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衛(wèi) 彭建武
英文電視訪談中空間指示投射的順應性研究
□李衛(wèi)衛(wèi) 彭建武
當指示語不再以說話者自身為言語視角出現(xiàn)時,便發(fā)生了指示投射現(xiàn)象。這種指示語的非常規(guī)使用,對研究人、語言與社會三者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Verschueren(1999)認為語言使用是語言的選擇和順應,但尚未從順應論角度對指示中心的轉(zhuǎn)移做出明確詮釋。本研究將以此為突破點,搜集英文電視訪談中的空間指示投射實例為語料,在語言順應理論視域下研究指示中心轉(zhuǎn)移現(xiàn)象,并揭示出空間指示投射的發(fā)生是語言順應交際語境的需求與結(jié)果,交際者運用這種交際策略來完成情感的表達和社會關系的調(diào)節(jié)。
空間指示投射 指示中心 語言順應論 語用功能
指示語是語用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是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上的反映;空間指示是最基本的指示類型。東姍(2015)、劉森林(2007)、何兆熊(1999),都認同并證明了上述觀點的一種特殊語用現(xiàn)象是指示語不以說話者自身為言語視角出現(xiàn),而將指示中心轉(zhuǎn)移到其他話語參與者。英國語言學家Lyons(1977:579)稱之為“指示投射”。近年來,對空間指示語投射現(xiàn)象的研究經(jīng)歷了“語義學—語用學—心理語言學—認知語言學”這一發(fā)展歷程。特別是Verschueren于1999年正式提出的語言順應論,使得人際交往中的語言使用獲得新的理論基礎和理解視角,但尚未在此理論指導下對空間指示投射現(xiàn)象做出明確和全面的解釋。本研究將以此為突破點,選取《查理·羅斯訪談錄》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的空間指示投射實例為分析語料,從指示中心的轉(zhuǎn)移路徑剖析和語用分析等方面作空間指示投射的順應性研究。
空間指示是會話中相對于指示中心對其他人或物的定位,這個空間指示的中心一般是說話人說話時間所處的方位,即指示具有自我中心性。基于此,英語中常用的相對空間指示詞語按照以下途徑體現(xiàn)靜態(tài)的空間位置或動態(tài)的方位轉(zhuǎn)移:
圖1:常用空間指示語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組織結(jié)構(gòu)(賈軍紅,2007:54)
如此一來,以指示中心為參照點,指示語可概括地分為兩種表達形式:“靠近說話者”和“遠離說話者”的指示詞語,即近指詞:“this”“here”“come”“bring”;遠指詞“that”“there”“go”“take”。
近指和遠指的區(qū)別不僅在于物理空間的距離,還能夠反映說話人的態(tài)度和情感趨向。物理距離與心理距離大多是一致的。當兩者不一致時,為了遵從心理距離,便使用空間指示投射。Levinson(1983:64)說這是將指示中心轉(zhuǎn)移到了其他參與者。作者在搜集的英文訪談語料中發(fā)現(xiàn)了此類語言現(xiàn)象:
(1)Charlie(host):Where were you when you heard the news that the Berlin Wall had come down?
Secretary Clinton(guest):I was talking with not only my husband but lots of friends about what this meant,because I’m a child of the Cold War.
