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字義引申是彌補(bǔ)漢字記錄語詞需要不斷擴(kuò)大的有效措施之一。基于漢字發(fā)展史角度,楚竹書文字可以分為傳承字和新出字,其新見引申義都可分為新出引申義、準(zhǔn)新出引申義和特見引申義三類。與其他性質(zhì)新見字義相比,楚竹書新見引申義的使用和傳承都較為穩(wěn)定,且主要屬于傳承字,側(cè)面反映了漢字表義體系歷時發(fā)展的內(nèi)在穩(wěn)定性。
關(guān)鍵詞:楚竹書;新見引申義;分類;特征
中圖分類號:H121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古文字階段,當(dāng)記錄語詞的需要不斷擴(kuò)大,新字的創(chuàng)制不能滿足這種日趨擴(kuò)大的需要時,字義的引申成了彌補(bǔ)這種不足的有效措施之一。與甲骨文、金文相比,楚簡文字更是新增了許多引申義。本文選取文學(xué)色彩濃厚書籍類楚簡文獻(xiàn)(本文成為楚竹書)作為研究對象,以《戰(zhàn)國楚文字?jǐn)?shù)字化處理系統(tǒng)》[1]及升級版為基礎(chǔ)語料庫平臺,對目前考釋研究較為成熟的《郭店楚墓竹簡》和《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六)中文字的新見引申義作一分類分析,并對其特征作一量化考察。
一、傳承字新見引申義
所謂傳承字,指楚竹書創(chuàng)制前甲骨文或金文已見的楚竹書文字。楚竹書傳承字的新見引申義包括三類:
(一)新出引申義
此類引申義未見于竹書前出土文獻(xiàn),也未見于竹書前傳世文獻(xiàn),楚竹書始見。楚竹書傳承字的新出引申義較多,共有237個傳承字具有400個此類新出引申義。如:
1.立:堅(jiān)定。
“立”字本義為站立,《說文》:“立,住也?!背駮鲁霰硎緢?jiān)定的引申義。如:
(1)初,吾強(qiáng)立治眾。(上五·姑成4)①
“強(qiáng)立”,整理者李朝遠(yuǎn)認(rèn)為與《禮記·學(xué)記》“九年知類通達(dá),強(qiáng)立而不返,謂之大成?!敝小皬?qiáng)立”義同。該句鄭玄注:“強(qiáng)立,臨事不惑也?!笨追f達(dá)疏:“強(qiáng)立,謂專強(qiáng)獨(dú)立,不有疑滯。”[2].244陳偉:“強(qiáng)立,遇事能明辨不疑?!盵3]劉洪濤也說:“指做事果斷、堅(jiān)決?!盵4]可見“立”可訓(xùn)為堅(jiān)定義,《字匯·立部》:“立,堅(jiān)也。”
2.組:官印或作官的代稱。
“組”字見于簡前金文,本義指寛而薄的絲帶,古代多用作佩印或佩玉的綬?!墩f文》:“組,綬屬。”《段注》:“屬當(dāng)作織。淺人所改也。組可以為綬,組非綬類也?!背駮墨I(xiàn)新出表示“官印或作官的代稱”的意義。如:
(2)其組絕乎?雖多聞而不友賢。(上五·弟子15)
“組”,范常喜:“引申為官印或作官的代稱,所以去官可稱‘解組?!瓚岩珊單闹械摹M絕當(dāng)為丟官解職之義?!盵5]
3.頪(類):遵循。
簡前金文和楚竹書皆見“頪”字,為“類”的古字?!墩f文》:“頪,難曉也。從頁,米。一曰鮮白皃。從粉省?!薄抖巫ⅰ罚骸爸^相似難分別也。頪、類古今字。類本專謂犬,后乃類行而頪癈矣?!钡浼邦悺庇凶裱x,《國語·楚語上》:“還軫諸侯,不敢淫逸,心類德音,以德有國?!薄督?jīng)義述聞》:“類之言率也。率,循也。言其心常循乎德音也?!比弧邦悺弊值淖裱x楚竹書始見。如:
(3)學(xué)為可益也,教為可類也。(郭店·尊德4)
