊的中間位置;而大鑼呢,則是樂隊中唯一站著的樂手。如此娓娓道來,于條理中見機趣,開眼了。

樂隊之外,又一一介紹皮鼓、板、大鑼、鐃鈸、小鑼、堂鼓等武場樂器的作用和演奏技法。如在樂譜符號解說里列表示出:×,表示樂器擊打一拍;○,表示樂器停擊一拍。在代音字解說里,讓人明了,大,為鼓鍵擊打皮鼓一下;衣,左手擊板一下。又特別注明,如無板可不擊。衣衣,左手擊板兩下;嗆,大鑼、鐃鈸、小鑼三種樂器同時各擊打一下,或,大鑼、小鑼同時輕擊一下。由是種種,耳邊仿佛響起鑼聲鼓聲:八大歹,嗆采嗆采嗆采,嗆嗆嗆嗆嗆嗆嗆,嗆大,采歹,嗆!不用說,急急風(fēng)響起來了。

正文,從大鑼部分的沖頭、快沖頭、急急風(fēng)到小鑼的打上、打下、冒兒頭、鳳點頭,等等,等等,不但一一列出所用器樂名稱,還清楚地注明用途、速度、打法,其注文,短者,五七字,長者,三二百字。字少字多,都注得恰到好處,少一字嫌少,多一字嫌多。一書在手,鑼鼓經(jīng)譜盡在掌中,習(xí)京劇者,照貓畫虎,就可以登臺亮相了。

如果說,《京劇鑼鼓經(jīng)譜》,是樂師、演員訓(xùn)練和排演的入門書、教科書、工具書,《丹東市戲曲志》中京劇部分的寫作,便是上溯清末至成書的20世紀(jì)90年代關(guān)于丹東京劇的全景式長卷。一個人的一生,能成就這樣兩件大事,難得。而且,《鑼鼓經(jīng)譜》和《戲曲志》中京劇部分的寫作之外,欒俊先生還寫出了諸多的京劇劇本。這樣三足鼎立的成就,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完成的。欒俊先生,好像就是為京劇而生的。

《京劇鑼鼓經(jīng)譜》的前言中,有作者感謝封面設(shè)計者崔風(fēng)嵐之語,前言后的空白處,寫著三個藍色鋼筆字:崔克謙。崔克謙是誰?是一個京劇票友?一個京劇樂手?或者,僅僅是一個對古舊書籍有興趣的人,買下了,又因為某種原因放棄了,失落了,送到了廢品收購站?說不清?;蛘?,崔克謙就是崔風(fēng)嵐的家人?亦說不清。一本1954年出的書,2008年我在網(wǎng)上見到,在半個世紀(jì)的時光里,這本書,經(jīng)過怎樣的流離,從某個人手中流落到舊書攤上,又是怎樣從某個舊書攤上到了哈爾濱,到了舊書網(wǎng)上?還是說不清。

讓人慶幸的是,這本書,顛沛流離54度春秋,足跡從大上海一路鋪到哈爾濱,終于,沒有像好多的老版書一樣,化為紙漿。說不好,這是一個意外,還是一種宿命。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命運,一本書也有一本書的命運。半個多世紀(jì)過去了,這本書,該回家了。

我以60元寄收藏者,牽《京劇鑼鼓經(jīng)譜》的手,回丹東,回家。

1954年出版的這本老書,原定價4200元,當(dāng)時舊幣。書印3000冊,從上個甲午到這個甲午,一個甲子的輪回,如今的存世,不知有幾,便是當(dāng)年的上海戲?qū)W書局,也都模糊成一個抽象的名字了。翻著早已發(fā)黃的書頁,每每想及:倘若作者還在,我將其奉上,那該是怎樣的情景?

然,斯人已去,白云黃鶴了!

