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王菁菁
藝術設計作品的拍賣,國外更加先行一些。設計在西方人的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流行也有價值,他們對此很重視。
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像西方家具這樣的設計,通常會在上面留下設計師的名字。但有意思的是,中國先人們創(chuàng)造的龐大的文化遺產,例如家具、建筑這些,形式很獨特,文化內涵博大精深,卻往往到頭來讓我們不知道是誰設計的。這種差異也是一種理念上的不同。
事實上,中國嘉德很早以前就有構想要做設計這一領域的拍賣,到2012年開始正式推出藝術設計專場,我們的受眾基本是本土藏家,無論是對于藏家還是拍賣企業(yè),這個領域畢竟是新的東西,需要大家共同嘗試,在探路中前行。
三場藝術設計專場拍賣做下來,在這里我可以給大家介紹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第一個是2012年嘉德秋拍“靈感――藝術設計專場”中,由著名學者田家青設計的龍韻“中國壬辰年特別紀念”施坦威鋼琴亮相并且順利成交。我們都知道,田先生本身對明清古典家具收藏有著獨到的研究,但是也許大家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位有著深厚中國文化功底的學者,自身是非常喜愛西洋音樂的。這其實也是一種“碰撞”帶來的靈感“火花”。經過田先生和品牌方的交流,這架鋼琴的成品,從器型、到做工都是一流的,觀眾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抽象與具象結合的美感。而這架鋼琴的成功被拍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當時拍下它的藏家只是正巧路過我們的預展,不想看到了這架鋼琴,覺得很有眼緣,再通過跟現(xiàn)場工作人員的聊天交流,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其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意境,于是就很爽快地參加了拍賣并把它拍了下來。
另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服裝。當時我們征集的一大部分是獲得過北京設計周國際時裝獎的作品,它們都很有點“概念車”的意味,并且可以說是引領了國內當代的設計理念。眾所周知,服裝工業(yè)在中國改革發(fā)展過程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種既能引領未來潮流方向,又有著實際意義的拍品,出來后成功地吸引了買家的眼球。據(jù)我們后來的統(tǒng)計分析所知,買下他們的很多買家都是企業(yè)主,有的甚至本身就是服裝領域的。拍下后,他們帶回企業(yè)做裝飾,同時也能為企業(yè)以后的發(fā)展方向帶來啟發(fā)。
在中國嘉德舉行過的藝術設計專場中,拍品以家具家居、服飾和首飾為主,其中像進口家具,國外設計師簽名版、限量版的作品等反響都不錯。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過程中,我也注意到國內外設計師的一些不同點。例如我們最早征集過一批珠寶設計大師布拉克的作品,很受買家追捧,從中也可見國人對于國外的設計藝術大師還是比較認同的。同樣是在2013年,我們還在國內的傳統(tǒng)首飾行業(yè)中征集過一批作品,它們都是曾經榮獲過國內珠寶首飾設計大獎的作品。但事先沒有想到的是,最后這些作品居然都流拍了。必須承認,國內珠寶首飾設計師設計的這批作品,非常注重材質,比如黃金首飾,含金量是相當高的。然而從市場反饋看來,從實用性的角度考慮,這樣的首飾或許并不適合日常佩戴。同時,國內設計師在表達上對具象的偏重,也使得相比之下,與國外在設計理念上有所差距。
我感覺中國藏家在對待藝術設計作品這一塊,還是比較側重重工、能夠體現(xiàn)人工制作痕跡的作品。當然,近幾年來,中國的設計師、藝術家們也在這一領域不斷探索,嘗試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巧妙融合。比如在2014年秋拍的藝術設計專場中,邵帆就以“一筆畫”的方式去抽象中國明式家具傳統(tǒng)榫卯結構之經典“圈椅”。獨到之處在于,這一對椅子一張能坐而另一張不能,對比是能希望給觀眾帶來思考,因此比較受關注。
事實上,談到藝術設計“中國風”的話題,西方的藝術設計本身受中國的啟發(fā)就很多。如果說在當代藝術領域,東方文化對于西方變革的啟發(fā),最典型的就是禪宗。禪宗的哲學影響到了當時西方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藝術,也包括生活,例如人的思維、行為方式等等。
我常常在想,中國文化博大精神,我們該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它?雖然說,總結以往幾次經驗規(guī)律,明年做適當市場規(guī)劃調整,中國嘉德在即將拉開帷幕的秋拍中暫時停掉了設計專場,準備移到明年。但我依然認為,這個市場的未來會逐漸上升。一方面從國外的經驗來看,藝術設計類的拍賣已成常態(tài),是一種趨勢;另一方面從國內買家的習慣來看,很多人生活方式已經在慢慢發(fā)生變化,從以往抱著買實用品的心態(tài)看待與藝術消費有關的設計作品,到如今逐漸回歸到懂得與生活方式相配置上來,這是進步,也是補足。當然,如果將來國內能在知識產權保護、尊重設計師創(chuàng)作這些方面有更實質性的進步,相信會更有力地推動市場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