“類”字顧史考疑讀為“述”,[6]326劉釗認(rèn)為讀為本字,“即《論語·衛(wèi)靈公》‘有教無類之‘類?!盵7]126而劉偉:“類,遵循,師法。”[8]154結(jié)合文意,當(dāng)解作遵循義為佳。
(二)準(zhǔn)新出引申義
與竹書前出土、傳世文獻(xiàn)皆未見的新出引申義相比,楚竹書傳承字具有更多的準(zhǔn)新出引申義。此類引申義盡管不見于竹書前出土文獻(xiàn),但已見于竹書前傳世文獻(xiàn),故本文以準(zhǔn)新出引申義視之。在本文考察的楚竹書中,共有330個傳承字具有554個此類引申義。如:
1.臨:面對,面臨。統(tǒng)治,治理。
“臨”本義為由上看下,居高面低?!稜栄拧め屧b下》:“臨,視也。 ”楚竹書見有表示上列二個引申義之用例,這二個意義竹書前金文未見而傳世文獻(xiàn)已見。如:
(4)臨食不語惡。(上六·天甲11)
“臨”,即面對,面臨義,這一意義已見于竹書前傳世文獻(xiàn),如《詩·小雅·小旻》:“如臨深淵,如履薄冰?!?/p>
(5)敬成其德以臨民。(上五·季庚3-4)
“臨”,即統(tǒng)治,治理義,此一意義早見于竹書前傳世文獻(xiàn),如《尚書·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
2.伐:敗壞。
“伐”,《說文》:“伐,擊也?!北玖x為砍殺,擊刺。甲骨文和竹書前金文未見表示敗壞,損傷義之用例,楚竹書始見。如:
(6)少不忍伐大勢。(郭店·語二51)
裘錫圭:“疑當(dāng)讀為‘小不忍,敗大勢?!盵9]206湯餘惠、吳良寶讀為“廢”。[10]199劉釗釋讀同裘錫圭,認(rèn)為簡文意為“小處不忍耐,會敗壞大的勢力?!盵7]207此處“伐”解作敗壞甚確,但不煩改讀,“伐”即有敗壞義,《說文》:“伐,擊也。從人持戈,一曰敗也?!薄对姟ば⊙拧べe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謂伐德?!薄督?jīng)義述聞》:“德不可以言誅伐。伐者,敗也?!?/p>
3.里:鄉(xiāng)里,人所聚居的地方。
楚竹書“里”字新出表示鄉(xiāng)里,人所聚居的地方之義?!墩f文》:“里,居也。”如:
(7)……之臣,出矯于里。(上六·競公10)
“里”字作 ,整理者濮茅左釋為“ ”,讀為“鄙”,“鄙”即郊野。[11]185何有祖釋為“里邑”二字。[12]后又認(rèn)為“邑”是后補(bǔ)的字,“里邑”相當(dāng)于文獻(xiàn)中的“鄙”。[13]而李天虹認(rèn)為:“ ,原簡作上下結(jié)構(gòu),只占一字位置,其后無標(biāo)識符號……‘ 恐怕就是鄉(xiāng)里之‘里的異體,與‘鄙意近。”[14]“邑”可視為疊加意符,其說可從。然這一意義已見于簡前傳世文獻(xiàn)。如《詩·鄭風(fēng)·將仲子》:“將仲子兮,無踰我里?!泵珎鳎骸袄铮右?。”
(三)特見引申義
此類引申義僅存現(xiàn)于楚竹書文獻(xiàn),其他文獻(xiàn),包括出土文獻(xiàn)和傳世文獻(xiàn)皆未見存現(xiàn)。楚竹書共29個傳承字具有36個特見引申義。如:
1.樂:歌頌。用音樂進(jìn)行教化。
“樂”在出土文獻(xiàn)和傳世文獻(xiàn)尚未見表示上列2個意義者,楚竹書特見。如:
(8)《賚》、《武》樂取,《韶》、《夏》樂情。(郭店·性自28)
裘錫圭:“《大武》歌頌武王取天下,故言‘樂取。”[9]183劉釗:“《賚》、《武》表達(dá)的是武功,《韶》、《夏》歌頌的是人情?!盵7]98可見“樂”即歌頌義。
(9)凡學(xué)者求其心為難,從其所為,近得之矣,不如以樂之速也。(郭店·性自36)
“不如以樂之速也”,劉釗以為即“不如以樂化來得迅速”[7]100,“樂化”即用音樂進(jìn)行教化、感化之義。