名伶白玉昆

平生第一次看京劇,是騎在祖父的脖子上。

那是我五六歲的一個春日,為祈雨,離我家七里遠的太平山搭臺請了戲班子,我時而被祖父扯在手上時而又被祖父馱在背上趕到戲臺下。唱的什么戲?不知道,只記得一些背后插著旗幟、臉上涂著各種顏色的人拿著刀槍打得很是熱鬧。還記得,看戲回來的路上,村里的老輩人說,鄉(xiāng)下的戲不行,人家沙河子那里,唱戲,都是在屋里的。那時候我想,看戲的人那么多,沙河子的房子,怎么能有那么大?

那時候,我老家的鄉(xiāng)間把安東叫沙河子。

后來的1978年,我來到了童年老輩人口中羨慕的沙河子,當(dāng)初的安東已經(jīng)叫丹東了。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后京劇的復(fù)蘇,當(dāng)時的丹東京劇團,時常有演出,而且多是老戲,有時候,我會去看一場。懂戲的人進劇場,是聽?wèi)蚨皇强磻?。把聽?wèi)蛘f成看戲,足見我是門外漢。沒辦法,對于京劇,我也只有看的水平。

被稱為“活關(guān)公”的白玉昆,是老安東京劇舞臺上的名角。我生也晚,不曾見到其人,更沒有福氣看過他的戲。但是,我偶爾看看京劇,前座后座,或者就會有人提到白玉昆的名字,多少年過去了,戲迷還記得他。那么,從戲迷的片言只語里,從一些方塊字里,我開始對這位前輩名伶有了一些了解。

白玉昆,生于北京,9歲入河北省安次縣德盛奎科班,習(xí)武旦,藝名小蝶仙。學(xué)戲8年,清宣統(tǒng)二年的1910年出科,次年赴上海,由武旦改唱武生、紅生,更名白玉昆。與他同臺演出的,有周信芳、蓋叫天等后來名滿天下的角兒。他不僅擅長紅生,文武老生也非同凡響。1938年,他應(yīng)邀乘船自上海來安東,此后以安東為基地,往來于東北各大城市,所到之處,無不唱紅。

白玉昆有“八匹馬”之譽。

“八匹馬”,是馳名于戲曲界8位著名的演員。所謂八匹馬者,必須是生于馬年,并且日收入為大洋60元、月收入為大洋1800元以上者。具備這兩個條件的,計有生于光緒二十年即甲午馬年(1894年)的梅蘭芳、趙君正、曹寶義、白玉昆、毛韻河、劉奎官和生于光緒三十二年即丙午馬年(1906年)的譚富英、黃桂秋8人,月包銀為大洋1800元。那時候,一袋洋面兩個大洋,一個警察月薪8元,小學(xué)老師月薪十幾元,可謂高薪了。

以中國之大,能成為“八匹馬”之一,可見白玉昆在京劇界的地位。在那個年代,有“唐久占沈陽,白久占安東”之說。唐,即京劇名家唐韻笙;白,即白玉昆,因其表演藝術(shù)獨具一格自成一家,被譽為“白派”。其扮演的關(guān)公,不僅形似,而且神似,被稱為“活關(guān)公”。其主要代表劇目有《千里走單騎》 《走麥城》《戰(zhàn)馬超》《惡虎村》《天雨花》等,特別是在《群英會》里,他前飾魯肅、中飾孔明、后飾關(guān)羽,一戲三角,顯出了他不凡的功力。少見。

白玉昆,不只是一個演員,而且是一個改革家,在京劇的臉譜、扮相、服裝乃至于對戲的修改上,都見出他不同凡響的功力。

在關(guān)公臉譜改革方面,白玉昆精心獨創(chuàng),也吸收他人之長。最早的關(guān)公臉譜,多是搓臉,白玉昆改為以銀朱調(diào)油進行勾畫的“勾臉”,為了消除面部的光澤,又以熱毛巾輕輕將油跡沾掉,以顯出銀朱原有的朱紅,突出了關(guān)羽剛毅忠貞的性格。關(guān)羽鼻窩的化妝色調(diào),傳統(tǒng)多為黲色,顯得灰暗,也顯得有一些臟,不干凈,白玉昆改用黑色畫鼻窩,不僅面部干凈,而且光亮,使關(guān)羽更加神采奕奕。但是《走麥城》一出中,卻仍然以灰色畫鼻窩,并配灰色髯口,用以表示關(guān)羽此時已處逆境。在演《單刀會》《華容道》《千里走單騎》等三國戲時,關(guān)羽前額上則畫以戟形圖案,將原來的蠶眉,改為勇武不屈的濃眉,烘托出勇猛善戰(zhàn)的英雄性格。而且,臉譜并非一成不變,在《走麥城》劇中,則將額上的戟形圖案改為S形的黑色月牙圖案,并將S形向一勾過鼻梁,然后向左臉上方甩去,再于右眼下方點上兩顆黑痣,表示關(guān)羽命運正處在困境。

