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立博
(遼寧省凌源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遼寧凌源122500)
混凝土翻板閘設計洪水計算及泥沙特性分析
鄒立博
(遼寧省凌源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遼寧凌源122500)
結合遼寧省雹神廟水文站的設計洪水成果,采用水文比擬法,確定叨爾登閘址的設計洪水情況。通過分析流域的暴雨洪水特性,計算歷史洪水重現(xiàn)期和洪峰頻率,據此對混凝土翻板閘進行設計洪水計算,進而確定施工期的設計洪水,并對該流域的泥沙特性進行分析,得出了懸移質輸沙量年內分配情況,為今后混凝土翻板閘的洪水設計提供參考。
混凝土;翻板閘;洪水設計;泥沙特性
D OI:10.3969/j.i s s n.1008_1305.2015.06.017
青龍河流域地處燕山山脈東段,蜿蜓于群山之中,叨爾登水閘位于青龍河干流上。河道全長246km,流域總面積6500km2,遼寧省境內53.3km、流域面積1633km2,叨爾登水閘上游流域面積1101km2。叨爾登水閘擋水壩段長178m,其上修建27孔滑塊式水利自動翻板閘總長176m和2m的過水溢流壩。沖沙閘、進水閘各1座位于壩體右側,壩體左岸加固堤防500m(上游300m、下游200m),壩體右岸修建5m寬砂石路面上壩防汛路725m。其178m擋水壩段上有4孔7m共計28m的混凝土翻板閘,堰頂高程328.00m、擋水高度3.0m,翻板閘左側60m、右側90m均為溢流壩體。由于該混凝土翻板閘年久失修,管理部門擬對其進行加固處理。
2.1 洪水特征值分析
青龍河在遼寧省境內設有雹神廟水文站,該站位于遼寧省凌源縣雹神廟鄉(xiāng),東經119°04’,北緯40°55’,于1958年設立,1962年撤消,1978年6月恢復測流,又于1992年底撤消。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454km2。另在青龍河流域建有4個(已撤銷1個)雨量站和3個汛期雨量站。在青龍河流域東側附近的大凌河西支上設有哈巴氣水文站,實測資料系列較長。哈巴氣水文站位于遼寧省凌源縣烏蘭白鄉(xiāng)北哈巴氣村,控制面積1846km2。
雹神廟站有實測資料年份為1958~1961年、1978~1992年,資料系列較短,需插補延長洪水資料。本文采用臨近流域哈巴氣水文站為相關站,對雹神廟水文站的洪水資料進行了插補延長,得到了至今共51年的洪水系列資料。在雹神廟河段共調查到1938年、1949年、1962年3次洪水,洪峰流量分別為2770m3/s、2200m3/s、1910m3/s。
2.2 洪峰頻率計算
根據文獻記載,歷史洪水在鄰近大凌河流域上有1886年、1930年、1949年、1962年,而青龍河僅在1979年做過歷史洪水調查,查到的歷史洪水有1938年、1949年和1962年??梢钥闯龃罅韬影l(fā)生大洪水時,青龍河亦有大洪水發(fā)生,兩流域比較一致。因此洪水重現(xiàn)期也按1886年至今130年考慮。
根據歷史洪水分析:認為1886年以來青龍河大洪水有1886年、1938年、1949年、1962年,1886年沒有數(shù)據,按大于其它3年考慮,第1位空出,故1938年排在第2位,1949、1962年分別按順序排在第3、4位。實測洪峰系列1957~2015年計58年,1962年提出后,其他各年按連序系列處理[1]。洪峰頻率計算基于繪線讀點補矩法,變差系數(shù)Cs取偏差系數(shù)Cv的3倍,線型按PⅢ型曲線,Cv參數(shù)根據適線情況確定[2_4]。雹神廟站洪峰經驗頻率計算見表1,頻率曲線如圖1所示。
表1 雹神廟水文站設計洪峰流量成果表(m3/s)
圖1 雹神廟站洪峰流量頻率曲線
2.3 設計洪水計算
根據雹神廟水文站的設計洪水成果,采用水文比擬法對混凝土翻板閘進行設計洪水計算。計算式為[5]:
式中:Q設為閘址設計洪峰流量,m3/s;F設為閘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km2;F參為參考站控制面積,km2;Q參為參證站設計洪峰流量,m3/s。
已知雹神廟水文站控制面積為454km2,叨爾登水閘控制面積為1101km2。代入上式得:Q設=1.805Q參。
由此計算出叨爾登水閘設計洪水成果,20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為2440m3/s。5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洪峰流量為4350m3/s。而在叨爾登水閘1984年的原設計中,系采用桃林口水文站的系列洪水分析成果,其統(tǒng)計參數(shù)為多年平均洪峰流量1808m3/s,Cv=1.26,Cs=2Cv[6]。桃林口站控制面積5250km2,叨爾登閘控制面積1101km2,采用水文比擬法計算得出叨爾登閘20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為2224m3/s,50年一遇設計洪峰流量為3090m3/s。2組設計洪水成果比較,20年一遇成果接近,50年一遇洪水原設計值偏小。經分析認為:原設計采用的洪水系列較短,缺失歷史洪水資料,頻率分析參數(shù)不盡合理。而雹神廟水文站的設計洪水成果與叨爾登水閘的相關系數(shù)較大,且在地區(qū)綜合設計洪水成果比較中關系較好,如圖2所示。
圖2 雹神廟站與鄰近站設計洪峰與面積關系
水閘施工期洪水設計標準按規(guī)范要求為5年一遇,該汛前設計洪峰流量為171m3/s,汛期設計洪峰流量為543m3/s,汛后設計洪峰流量為54.2 m3/s。具體設計洪水成果見表2。
表2 水閘施工期設計洪水成果表(單位:m3/s)
叨爾登水閘運行多年來,沒有泥沙觀測記錄,由于大水時開啟沖沙閘放水沖沙,大量泥沙被帶走,因此,也不能從閘前淤積形態(tài)計算泥沙量。本次泥沙分析系參照青龍河上游雹神廟水文站的泥沙分析成果。
經統(tǒng)計,雹神廟站多年平均實測懸移質輸沙量為49.32萬t,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7.04kg/m3。由于雹神廟站實測泥沙資料系列較短,需要插補延長。分別對雹神廟站汛期和非汛期的徑流量~輸沙量做出相關關系,其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為63.26萬t,多年平均含沙量為18.94 kg/m3。懸移質泥沙特征值見表3。
表3 雹神廟水文站懸移質泥沙特征值表
青龍河泥沙在時間分布上具有北方河流的明顯特點,即年際年內的不均勻性。年實測最大輸沙量出現(xiàn)在1959年,雹神廟水文站輸沙量為191.37萬t,最小輸沙量出現(xiàn)在1992年,雹神廟水文站輸沙量為0.76萬t,最大最小值比為253.2。沙量的年內分配比水量分配更為集中,汛期的水量占全年的比重為56.35%,而沙量則占98.75%。
叨爾登閘址位于雹神廟水文站下游,該處無泥沙觀測資料。閘址處的泥沙來量仍參考雹神廟水文站的泥沙分析成果。根據雹神廟水文站的泥沙分析,其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為63.26萬t。雹神廟水文站控制面積為454km2,計算其年均輸沙模數(shù)為1393t/km2。叨爾登閘址處控制面積為1101km2,采用雹神廟水文站分析的懸移質輸沙模數(shù)計算閘址處的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為153.37萬t。年內分配見表4。
據青龍河的泥沙特點,閘址處的推移質輸沙量按懸移質輸沙量的15%考慮,計算得閘址處的多年平均推移質輸沙量為23.0萬t。
T V 122
B
1008_1305(2015)06_0041_03
鄒立博(1984年—)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