2.漁:古官名。
楚竹書有 字,所在語境為:
(10)澤梁使 守之。(上六·競公8)
該字整理者濮茅左隸為“ ”,認(rèn)為:“‘ ,當(dāng)為官名?!盵11]181王輝:“以手捉魚,即漁字異體?!币舱J(rèn)為是官職名。[15]467何有祖:“‘ 在簡文中與‘虞、‘衡地位相當(dāng),在此處當(dāng)指管理捕魚的官吏,與‘?、‘漁同?!盵16]可見“ ”當(dāng)釋為“漁”,古官名,而“漁”的這一意義僅見于楚竹書。
3.目:比照。
“目”字本義為人的眼睛,楚竹書中引申為比照義。見:
(11)目而知之謂之進(jìn)之。(郭店·五行47)
劉釗:“‘目而知之之‘目意為比照?!盵7]86“目”的這一意義尚未在其他文獻(xiàn)中見到。
二、新出字新見引申義
所謂新出字,指未見于簡前甲骨文或金文,楚竹書始見,后世有所傳承的楚竹書文字。楚竹書新出字的新見引申義也包括三類:
(一)新出引申義
楚竹書共有126個新出字具有164個此類引申義。如:
1.笑:嘲笑,恥笑。
“笑”為楚竹書新出字,本義指因喜悅而開顏或出聲。楚竹書中引申為嘲笑,恥笑義。如:
(12)身不歿為天下笑。(上五·鬼融2)
“笑”即恥笑,嘲笑義,“為天下笑”即為天下人所恥笑。
2.結(jié):聚集。
“結(jié)”,《說文》:“結(jié),締也。”本義指線、繩、草等條狀物打結(jié)或編織。在楚竹書中新出表示聚集義之用例。見:
(13)至信如時,比至而不結(jié)。(郭店·忠信2)
“‘結(jié)義為‘凝結(jié)、‘聚集?!薄昂單拇司湔f最高的信如同時節(jié),一個接一個按序到來而不集聚。”[7]162
3.根:根基,本源。
“根”為楚竹書新出字,《說文》:“根,木株也。”本義指植物生長于土中或水中吸收營養(yǎng)的部分。表示根基,本源之義始見于楚竹書文獻(xiàn)。如:
(14)日月得其央,根之以玉斗。(上六·天乙5)
整理者曹錦炎:“‘根,根基,本源?!盵11]319《淮南子·原道訓(xùn)》:“萬物有所生,而獨(dú)知守其根?!备哒T注:“根,本也。”
(二)準(zhǔn)新出引申義
理論上,新出字的全部意義皆當(dāng)為新見,然而,本文所指稱的新出字為文字在“甲骨文-金文-楚竹書”這一出土文獻(xiàn)文字演變脈絡(luò)中,簡前甲骨文、金文未見而楚竹書始見的文字,而這類新出字有些已見于簡前傳世文獻(xiàn),故此類新出字的部分引申義也相應(yīng)地已見于簡前傳世文獻(xiàn)。本文立足于出土文獻(xiàn),將此類引申義暫時稱為準(zhǔn)新出引申義。楚竹書共有123新出字具有155此類引申義。如:
1.窮:追根究源。
“窮”,《說文》:“竆,極也?!北玖x為盡,完。楚竹書中新出追根究源義。如:
(15)是君子之于言也,非從末流者之貴,窮源反本者之貴。(郭店·成之11)
“窮”表示追根究源之義,這一意義已見于簡前傳世文獻(xiàn),《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薄案F理盡性”即窮究天地萬物之理與性。故“追根究源”可視為“窮”的準(zhǔn)新出引申義。
2.柅:塞于車輪下的制動木塊。
“柅”,《說文》:“柅,木也,實(shí)如梨?!北玖x為木名?!皷痹诔駮袃H存一例,引申來表示塞于車輪下的制動木塊,《集韻·旨韻》:“柅,止車輪木?!币姡?/p>
(16)初六,系于金柅,貞吉。(上三·周易40)
這一意義已見于傳世本,《易·姤》:“系于金柅?!蓖蹂鲎ⅲ骸皷撸苿又??!笨追f達(dá)疏引馬融曰:“柅者,在車之下,所以止輪令不動者也?!惫省叭谲囕喯碌闹苿幽緣K”可視為“柅”在楚竹書中的準(zhǔn)新出引申義。
3.筑:修建。