最早演出《水淹七軍》,最后一場關(guān)羽斬龐德時,仍如其他三國戲一樣,照例穿綠蟒,白玉昆為使劇情深化,在20世紀(jì)30年代,改穿紅蟒,因為紅蟒是曹操所賜,這時穿紅蟒,用以表示代替曹操處死龐德,使服裝和劇情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傳統(tǒng)的京戲,關(guān)公一直是穿綠袍登黑靴,在白玉昆看來,色調(diào)極不諧調(diào),他便將關(guān)羽的黑靴改為綠靴,色調(diào)統(tǒng)一的綠袍綠靴,使得關(guān)羽的造型和諧完美。自此,凡京劇中的關(guān)羽,一律都是腳蹬綠靴。這一點,多少年來,少有人知道綠靴關(guān)羽始自白玉昆所創(chuàng)。

《走麥城》,是關(guān)羽的滑鐵盧,勸軍一場,展現(xiàn)的悲情,可使觀眾落淚,但白玉昆卻認為不能只有悲,而應(yīng)當(dāng)是悲中有壯?;诖耍恿艘淮蠖喂奈枋繗獾哪畎?,有江河決堤、一瀉千里之感:“想你等跟隨關(guān)某,出兵多年,立下許多汗馬功勞,血戰(zhàn)疆場,攻無不取,戰(zhàn)無不勝;如今兵困夢城,爾等起下離散之心,你可知為武將者必須攻殺戰(zhàn)守,斗引埋伏,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逢高山莫先登,遇空城莫亂入,高防困守,低防水淹,松林防埋伏,蘆葦防火攻,渴飲刀頭血,倦來馬上眠,為大將者,須知在朝天子宣出外將軍令,令出山搖動,言發(fā)鬼神驚。如今我兵困夢城,彈丸之地,內(nèi)無糧草,外無救兵,爾等聽信了旗牌之言,就要各自散去,此事只好是聽?wèi){爾等?!蹦畎讜r,他先慢后快,句句相扣,以明快有力的節(jié)奏,清晰準(zhǔn)確的發(fā)聲吐字,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一氣貫通,疾似高山飛瀑,轟鳴直下,于悲情里給人以力感和鼓舞,“聽?wèi){爾等”僅四字,卻沉沉彰顯出關(guān)羽的大義。每至此處,掌聲無不雷動。

戲諺云:千斤白口四兩唱。唱戲的聽?wèi)虻?,都知道白口難??墒?,白玉昆的白口,爐火純青了。

京劇早期的《戰(zhàn)馬超》,馬超皆為花臉扮相,白玉昆認為馬超一英武年輕將官,不應(yīng)是花臉,便由武凈改為俊扮武生。自此,京劇舞臺上的馬超扮相一直延續(xù)下來。而且,京劇最早使用的靠旗,短且小,不顯眼,不美觀,更重要的是,缺少可舞性,白玉昆在演出《戰(zhàn)馬超》時,設(shè)計出大靠旗,不僅好看,舞起來,顯出大將風(fēng)度。后,亦被用于各劇中。

云肩原為旦角穿蟒、插靠旗與宮裝時圍繞肩部周圍飾以圓形帶穗的裝飾物,白玉昆早在20世紀(jì)的30年代,便將云肩稍加改革,大膽應(yīng)用于男角上,后又?jǐn)U大到武生。

