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
在新疆少數民族作家里,有這樣一位女子:她的作品可以讓人感受到生命的輪回;她的敘事如在草原山野之間行走,在人與自然的融合里漫步;她把寫作當作一種傾訴、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她用女性的視角去關注文化,用文化的眼光去解讀人文、歷史。她就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聯(lián)副主席、自治區(qū)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哈薩克族女作家葉爾克西 ·胡爾曼別克。
采訪中,葉爾克西談起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她滔滔不絕地講起了這些年創(chuàng)作的經歷與感受,那關于北塔山的記憶、關于哈薩克民族的文化以及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她用漢語向人們展示著哈薩克民族的精神世界。
童年記憶,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葉爾克西 ·胡爾曼別克成長于阿勒泰地區(qū)一個名叫北塔山的牧場,那是一片美麗的土地,給她童年留下了許多美好回憶,也是她最初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新疆北塔山牧場組建于1956年,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的牧場,位于中蒙邊界?!拔腋赣H是伊犁特克斯人,母親是烏魯木齊人,他們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培養(yǎng)起來的第一代知識分子,我父親是新疆學院(新疆大學的前身)的高材生,他是理化系畢業(yè),母親是昌吉女子學校畢業(yè)。他們在1961年的時候,為支援北塔山建設,被派去那里當老師。”
在葉爾克西的父母搬去北塔山的第三個月,她便出生了。她說,她天生就應該是北塔山的孩子。童年生活的無憂無慮、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使她對整個自然充滿了無限遐想和憧憬,也吸引著葉爾克西去探索自然的美好?!拔倚r候經常跑到最喜歡的一個小山包上,看最喜歡的一個戈壁——叫將軍戈壁,將軍戈壁上有一層一層的山巒,無窮無盡,不用去想山外的世界會是什么樣子?!北彼綄嶋H上沒有茂密的樹林、綠油油的草原,與其它很多地方比起來是荒涼的,但正是這個相對荒涼的戈壁,反而激發(fā)了她的想象,一種對未來、對外面世界的渴望。“北塔山的那段記憶是這輩子最刻骨銘心的。”
她無法忘記14歲那年,去五家渠(現今農六師的師部)上中學時,離開北塔山時的情形?!拔覀冊缟弦粋€大卡車從北塔山下來,中途在奇臺住一夜,第二天才能到五家渠。在離開北塔山的那天,我跟我所有的小山包、小山溝、所有小草、所有泉眼、小羊羔,所有我認為可以跟它們告別的東西,以自己的方式、很儀式的方式跟它們去告別。我還帶了一些山上的石頭,一直珍藏到大學?!蹦菚r的葉爾克西還沒有意識到,正是這種對草原、對家鄉(xiāng)深深的熱愛之情,在一點點激發(fā)著她的創(chuàng)作?!拔耶敃r都沒意識到為什么做這些,但后來開始寫作的時候,那種感覺就來了?!庇腥苏f,讀葉爾克西的作品,會讓人覺得那簡直是生活里長出來的,是那么真實的一種存在?!坝谑?,我寫了《永生羊》等兩本散文集,講那里的生活,那里的人,那里的艱辛,他們精神世界里彼此的需要,彼此的關懷等?!?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17/03/10/chiw201518chiw20151819-1-l.jpg" style="">