“筑”,《說文》:“筑,搗也?!薄稄V雅·釋器》:“筑謂之杵?!北玖x為搗土用的杵?!爸痹诔駮幸瓯硎拘藿x,僅1例。為:
(17)筑為璇室,飾為瑤臺。(上二·容成38)
“筑”即修建義,這一意義已見于簡前傳世文獻(xiàn),《詩·豳風(fēng)·七月》:“九月筑場圃,十月納禾稼。”
(三)特見引申義
此類引申義僅見于楚竹書,其他文獻(xiàn)尚未見有存現(xiàn)。12個新出字具有12個特見引申義。如:
1.蕝:表率。
“蕝”為楚竹書新出字,《說文》:“蕝,朝會束茅表位曰蕝。從艸,絶聲。” 楚竹書中特見表示表率義之用例。如:
(18)此以大臣不可不敬,民之蕝也。(郭店·緇衣21)
“蕝”字原作“ ”,原整理者:“于簡文中則有表征之義。”[9]134此句今本《禮記·緇衣》作:“故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眲⑨摚骸啊怼ⅰ吜x近,疑‘蕝在簡文中同義換讀為‘表?!焙單氖钦f:“所以不可不敬重大臣,因?yàn)樗麄兪敲癖娭砺??!盵7]59該句亦見于上博楚竹書,鄒濬智:“今本《緇衣》作‘表,蓋同義互用?!焙單氖钦f:“這就是君主不能不尊敬大臣的原因,因?yàn)樗麄兪侨藗兊陌駱友剑 盵17]120可見“蕝”即表示表率,榜樣義?!笆叀弊诌€見于郭店楚竹書:
(19)義也者,羣善之蕝也。(郭店·性自13)
“蕝”字劉釗以為是表、標(biāo)識義。[7]95該句亦見于上博楚竹書,整理者濮茅左以為“有集聚義”。[18]230季旭升訓(xùn)為“標(biāo)準(zhǔn)”。[17]173我們認(rèn)為此處“蕝”亦為表率,榜樣義,簡文是說“義,是各種善行的表率”。
2.節(jié):箭。
“節(jié)”為楚竹書新出字,上博(四)見有1例,語境為:
(20)其去之不速,其就之不附,其啟節(jié)不疾,此戰(zhàn)之忌。(上四·曹沬43、44)
“其啟節(jié)不疾”整理者未作解釋,當(dāng)為簡文說明的三種作戰(zhàn)禁忌之一?!肮?jié)”,本義為竹節(jié),《說文》:“節(jié),竹約也?!薄抖巫ⅰ罚骸凹s,纏束也,竹節(jié)如纏束之狀。”古代箭以竹為之,故“節(jié)”可以引申為“箭”,“啟節(jié)不疾”當(dāng)指作戰(zhàn)時開弓射箭不快速。
3.紀(jì):結(jié)交。
“紀(jì)”字本義為絲縷的頭緒,《說文》:“紀(jì),絲別也?!薄墩f文句讀》:“紀(jì)者,端緒之謂也。”在楚竹書中特見結(jié)交義,見:
(21)絓(?)紀(jì)于大國。(上四·曹沬16)
整理者李零認(rèn)為“絓紀(jì)”指結(jié)交援于大國。[19]253而李鋭讀為“配”。[20]魏宜輝亦讀為本字,解為“事”義,理解該句為“將國事托付于大國”,認(rèn)為是“和大國保持一致”的一種委婉說法。[21]陳斯鵬以為“紀(jì)”有會結(jié)義,簡文意即“結(jié)交、聯(lián)合大國之意?!盵22]106根據(jù)文意,“紀(jì)”解作結(jié)交義可從,而這一意義僅見于楚竹書。
三、楚竹書文字新見引申義特征量化探討
通過逐一分析這些楚竹書文字的用法,排除殘缺字、存疑字、衍文及部分表示人名、地名等特殊專名的字,我們考察的楚竹書共有1751個不重復(fù)單字,共有3968個新見意義。
根據(jù)意義性質(zhì),我們將楚竹書文字的新見意義分成了新見本義、新見引申義、新見假借義和新見通假義四類。先將新見本義、引申義、假借義和通假義的意義量、用例量及平均使用頻率統(tǒng)計(jì)如下:
表一:不同性質(zhì)意義的意義量、用例量及平均使用頻率統(tǒng)計(jì)表
新見本義 新見引申義 新見假借義 新見通假義
