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慧
當(dāng)我聽到于漪老師鏗鏘有力地講出“百年語文,內(nèi)憂外患”這八個字時,我的心忽然就緊緊地皺了一下。這一位年近八十的老教師站在講臺前,依舊挺拔堅定,但她臉上濃濃的擔(dān)憂卻讓我記憶猶新。
錢文忠教授曾說:“在20世紀(jì),我們?yōu)榱俗非蠼?jīng)濟(jì)和發(fā)展丟失了太多東西,我們的文字,我們的語言,甚至我們的文化?!碑?dāng)我們一字不落地寫下一個正確的英文單詞,卻要面對滿是錯別字的語文。我們對我們的漢字缺少一種自信,對這五千年源遠(yuǎn)流長的文化缺乏一種信任。文字于我們究竟是什么?
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載體,卻逐漸被人們用電腦鍵盤所替代。但恰恰是一個個這樣的漢字,組成了中華文化的這一條大河。漢字背后的精神意義又有多少人了解?一撇一捺,乃為人。人的撇捺恰似兩只腳,牢牢地扎根于土地上。“我們從土地中來,終歸于土地?!薄妒ソ?jīng)》如是說。漢字的“人”就像一個大丈夫,頭頂天,腳踩地。不需要多余的筆畫,簡單地將“人”這一復(fù)雜的生物用兩筆寫了出來。從最初的甲骨文,到后來的楷書,到今日的簡體字,漢字的內(nèi)涵始終藏在筆畫里,待我們細(xì)細(xì)發(fā)掘。
除了筆畫外,關(guān)于漢字還有更多有趣的知識。就拿“柳”來說,除了本身是一種植物外,它還包含了古人更多的精神意蘊。古人在河岸邊送別時,總需互贈禮物,這禮物便是“柳”?!罢哿噘洝北阍从诖??!傲币敉傲簟?,便表達(dá)了惜別之意?!拔粑彝樱瑮盍酪??!蹦惚阋吡耍哆咃w舞的柳條,像一只只手,揮動著向你告別。這樣美好的意境,僅一個“柳”字足矣。
將漢字傳承下去,需要我們的信念。缺少信念的我們,終會丟棄文化。撒切爾夫人曾說:“中國僅僅只是出口了電視機(jī),這并不值得驕傲,你們何時出口你們的文字?”脫離了漢字的中國,是可怕的。我有幸加入了“說文解字”漢字研究社,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年多,也有人離開,卻始終有這樣一群人留了下來,他們是金子,是鉆石。研究一個漢字,并非想象中那樣簡單,因為每一個漢字除了其表層含義外,總有更深的精神意義需要我們?nèi)ネ诰?。但是每一個人都堅持了下來,看著我們哪怕略是淺薄的理解相視而笑。一切都是值得的。哲學(xué)上這樣定義信念:信念是情感、認(rèn)知、意志有機(jī)的統(tǒng)一體,有信念的人將信念化作力量,推動其前進(jìn)。漢字就是我們的信念。漢字是一只鳥,在黑暗的夜里啼叫著,預(yù)示著黎明的到來。
我們在等待漢字的光芒顯露,散發(fā)著獨特的光芒,照耀著生活每一條縫隙。
魯迅先生對漢字還抱有希望,于漪老師對漢字依舊抱有希望,我們對漢字亦抱有希望。
“希望和等待是人生最幸福的兩件事?!被缴讲羧缡钦f。
漢字是我們的希望與等待。
【點評】
從所學(xué)課文舉實例,由親身實踐而悟理。論題雖大,卻能言之有物,自然成理。難得!
(指導(dǎo)教師 王志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