初期創(chuàng)作,接近自然
葉爾克西坦言,《永生羊》是她最喜愛的作品,那是她童年的縮影?!队郎颉分v述的是關于葉爾克西童年時期與小羊羔“薩爾巴斯“之間的深厚友誼?!澳侵谎虻墓适戮桶l(fā)生在我的童年,那時,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的哈薩克族還是以游牧生活為主,至今,還有一部分牧民在進行轉場。就是牧民夏天到高山牧場去,秋天再從高山牧場到冬營地。營地就是冬天放牧牲口的地方,相對來講陽光比較充足,風比較小,有充足的草。那只羊就是在轉場的過程中,落生在這個世界上的。牧民帶不動它了,就留在了我們家里,我就把他養(yǎng)大了。后來那只羊因為意外死了,就被我父親宰掉了,之后我就產生一些情感的傾訴?!比~爾克西關注的不僅是被殺掉的小羊,而且更是生命與自然、時空與和諧的悖論。她在《永生羊》里寫道:“我意識到,我這一輩子,能與一個動物彼此相致生命的問候,而人與其他生命間理應如此?!?/p>
葉爾克西從哈薩克族不同的風俗習慣去思考人與自然、與其他生物的聯(lián)系?!霸诠_克族習俗里,當需要殺掉親手養(yǎng)大動物的時候,是要去請求它的原諒,而不是采用極端、殘酷的手段去結束它。這里是有很多的講究、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說法,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民族很有價值的東西。一個民族幾千年傳承的跟動物世界、自然世界的這種聯(lián)系,不屬于物與物的聯(lián)系,它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聯(lián)系,我認為這種東西是很珍貴的?!边@是民族文化所揭示的生命態(tài)度和價值觀。
葉爾克西的第一篇小說《額爾齊斯河小調》,也是來源于她小時候的一段記憶?!拔倚r候有兩個人給我印象特別深,其中一個是我們家的鄰居,全盲哈薩克族的老太太,她唯一的女兒嫁到了阿勒泰。不久,她的女兒因為難產故去。老太太就天天坐在門口,一邊紡著毛線一邊唱著挽歌,不停地唱哈薩克族的挽歌、不停地流淚。就是這種聲音,一直在我耳邊揮之不去,后來使我萌發(fā)了創(chuàng)作《額爾齊斯河小調》的想法,實際上就是想把這種聲音傳達出去,想表達生活在北塔山這個地方,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無奈,這種無奈是人的力量本身所不能及的,這都是從老太太挽歌里面聽到的?!比~爾克西把作為哈薩克族,對草原文化的深層次解讀帶給讀者,把哈薩克民族對生命世界、大自然的認識帶給每一個人,讓人們看到了新疆不同的精神氣質。
路漫漫,不斷探索
現實生活中,人文資源可以有很多,但作家是否具備洞察和捕捉能力,并通過大眾接受的文字表達出來,這由一個作家的高度來決定?!拔液苁煜す_克民族,我的文化載體就是哈薩克族,我的價值觀一定要構建在大家能夠接受的平臺上。這個世界之所以豐富,就因為有這些不同的載體存在。但人類是有一個共同基礎的價值觀,比如愛父母、愛孩子、和睦相處等,這是共同的?!比~爾克西不斷地通過哈薩克民族這個文化載體,努力地講好大家的故事。
第一次聽到《臍母》這個作品的時候,人們大概確實不知道什么是臍母,因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特殊存在的一些事物。葉爾克西將自己的民族風俗通過臍母的形象展示給世人,使人們了解到哈薩克民族傳統(tǒng)的習俗中,存在著為嬰兒剪扎臍帶的婦女便是嬰兒的臍母,母子關系將延續(xù)一生這樣的風俗。“臍母,她沒有孩子的憂傷和看到別人有了孩子以后的快樂,這實際上跟動物世界是一樣的,有很多很相通的東西,我覺得世界上是有很多容易感動人的東西,但能夠在人們沒有發(fā)覺的時候將其表達出來,這才是寫作?!?