意義量/所占比例 276/7.0% 1321/33.3% 351/8.8% 2020/50.9%
用例量/所占比例 896/5.1% 5768/32.8% 5188/29.5% 5754/32.7%
意義平均使用頻率 3.2次 4.4次 14.8次 2.9次
從表一可以看出:
新見本義的意義量、用例量較少,使用頻率較低,且絕大多數(shù)是新出字貢獻(xiàn)的②;新見引申義的意義量、用例量和使用頻率都比較適中,呈正常分布狀態(tài);新見假借義的意義量較少,但使用頻率奇高;新見通假義的意義量最多,但使用頻率最低。
這就說明:
1.文字在產(chǎn)生后,為記錄更多的語詞,表示更多的意義,引申、假借、通假成了必不可少的措施。③
2.受漢字形體特征的限制和本義唯一性的局限,本義在文獻(xiàn)中有所傳承但使用有限;引申義則對這種束縛有所擺脫,因而其使用和傳承也較為穩(wěn)定。二者的傳承說明漢字以形表義的特點(diǎn)并未因?yàn)樾误w的符號化而消失。假借義也具有穩(wěn)定性、凝固性,甚至成為了文字的常用意義,說明表義與形體脫離關(guān)系也是漢字走向符號化的重要表現(xiàn)。而通假義則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暫時性,這也就注定了它的命運(yùn)——在用字規(guī)范化后逐漸走向衰落。
楚竹書文字共有傳承字919個,新出字832個,二者在新見引申義的字義量和使用兩方面有無差異呢?茲再作一統(tǒng)計(jì),見下表二:
表二:不同類型文字新見引申義字義量、用例量及平均使用頻率統(tǒng)計(jì)表
傳承字(919) 新出字(832)
意義量/所占比例 990/74.9% 331/25.1%
平均擁有字義量 1.02 0.40
用例量/所占比例 4720/81.8% 1048/18.2%
意義平均使用頻率 4.8次 3.2次
從表二可以看出,楚竹書傳承字和新出字在單字平均所具新見引申義量和新見引申義的用例量及使用頻率方面存在著明顯差異:
1.傳承字新見引申義總量為990個,占全部新見意義的74.9%;新出字新見引申義總量為331個,占全部新見意義的25.1%。傳承字所具新見引申義遠(yuǎn)多于新出字所具新見引申義。
2.傳承字新見引申義的用例量為4720個,占全部新見引申義用例量的81.8%,平均使用頻率為4.8次;新出字新見引申義的用例量為1048個,占全部新見意義用例量的18.2%,平均使用頻率為3.2次。傳承字新見引申義的使用量也多于新出字所具新見引申義的使用量,傳承字新見引申義的使用頻率高于新出字新見引申義的使用頻率。
這就說明:楚竹書文字新見引申義及其使用主要是屬于傳承字的,新出字盡管所有的意義都為新見,但意義量所占比例較少,其使用量也較少。因此,盡管新字、新義不斷出現(xiàn),但漢字在演變發(fā)展過程中仍具有很強(qiáng)的內(nèi)在穩(wěn)定性,這也正好說明了漢字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生生不息,成為了世界上使用壽命最長的文字的原因。
注釋:
①本文所舉例句除考察通假字外,徑用通行字,不詳出隸定;例句出處用簡稱在
句尾加小括號注明,如例(1)出處“上五·姑成4”表示該句出自《上海博物館
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姑成家父》篇的第4支簡。
②276個新見本義中,屬于新出字的有236個,占85.5%。
③新見引申義、假借義和通假義共3692個,占93.0%。
參考文獻(xiàn):