白玉昆在扮演《天雨花》中的左維明時,曾參照越劇服裝,將京劇老旦式的帔和巾子改成新的樣式,被稱為改良帔、改良巾子,既符合服飾的基本譜式,也增強了藝術(shù)美感。后被全國京劇界沿用,并被廣泛吸收,用于其他各劇中。

《惡虎村》,黃天霸上場時身上穿著穿蟒和白龍箭衣,到第3場,黃天霸已喬裝改扮成客商,身上還穿著原來的衣服,觀眾看不出身份的改變,白玉昆演此劇,改成符合客商身份的素花箭衣。

白玉昆是個有心人。數(shù)十年中所設(shè)計的京劇服飾圖案,新穎別致,人稱三多:鳥多、蜻蜓多、蝙蝠多,為戲劇界所熟知。其為袍服所設(shè)計的歲寒三友松竹梅圖案,尤其是淡竹,更能襯托出人物的瀟灑典雅,為同行所稱道

《瘋僧掃秦》,是白玉昆的代表劇目。原劇中的瘋僧,為地藏王所變,白玉昆認為瘋僧來歷不明,人神不分,不合情理,便將地藏王所變的瘋僧,改為人世間的瘋僧,接了地氣。為了表現(xiàn)瘋僧,他在人物的形體美上做了不少實踐,臉上揉以青色,四只眼角點以白色眼屎,頭戴小套,上系一藍色的細小綢條,身穿短小的黑色富貴衣。富貴衣,是京劇舞臺上生角穿的黑褶子,即袍服的一種,衣上,補綴若干雜色綢子,表示衣服破爛,渾身補綴的意思,穿著富貴衣的角色,一般表示暫時貧困,將來仍富貴顯達,如京劇《棒打薄情郎》的莫稽,《彩樓記》的呂蒙正。腰系青絳,亦足套著草鞋,左手持竹筒,右手拿了把小掃帚,在“小鑼抽頭”中上下場,走的都是白玉昆精心獨創(chuàng)的特有的撇足步,由原來的左右兩足相反方向走路,改為兩足心內(nèi)側(cè)向前形成一條橫線的步伐,使之成為有節(jié)奏的舞蹈化步伐,滑稽而生動,活活展現(xiàn)出一個表面上玩世不恭卻充滿正義的瘋僧形象。讓人過目不忘,成為經(jīng)典。

在《四進士》中,白玉昆扮演宋士杰,在燭前小心翼翼地偷看書信,其妻悄悄走到身后,輕拍他的肩,宋士杰以為被人發(fā)覺,一驚非同小可,立即將燭火吹滅。當(dāng)時表演這個吹燈動作,扮演者大多先將髯口捋起露出嘴巴,才能一口氣將燭火吹滅,但是,年輕的白玉昆認為,吹滅燭火,是宋士杰的急中生智,應(yīng)當(dāng)在剎那間完成,捋起髯口再吹,少了急中生智的快捷,戲就顯得拖沓。便想到前輩戲人隔須吹燭的絕招,雖然只是聽說不曾見到,他卻開始練起來,誰知道,戴上髯口,一口氣還沒吹盡,長長的髯口就被吹得飄到了燭火上,燒焦了。燒焦了就燒焦了,他重新戴上一副髯口,再吹。半年過去,髯口燒了十多副,終于練成了隔須吹燈的絕活,一口長氣吹出,長長的髯口如微風(fēng)拂柳,舒舒緩緩散開,起伏,燭火熄滅,那髯口,還在輕輕飄拂不已,余味綿長。整個動作,干凈,利落,瀟灑,飄逸。

一個戲人,能成為名伶,肯定有成為名伶的道理。

1946年,白玉昆參加國民黨中央軍第五十二軍長城演劇隊任隊長,1948年,他又參加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政治部京劇隊。四野南下,將他安排在安東安成舞臺,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劇團解散,白玉昆南下,進入山東省京劇團。后,任山東省戲曲學(xué)校副校長。