作家劉亮程說,“葉爾克西的文字,幾乎全部寫她童年生活的經歷。這個少小離開氈房牧場的哈薩克牧羊女,在外面的世界轉了一大圈又終于回到她的出生地——北塔山牧場。她回得那么徹底,完全忘掉了城市、忘掉了她的漢文化熏陶,甚至忘掉了時光,一下就回到了生活的最根本處?!弊鳛樯贁得褡遄骷遥~爾克西是有一種強烈責任感的,想要盡自己所能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在不同民族間架起相互理解、溝通的思想和情感橋梁。多年來,葉爾克西也是這么做的,2014年出版的《天亮又天黑》這部小說集,不僅是她對生活的感悟,也是她以文學創(chuàng)作的形式,對哈薩克族人生活場景、人物等進行比較完整的再現。例如,其中《新娘》描述了哈薩克族的婚禮儀式及草原女子的宿命,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哈薩克族女子的一生。
葉爾克西坦言,她現在正在創(chuàng)作一個比較長的作品,題材是講述自1984年以后,生活在邊緣山區(qū)的哈薩克民族,他們的生活、精神世界,隨著時間發(fā)生的變化。“整個民族在進步,但有些東西在慢慢地逝去,在這個過程中,這個民族內心世界里復雜的體驗,是我想帶給大家的。1984年以前,哈薩克民族更多的是生活在牧區(qū)、山區(qū),是不斷轉場的。1984年以后,他們的生活已經慢慢發(fā)生改變了,有很多人已經定居下來了,在定居的過程中,勢必喪失掉他們的一些精神家園,比如說下牧場等?!彼M_克民族的生命價值觀、一些樸素的生活道德準則,民間哲學,能夠得到堅守?!肮_克人是部落社會,這是它之前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的,這種部落現在看來是比較狹窄的,但部落的群體意識,要求彼此關愛、承擔責任。這種東西就不應該喪失,應該要堅守。我現在正試圖把這些東西融入到我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彼Mㄟ^她的文學作品讓更多的人了解哈薩克族的文化,哈薩克族人的內心和情感,讓有關哈薩克族的一切,在文化歷史長河中永存。
民族文化,薪火相傳
除了潛心于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外,葉爾克西還在不斷探索文學之外的方式去呈現民族文化,她坦言將會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電視、電影創(chuàng)作當中,她希望可以產生更多有影響力的少數民族影視劇?!拔膶W藝術可能會更長久,但影視劇來講,現在影響力比文字要大。在宣傳和覆蓋力度跟得上的情況下,被更多人認可的可能性更加廣泛,少數民族題材也是一樣。少數民族的影視劇想要擴大影響力的話,還是要把我們關照到的一些題材用影視作品呈現,才能被更多的觀眾所接受,而不是一味的強調,簡單、直接、低水平的強調民族性,應學會或者試圖嘗試更具有操作性、更實用的一些方式,這樣才能有更多的受眾?!比~爾克西早年就將《永生羊》改編成電影,是國內首部用哈薩克語同期聲拍攝的故事片,她在其中擔任編劇、副導演,這部電影曾取得不錯的反響。
作為新疆文聯(lián)副主席和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的葉爾克西,在談到青年少數民族作家培養(yǎng)的時候感慨,如今少數民族作家培養(yǎng)模式與她們那時大不相同。“我們那時是一種自然的學習,基本上沒有什么培訓班,頂多有一些筆會。”而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少數民族作家的培養(yǎng),中國作協(xié)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先后出臺了多個“重點作品扶持”、“母語原廠扶持”、“民漢雙翻譯工程”等項目,還有目標的對少數民族作家進行定期培訓,這些給包括哈薩克族創(chuàng)作者在內的少數民族作家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交流、借鑒提高的機會?!氨热缯f,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魯迅文學院,開了好幾期培訓班。2004年我參加了五次高級研討班,我們培訓了四個月,一些文學和其它綜合門類的講座,讓我們受益匪淺。如今的培養(yǎng)模式上與我們那時比有很大的進步,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也很不錯?!弊灾螀^(qū)文聯(lián)也舉辦了千人大培訓,是各個藝術門類的培訓?!斑@樣的學習不僅有助于開闊視野,更有助于進行高水平、深層次的自我思考。既發(fā)現別人的長處,又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從而更深刻地思考現實生活給文學提供的多種可能性?!?/p>
葉爾克西講,她是用兩雙眼睛去看世界的,一雙是哈薩克語,一雙是漢語。在兩種文化視野中穿梭飛翔,多一個視角思考這個世界,是她“寫作生活”的資本,并從中受益。她像蜜蜂一樣辛勤耕耘在文學百花苑中,成為溝通民族間文化和情感的使者。她使人們看到了不同于戈壁大漠或者一種歌舞精神的新疆,還使人們看到了哈薩克族的光亮和信仰,她用自己的獨特視角完成著書寫民族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