[1]劉志基,張?jiān)倥d,臧克和.戰(zhàn)國楚文字?jǐn)?shù)字化處理系統(tǒng)[DB].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陳偉.《姑成家父》通釋[J/OL].簡帛網(wǎng),2006-02-26.
[4]劉洪濤.上博竹書《姑成家父》重讀[J/OL].簡帛網(wǎng),2007-03-27.
[5]范常喜.《弟子問》《季庚子問于孔子》札記三則[J/OL].簡帛網(wǎng),2006-08-02.
[6]顧史考.讀《尊德義》札記[A].第四屆國際中國文字學(xué)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
港中文大學(xué)中國語言及文學(xué)系,2003.
[7]劉釗.郭店楚簡校釋[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8]陳偉.郭店竹書別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0]湯餘惠,吳良寶.郭店楚簡文字拾零(四則)[A].簡帛二〇〇一[C].南寧:廣西師范
大學(xué)出版社,2001.
[1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2]何有祖.上博六《景公瘧》初探[J/OL].簡帛網(wǎng),2007-07-11.
[13]何有祖.《景公瘧》札記四則[J/OL].簡帛網(wǎng),2007-07-27.
[14]李天虹.上博(六)劄記兩則[J/OL].簡帛網(wǎng),2007-07-21.
[15]王輝.上博楚竹書(六)讀記[A]//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C].中國古文字研究
會,吉林大學(xué)古文字研究室.北京:中華書局,2008.
[16]何有祖.讀《上博六》札記》[J/OL].簡帛網(wǎng),2007-07-09.
[17]季旭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
社,2009.
[18]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0]李鋭.《曹劌之陣》釋文新編[J/OL].簡帛研究網(wǎng),2005-02-2.
[21]魏宜輝.讀上博楚簡(四)札記[J/OL].簡帛研究網(wǎng),2005-03-10.
[22]陳斯鵬.簡帛文獻(xiàn)與文學(xué)考論[M].廣州: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雷黎明(1978-),男,甘肅通渭人,文學(xué)博士,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在站博士后,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出土文獻(xiàn)與古文字學(xué)研究。
(責(zé)任編輯:李直)
基金項(xiàng)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xué)研究青年基金項(xiàng)目“基于語料庫的楚簡字義發(fā)展研究”(11YJC740049),西北師范大學(xué)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jì)劃骨干項(xiàng)目“戰(zhàn)國楚系簡帛與敦煌漢簡文獻(xiàn)用字比較研究”(SKGG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