再后,鬧“文化大革命”了。1971年,白玉昆于山東蒙冤而歿。

一代名伶白玉昆,北京生人,上海起家,安東落戶,客死山東。

盲伶王匯川

老北京。德和園大戲樓。板聲響起,鑼鼓經(jīng)里,正在唱一出大戲。

時間:清光緒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的某日。

位于頤和園里的德和園大戲樓,與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故宮的暢音閣,并稱為清宮三大戲樓。頤和園大戲樓,為三大戲樓之首,是專門為慈禧太后修建的,當(dāng)然就是最豪華的戲樓。譚鑫培、楊小樓等一代名角,都曾在此為慈禧太后唱過戲。

慈禧太后愿意看戲,而且,愿意看武戲。那天,慈禧太后同往次一樣坐在臺下,由后妃、格格、福晉等女眷陪同看戲。臺上唱戲的,不是譚鑫培,也不是楊小樓,而是王匯川。

王匯川,生于1898年,字景一,河北容城縣北張村人。工武生,兼文武老生及黑、紅凈,先拜師張百增,開蒙后,復(fù)拜師楊小樓。在德和園唱戲的那一年,王匯川8歲。一個8歲的孩子為慈禧老佛爺唱念做打,把老佛爺逗笑了。王匯川當(dāng)時唱的哪一出?沒人記得了,人們記得的是,就因為那一場戲,王匯川被稱為神童,從而得藝名“八歲紅”。

8歲就紅了的王匯川,自此,邊學(xué)邊演,一路南下,在上海大舞臺演出《黃犬救主》,與劇中8個青面虎、8個十一郎的《八八白水灘》時,更是一炮打紅,轟動大上海。后,來到老安東,搭班演出于永樂舞臺和同樂茶園,立即唱紅,并與京劇藝人劉漢臣之妹結(jié)婚,自此以老安東為基地,往返于東北各大城市,也往返于京、津、魯、滬。其擅演的劇目有《珠簾寨》《清官冊》《路遙知馬力》《四杰村》《鍘美案》《吳漢殺妻》《天水關(guān)》《鐵公雞》《連環(huán)套》等。

戲諺云:有戲無技不成藝,有技無戲空賣藝,有戲有技才是藝。王匯川武功扎實,工架穩(wěn)健,嗓音宏亮,唱念字正腔圓,尤其注重腿功的鍛煉,倒立時,兩只手掌著地,兩條腿垂直于地面,兩只腳底相對并在一起,跨著兩個腳心,置放一個茶碗,碗里盛滿茶水,那腿,那腳,久久不動,茶水在碗里,不晃不搖,一平如鏡。

王匯川是一位用心表演的藝人?!缎觳吲艹恰?,是一出傳統(tǒng)的老戲,一般的演員,強調(diào)的是揮鞭驅(qū)馬的一個跑字,馬鞭飛舞,袍服飄逸,而他呢,不但強調(diào)跑,上馬的動作也格外出色。上馬前,先看看那匹虛擬的馬,推推虛擬的馬鞍,似乎看看正不正,牢不牢,再以手輕撫虛擬的馬毛,表示對馬的喜愛,然后,理正馬蹬,將馬鞭套在小指上,右腿跨起,甚至還不忘用馬鞭撣一下靴子上并不存在的塵土,接著,一個擰花,再背到身后,以手托起髯口,后退幾步跨上馬背。如此,徐策還沒有跑城,僅是上馬,就贏得了一片掌聲。

在《珠簾寨》里,踢刀的動作,更是王派的絕活。表演時,他將刀用腳踢起后,一甩髯口,以臂肘將刀接住,那刀在臂肘上纏繞一周后,便迅速地滑到腕處,將刀麻利地握起,亮相。

《白水灘》,是王匯川的拿手的重工戲。當(dāng)劇中的青面虎刀砍十一郎時,扮十一郎的王匯川便將甩發(fā)掄起,掄過一周,那束頭發(fā)瞬間變直,如一根細細的棍子,他便不再掄,立即將頭頻頻點著,那長長的一束頭仍然直如棍子一般,奇了??墒?,看過王匯川的戲的人,都知道那還不算奇,真正的奇,還在后面,王匯川,不但能把一束柔發(fā)變成一根直直的棍子,那成了棍子的發(fā)梢尖端,還會形成一個小小的旋渦狀發(fā)圈。他的甩發(fā)功,可謂爐火純青了。