遠離此時此地的事件,卻用“this(這件事)”來指示,是指示中心發(fā)生了由近及遠的轉(zhuǎn)移。身處訪談室的希拉里·克林頓順應交際語境和心理情感,以事件發(fā)生地點為指示中心發(fā)話,將已發(fā)生之事由遠拉近,縮短了時間和空間距離,有意識地表達了對結(jié)果的欣喜、滿意之情。所以,順應論對解讀空間指示中心轉(zhuǎn)移現(xiàn)象是有幫助的。
(一)理解順應論的關鍵概念
Verschueren(2000:2)認為人們應在語用綜觀下選擇和理解語言。人們能夠?qū)φZ言做出某一選擇,是因為它本身具有三個處于不同層次但又相互關聯(lián)的特征:變異性、協(xié)商性、順應性。比如空間指示中心可在說話人、聽話人、交際者外的其他人或家宅方位,但受語境的影響,交際者必然會選擇順切的指示中心,仿若人際關系和諧,指示中心可能轉(zhuǎn)移至“非我”方位,以示親近或禮貌。
另外,Verschueren(2000:65-68)指導我們從四個研究角度進行語言描寫和解釋:語境關系、語言結(jié)構(gòu)、順應的動態(tài)性和順應過程的意識凸顯性。這里的語境關系指交際雙方的物理世界、心智世界及社交世界,分別是時空指示關系、話語參與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影響言語交際的各種社會因素,是影響語言選擇的重要方面。交際之前,交際者總會自覺不自覺地先根據(jù)交際語境和目的,從交際雙方的物理世界、心智世界及社交世界等方面進行考慮,并對指示中心的選擇作相應的調(diào)整和商洽,最終選擇順應交際的指示語。
(二)闡釋空間指示投射的動態(tài)順應過程
Verschueren(2000:8)認為,意義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是語言表意功能的發(fā)揮過程,所以對空間指示投射的動態(tài)順應過程進行剖析、闡釋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為了進一步了解空間指示投射和語用功能,作者將通過實例分析從順應論角度描寫、詮釋這一過程。劉森林(2007)歸納了常見的空間指示語用移情的幾種情形。以此為基礎,作者將空間指示中心轉(zhuǎn)移列為以下三種情況,以說明空間指示投射的主要實現(xiàn)方式。
1.以聽話者方位為空間指示中心
站在對方視角展開會話,語用上通常表示對聽話者的禮貌、尊敬、親近。在空間指示語的選擇上,說話者將空間指示中心轉(zhuǎn)移至聽話者,是發(fā)生了以聽話者為指示中心的空間指示投射。它是如何發(fā)生的?又產(chǎn)生怎樣的作用?
(2)Charlie Rose(hose):What is the lesson learned that might be most valuable…?
Secretary Kissinger(guest):…You can always bring a group of professors in and listen for an hour or two,but how to free your own thinking enough…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Secretary Clinton(guest):…And the last thing you want is to be a prisoner of your inbox because the amount of paper that comes to your way …could imprison you.
主持人向以前和現(xiàn)在兩任美國秘書長問及任職經(jīng)驗,兩位本應以自我為指示中心展開會話,卻采用第二人稱指示語,并且在描述“其他人或事物靠近聽話者”的動作時分別使用了“bring…in(帶進來)”和“come”這樣兩個表示“靠近說話者”的近指示詞。從心理空間角度講,“in”的使用是將談話隱喻為一個密閉空間;從指示中心轉(zhuǎn)移和語用來解釋,近指示詞的使用是兩位站在聽話者視角講述來自外界的巨大挑戰(zhàn),或許是為了獲取情感共鳴和親近之感,兩位的同樣感受也證明了此語用效力,并且成功地表達了秘書長一職實屬不易這一交際目的。
2.以非受話參與者方位為空間指示中心
這種空間指示中心投射是指說話者將空間指示中心轉(zhuǎn)移至交際者外的其他參與者,通常指旁觀者或談及的人、事物。當談及某一話題時,交際者往往會表示對所談人事的某種態(tài)度趨向,以其他人、物方位為指示中心的空間指示投射便是交際者表達觀點或站位的一種策略,以示尊重、禮貌或親近。
(3)Yang Lan(guest):I am not arguing from the government point of view.I am just arguing as an insider,we see more internal challenges than outsiders can see.
Charlie Rose(host):Americans make arguments the same way…
對話講到外部匯率變化對民工工資的影響。民工是受影響居多的局內(nèi)人,而楊瀾的職業(yè)決定了她屬局外人,但她卻自劃為局內(nèi)人一方,將指示中心從團體之外轉(zhuǎn)移至內(nèi)部,以工人階層視角表達觀點,取消了距離感。同時,因為外幣匯率變動影響世界經(jīng)濟,容易產(chǎn)生國際利益沖突,從工人階級視角而非個人或國家的視角抗拒匯率變化避免了雙方或中外利益的對立,效果在下面對話的“趨同”顯而易見,說明交際成功。
楊瀾使用這一交際策略是出于對語境的順應,特別是遵從了自身的心智世界。作為交際語境的認知基礎,它指話語參與者的心理和情感因素,具體包括個性特征,情感投入,信念系統(tǒng)、愿望和欲望的結(jié)構(gòu),動機和意圖等?;貧w示例,楊瀾融入工人團體,以利益受損的工人階層為指示中心,傳達了深切的憐憫情懷。下例進一步擴大了心智世界對語言使用的推動作用。
(4)Richard Holbrooke(guest):We are nation rebuilding.This country was torn apart.In Afghanistan one war ended,the next one began,then the Taliban came in…This country has had a series of mishaps,tragedies,and challenges … But this is the poorest non-African country in the world. And it needs the outside world’s help desperately.
