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果關系認識錯誤是貫穿整個刑法研究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果關系認識錯誤通常與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未遂既遂問題交織在一起,所以對行為人的實行行為進行歸責意義重大。因果關系認識錯誤的分類是刑法學研究的重點也是關鍵點,對刑法學界和司法實踐都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重要的現實價值。
關鍵詞:因果關系;認識錯誤;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事前故意;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
一、因果關系認識錯誤的概述
因果關系認識錯誤這個概念只是出現在具體的事實認識錯誤的研究中,在抽象的事實認識錯誤中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對于因果關系錯誤的歸責,筆者贊成法定符合說認為,在構成要件理論的基礎上,只要實際的因果歷程從整體上還處于相當因果關系的范圍內,這個錯誤就不具有重要性,就不阻卻構成要件性故意。[1]該學說認為,只要行為人認識的因果關系經過與實際發(fā)生的因果關系經過在構成要件上被評價為相一致,應當認定為故意犯罪既遂,這是因為法律只要求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即可,至于因果關系發(fā)展的具體樣態(tài),則不是法律所要求的故意的認識內容,事實上行為人也不可能準確認識,因而即便具體因果經過有出入,也不阻卻故意的成立,但認識的因果關系經過與實際的因果關系經過在構成要件上被評價為不一致,則阻卻故意的成立,如有過失且刑法也處罰過失則成立過失犯罪,與認識的因果關系所構成的故意犯罪未遂按照想象競合從一處罰。因果關系認識錯誤主要包括三中:第一種,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第二,事前故意;第三,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
二、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
狹義的因果關系,是指行為人意圖實現犯罪性結果而實施的行為實現了預期的犯罪性結果,但是實際發(fā)生的因果關系經過與行為人預想的不一致的情形。狹義的因果關系錯誤當中發(fā)生的指向同一結果的因果關系發(fā)展過程的錯誤,在客觀構成要件的評價上并不具有重要性因為既然行為人具有實現同一結果的故意,現實所發(fā)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也具有因果關系,就必須肯定行為人對現實所產生的結果與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也具有因果關系,也就必須肯定行為人對現實所產生的結果具有故意,因而成立故意犯罪既遂雖然結果的發(fā)生不是按照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發(fā)展所預見的進程來實現的,但是并不影響故意的成立。[2]
三、事前故意
事前故意,又叫犯罪結果延后發(fā)生,是指行為人誤以為已經完成了一定的犯罪行為(第一行為),為了隱蔽其犯罪痕跡和其他目的再實施了第二行為,并由行為人沒有認識的第二行為導致了當初所預料的結果發(fā)生。比如為了殺人而暴打被害人致使其昏迷,行為人以為被害人已經死亡,將其掩埋,其實被害人是窒息而死。關于事前故意作者羅列幾種學說:
1.客觀事實說
行為人的第一個行為成立犯罪未遂,第二個行為成立過失致犯。其中有人認為成立想象競合犯,有人主張成立數罪,這種觀點尊重了案件客觀事實,但違反了社會的一般觀念:行為人以殺人的故意殺害了所要殺的人,卻成立殺人未遂。
2.間接故意說
如果行為人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際,對結果的發(fā)生持未必的故意即間接故意,則整體上成立犯罪既遂。那么如果在實施第二個行為之際,相信結果已經發(fā)生了,則成立故意未遂與過失罪。該觀點存在疑問:客觀事實完全相同只是因為行為人是否誤信結果發(fā)生,就決定是否將行為分為兩個行為缺乏理由。
3.概括故意說
此說認為概括的看全部的行為,與以單純的殺人故意而實現殺人結果的情況不同,將不同的行為作為整體行為認定故意犯罪。[3]由于此學說受到批判:無視具體事實的不相符合而隨意擴大故意的概念,且認為第一個故意可支配第二個故意,極屬不當。[4]此學說在19世紀德國被否定。
4.因果過程錯誤說
此說認為因果關系是故意的認識內容,如果采納具體符合說,成立未遂和過失犯罪競合,如果采用法定符合說,將第二行為作為介入因素,在可能預見的場合,第二行為與發(fā)生的結果出于相當因果關系范圍內,因果經過的錯誤并不重要,所以能夠肯定故意犯罪既遂。此說為現在大多數學者所贊同。[5]
四、犯罪構成的提前實現
犯罪結果的提前發(fā)生,又稱為構成要件的提前實現,是指提前實現了行為人所預想的結果的情形犯罪結果的提前實現可能涉及三種情形:第一種,犯罪結果客觀上已經通過行為人著手犯罪之前的第一行為實現,而行為人主觀上卻認為犯罪結果是第二個行為造成的。第二種,結果在行為人著手之前己經通過行為人的預備行為而發(fā)生。第三種,行為人為實現某種危害結果而實施的第一個行為已經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行為人誤認為尚未達到犯罪目的,又實施其他行為,才認為產生了行為人當初意圖實現的結果,只要發(fā)生的因果關系經過沒有超出一般人的認知能力范圍,就應當認定認識的因果關系經過與發(fā)生的因果關系經過相一致,不阻卻故意的成立在上述第一種情形,只要行為人所實施的第一行為與第二行為具有同等程度的危險性,按照一般人的認知能力就應當認定行為與結果之間因果關系的相當性,成立故意既遂,相反則成立過失(如處罰過失)與故意未遂按照想象競合從一重處第二種情形,因預備行為發(fā)生危害結果超出了一般人的認知能力,因此認識的因果關系經過與發(fā)生的因果關系經過不具有相當性因而不能被評價為一致,應當否定故意的成立,則按過失(如處罰過失)與故意未遂按照想象競合從一重處第三種情形,因結果已經按照行為人事前的認知的因果關系發(fā)生了,因此應當認定為既遂,至于在實施犯罪中發(fā)生的因果認知變化而進一步實施加害行為,對行為人故意既遂認定沒有實質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琴.刑法中的事實錯誤[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143-145.
[2]張明楷.刑法學:第3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27.
[3]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226-227.
[4]洪福增.刑法判解研究[M].臺灣:臺灣漢林出版社,1972.33.
[5]韓忠漠.刑法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89.
作者簡介:
張悅林(1990~),男,河南淮陽人,四川大學2014級法律碩士(法學),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