在《白水灘》中,王匯川還有一個絕話,他能從兩張半高的桌子上,一個跟頭翻到臺上,雙足落地,腳不移位,兩條腿像兩根錐子一般,牢牢地釘在臺上,身不搖,接著,立即施展踢刀的絕招,抬起一只腳,把手中的大刀踢上半空,他用臂肘接住,迅速地令刀桿在肘部纏繞成“刀桿花”,那刀旋的,差不多就是水潑不進了。

武功之外,王匯川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十分好,在《打龍袍》等多出戲里,他都改過、增刪過很多唱詞,有些唱詞,成了后來的標(biāo)準(zhǔn)。

然而,命運對王匯川卻不一平如鏡,也許是因為演出、練功,積勞成疾,也許就是本身的命運所致,他的視網(wǎng)膜萎縮日益嚴(yán)重,終于導(dǎo)致失明,那一年,他只有26歲。戲諺說,戲在臉,臉在眼,可是,王匯川的一雙眼,偏偏失明了。朋友覺得他再也不能上臺了,可是,王匯川就是王匯川,他卻以堅韌的毅力,瞪著一雙靈活轉(zhuǎn)動的大眼睛繼續(xù)演出,并不為觀眾所察覺,或者,觀眾也不相信他竟然是睜著一雙盲目唱念做打。

盲伶王匯川,也有大意失荊州的時候。

熱河督軍湯玉麟,綽號湯二虎,是大帥張作霖的把兄弟,在老安東的后潮溝,有一個公館,據(jù)說是為他的姨太太所建,丹東人都稱“湯二虎樓”。那一年,他來老安東,適逢生日,就在公館里辦個堂會,請王匯川登臺。湯玉麟名頭大,前來祝壽的客人自然很多,大多是軍政警憲商學(xué)各界知名人士,屋子里,擺滿了壽幛、賀禮。臨時的戲臺,就搭在公館的院子里,戲臺下,擺著茶桌,湯玉麟和他的客人坐在桌前。執(zhí)事捧著戲折子請湯玉麟點戲,湯玉麟是個粗人,就一句話,挑最拿手的最好看的唱。那么,王匯川就出場了,雖然他已失明了,但非常熟悉舞臺的方位,前面是幾出文戲,中間加進武戲,最后的大軸,是《黃鶴樓》,王匯川扮演三國大將趙云,身穿白袍,手持長槍,四面靠旗背后飄搖,至“比粗”一場,他在鑼鼓聲中下場,卻忘記了下場門的方向,誤把前臺當(dāng)后臺,結(jié)果一腳踩空,整個身子直接跌落到了臺下湯玉麟的茶桌上,巧了,身后的靠旗,正好砸在湯玉麟的頭上,湯玉麟大叫一聲:有刺客!

一時間,臺下大嘩,臺上的鑼鼓也嚇得不敢敲了。幾個衛(wèi)兵立馬上前,直接把王匯川按到了桌子上。湯玉麟質(zhì)問王匯川為什么要對他行刺,王匯川說他記錯了下場門的位置。湯玉麟一聽火了,唱戲的忘了下場門,那還叫唱戲的嗎?立時要人搜查王匯川,把戲裝扒了,靠旗拔了,靴子脫下,可是,全身搜了個遍,既沒有手槍,也沒有匕首一類兇器。

壽誕之日,遇到了這樣的事,要多晦氣有多晦氣,湯玉麟這一氣非同小可,叫人把王匯川拉去斃了。衛(wèi)兵立即就把王匯川朝外拖。這時候,后臺執(zhí)事慌忙下了戲臺來到湯玉麟面前,連連向湯玉麟作揖賠禮,說請督軍大人息怒原諒,讓督軍大人受驚了。這一場戲砸了,我們可以重唱一出,王匯川是個瞎子,請督軍大人饒了他。這時,唱戲的掌板的司鼓的操琴的,都下了戲臺為王匯川求情,說大人不見小人怪,王匯川是個瞎子。