Charlie Rose(host):Everybody,I think you included …
Holbrooke作為一個美國人,本應以外人角度談論阿富汗災難與貧困,應稱之為“that country(那個國家)”,但諸多近指示詞的使用無一不是以阿富汗人民為言語視角。特別是“come in(進入)”“outside(外部)”的使用,將阿富汗隱喻為一處空間,并以此處為指示中心,直觀地展現(xiàn)塔利班恐怖組織對阿富汗的侵害,表達了希望世界人民對阿富汗進行幫助的愿望,而他自己正為此努力的意圖。Holbrooke一直立足于阿富汗,強調(diào)美國對阿富汗的濟貧扶弱,是順應彼此的社交世界的結(jié)果,因為阿富汗戰(zhàn)爭使兩國利益沖突,美國頗受爭議。由Charlie的回應來看,以阿富汗人民為站位的空間指示投射緩解了兩國沖突,有助于兩國關系的改善。
3.以家宅為基礎的方位為空間指示中心
語用學家將以說話人或聽話人的家宅所在地為指示中心的情況稱為“以家宅為基礎”的空間指示,并認為這是示以親近的禮貌策略。另外,作者發(fā)現(xiàn),除了家宅,說話者也常以國家、辦公所在地等為空間指示中心,并大膽猜測,是否可以將其歸并于“以家宅為基礎”的類似用法呢?
(5)Charlie Rose(hose):For a long time,young Chinese had gone to American university,to British universities,many of them stayed or some of them come back…The appeal is out of national pride.
Charlie雖身在美國,卻均以中國為指示中心言及中國學生的“出國”“歸國”這兩次方位轉(zhuǎn)移,是將空間指示中心投射到了中國。我們進行了這樣幾種猜測:1.楊瀾是中國人,以其國家為言語視角有助人際關系的提升;2.就世界格局來看,中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有較強的綜合國力,可能出于對一個國家的崇拜、敬仰之情;3.認知上講,國家是根,對于留學生來講是國家榮譽感的產(chǎn)生地和永遠的歸屬??傊?,國家之重要,可能是Charlie使用空間指示投射的緣由。國家亦為家,如此用法確實使人倍感親切,所以將之歸至“以家宅為基礎”的空間指示投射是不無道理的。
(6)Charlie Rose(host):Just for my clarification,what is your responsibility?
Richard Holbrooke(guest):The president announced on his third day in office when he came over to the State Department … that I would be the counterpart to the CENTCOM commander.
“come”是靠近說話人的動作。說話時刻,Holbrooke身在訪談室,卻將空間指示中心轉(zhuǎn)移至他的任職和工作地點,一方面起到還原任職現(xiàn)場、再現(xiàn)客觀事實的效果;另一方面,政府是政要們處理國家大事之地,以此為中心更能體現(xiàn)其莊重、威嚴的形象,也隱含敬畏、尊重之情。
語言順應論是語用綜觀下的理論成果,對語言研究者剖析空間指示投射的指示中心的轉(zhuǎn)移路徑和語用功能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并揭示了空間指示投射的發(fā)生是語言順應交際語境的需求與結(jié)果,交際者運用這種交際策略來完成情感表達和社會關系調(diào)節(jié)。概括來說,空間指示投射在某一交際語境中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動態(tài)順應過程:發(fā)話人的交際目的和交際語境決定和促成了他的空間指示語選擇,是以說話人還是以受話人、非受話參與者或某人家宅方位為空間指示中心,而這種指示語選擇又作用于受話人的心智狀態(tài)和社交關系,進而受話人對此做出相應的解釋活動并且回應。根據(jù)空間指示語選擇產(chǎn)生的效應,話語分析者可發(fā)現(xiàn)交際目的和交際功能是否一致,最終判斷交際是否成功??臻g指示投射的順應性研究意義也在于此??梢?,語言順應論對言語交際實踐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漢語稱謂的認知理據(jù)研究”[編號:12YJA74006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1]Brown,P.& S.C.Levinson.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Politeness Phenomena[A].E.Goody.(ed.)Question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289.
[2]Levinson,S.C.Pragma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3]Lyons,J.Seman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4]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Yule,G.Pragmatics[M].London:OUP,1996.
[6]車姍.從認知角度論英語空間指示語的基礎性[J].青年文學家,2015,(6):134-135.
[7]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8]賈軍紅.指示語透視出的空間概念探析[J].新余高專學報,2007,(1):69-71.
[9]劉森林.語用策略[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10]彭芳.指示現(xiàn)象的認知心理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3,(1):28-31.
[11]維索爾倫著.語用學詮釋[M].錢冠連,霍永壽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李衛(wèi)衛(wèi) 彭建武 山東青島 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6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