那么多人都說王匯川是瞎子,湯玉麟瞅了一眼王匯川,兩眼沒癟沒突,二目圓睜,炯炯發(fā)光,哪是瞎子啊?竟敢拿督軍取笑!立時,湯玉麟呼一聲衛(wèi)兵,說都給我綁了。可眾人又齊聲說,王匯川真是個瞎子。見眾人一再說王匯川是瞎子,湯玉麟便抬起一只手在王匯川的眼前晃了晃,見他的眼珠一眨不眨,又拿起桌上的水果刀朝著他的眼睛刺去,王匯川的眼睛還是一眨不眨,一連試了幾次,那看上去大睜著的眼睛,毫無察覺,湯玉麟覺得王匯川的眼睛真是瞎了的,立刻吩咐送醫(yī)院。執(zhí)事說,王匯川為了治眼,多年的積蓄早就花光了,卻百治無效,如果再住院,即使告貸也無門了。湯玉麟聽了,說:有病就得治,治好了,好唱戲吃飯。治病的一切花銷,全由本督軍付錢,快送走!

因為這一次意外的失誤,也因為遇到了湯玉麟,王匯川得以不用付錢而住進了醫(yī)院。可惜的是,他的眼疾形成多年,終于沒能治好,數(shù)年后,不得不痛心地與戲臺告別。1950年,他返回原籍,靠教戲為生,1958年辭世,年僅花甲過一齡。惜哉!

附記:1978年,我在市文聯(lián)有了一個飯碗以后,很多次聽到王匯川和湯玉麟的故事,還聽說,湯二虎樓里有一個水牢,直通鴨綠江。我想見識一下,一次,和一個朋友一起去了那幢小樓,尋找的結(jié)果,所謂的水牢,不過是一個五六尺見方的地窖,深入地下約五六尺,沿臺階我們直接下到窖底,四邊好像是石砌的,并沒有所謂的能通鴨綠江的暗道。可見,傳言并不可靠。

由此,我又想到湯玉麟為王匯川治眼疾一事。對于湯玉麟此舉,民間或是典籍,說他為了收買人心。在我看來,未必。也許,僅僅因為湯玉麟是個軍閥,從而產(chǎn)生了這樣一種推測。想,湯玉麟綠林出身,大半生闖蕩江湖,叢林法則讓他明白什么是強者,當(dāng)其時,以督軍身面對一個技藝如此了得的盲藝人,那一瞬間,頓生一些悲憫和欽佩也未可知。你說呢?

猜你喜歡
匯川鑼鼓白玉
深圳市匯川技術(shù)股份有限公司
紡織機械(2023年5期)2023-08-21 10:30:06
邵伯鑼鼓小牌子
華人時刊(2022年17期)2022-02-15 03:07:26
九江絲弦鑼鼓
心聲歌刊(2020年2期)2020-06-16 03:37:28
匯川技術(shù)工控界“小華為”跌下神壇?
英才(2019年12期)2019-02-18 11:11:57
匯川溫泉——中藥養(yǎng)生溫泉
川東土家族薅草鑼鼓
民族音樂“如何教”VS“怎么學(xué)”——以民樂合奏《豐收鑼鼓》一課的教學(xué)為例
A White Heron
青春歲月(2016年21期)2016-12-20 21:05:24
一個行業(yè)記者眼中的匯川技術(shù)
紡織機械(2016年9期)2016-10-14 02:12:50
Mass transport in a thin layer of power-law fluid in an Eulerian coordinate system*
波密县| 广宗县| 仙游县| 河源市| 安达市| 德清县| 穆棱市| 酉阳| 县级市| 子洲县| 迁安市| 东山县| 元阳县| 姜堰市| 白玉县| 陵水| 沙河市| 望奎县| 涿鹿县| 阳泉市| 墨江| 肇东市| 阿勒泰市| 平山县| 察雅县| 互助| 儋州市| 濮阳县| 新宁县| 平乡县| 益阳市| 荃湾区| 林州市| 黄陵县| 漯河市| 陕西省| 文化| 开化县| 夹江县| 边坝县| 台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