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沛
住石厝漁村
東庠島位于平潭東北角,當(dāng)?shù)赜兴自挘骸皷|庠是個小臺灣,不到東庠不算玩”。如今這個面積只有4.5平方公里的小島,CCTV來拍過節(jié)目,也有國外的美食專家上島尋找美食,已然成了平潭“跳島”的熱門地。
去東庠島需要在流水碼頭乘渡船。黃白色相間的渡船稍顯老舊,透露出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的氣息,這里依然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漁島風(fēng)情。
二十分鐘左右便到了東庠島,船在南江碼頭靠岸。一下船,晾曬海魚干的氣味撲面而來。碼頭上停著幾輛藍(lán)色的公交車,當(dāng)時也是船運過來,為小島居民往來載客,讓人驚喜。在孝北村經(jīng)營民宿的鄭姐為我們帶路。小小的東庠島上有8個自然村落,舊時應(yīng)是人丁興旺。如今通往各村的道路都已變成了硬化的水泥路,2014年政府配制了5輛電動公交車,東庠島成為首批擁有公交車的離島。
車子駛離碼頭,便見道路兩邊開滿的成片白色野花,一路綿延,十分壯觀。沿著山腳盤旋而上,不一會兒便是沿海山路了。一望無際的海洋將鋪天蓋地的藍(lán)舒展開來。山崖下海浪拍打礁石,白花花一片,而沿海的山路蜿蜒,時隱時現(xiàn)。這種人在山上走,海在腳下蔓延的景致恐怕獨此無他。
繼續(xù)前行,山路的盡頭是一個月亮般的小海灣。鄭姐說去年這里擱淺了一灣的魚,密密麻麻,仿佛魚是種在地上的,隨便走走就能撿到兩三百斤,吃不完就曬成魚干,儲存著慢慢吃。這是海島才能有的趣聞。
五六分鐘就到了目的地。藏在山坳中的孝北村,位于島嶼東端,山下是一坳迷你的避風(fēng)港。舊時的孝北村據(jù)說是東庠島上最富裕的村子,孝北港當(dāng)年在周圍島嶼是出名的貨物聚散地,漁業(yè)十分發(fā)達(dá),漁獲多為馬鮫魚、鯧魚、帶魚等。
發(fā)達(dá)的漁業(yè)催生了獨特的媽祖信仰文化。東庠島上的“欹頭”媽祖相當(dāng)特別。相傳倭寇進犯平潭,媽祖扮一成一位女子,引誘倭寇,在對打之間,媽祖歪頭一避,揮手一擋,所有的倭寇都無法動彈。東庠的漁民們得以成功逃脫倭宼追殺,后來修造塑像紀(jì)念朝拜,并命名為“欹頭媽祖”。在東庠島上有專門的媽祖廟,每逢媽祖誕辰,都會舉辦非常隆重的慶典。
放眼望去,孝北村從山腳到山腰密集著石頭厝,家家戶戶都是欣賞海的絕佳看臺。我們稍作整理,按鄭姐的指示,向山上前進探索東庠島。平潭島常年多大風(fēng),據(jù)說全年大風(fēng)(風(fēng)力≥8級)天氣平均為85天,全年平均風(fēng)速每秒6.4米,更何況處在靠外海的東庠島。山上迎風(fēng)面幾乎沒有樹,盡是貼著地長的草皮和瓦松。小路緊緊貼著山坡,沒有護欄,也沒有路標(biāo)。山下海浪回蕩,礁石連成一條線,像極了電影《指環(huán)王》里的景色,荒蕪又宏大。
山路的盡頭是一座光禿禿的礁石小山坡,布滿了奇形怪狀的石頭,巖石紋路十分奇妙。高處還立著一根一米多的石柱,上面刻有佛家的經(jīng)文,已經(jīng)模糊,需要細(xì)看才能辨認(rèn),當(dāng)?shù)厝朔Q作“定海神針”。這里是東庠島向海延伸最遠(yuǎn)的地方。下到礁石底部,風(fēng)異常大,海浪被吹得老高,一進一退,形成一團團白色的海花,鄭姐說這就是“海生花”,很多攝影愛好者都會來拍照。
傍晚時分,我們沿著原路折回。鄭姐在樓下的廚房里準(zhǔn)備著海鮮面,飯桌擺在院子里,海在腳下。章魚、蝦仁、咸魚干為主,加上一點青菜,這海鮮面清淡卻十分爽口美味。島上的居民大都早睡早起,晚上八九點便安靜異常,只剩下一陣陣此起彼伏的海濤聲回蕩。
東庠島上的石頭頭以及泊著漁船的小港口。
交通:在流水碼頭坐船,上船買票,流水到東庠島單程是15元/人,航程時間約20分鐘,一天6個班次。
住宿:可選擇孝北漁家樂,這是島上唯一一家民宿,需要提前預(yù)定,提供飲食和帳篷出租。在離江碼頭坐公交車到孝北村。
食:當(dāng)?shù)孛袼尢峁╋嬍场?/p>
看海蝕地貌
塘嶼島位于平潭最南邊,以一塊人形巨石和綿延的海灘為主要看點。在這里,那種海島小漁村的生活依然鮮活。
我們大清早便從敖東鎮(zhèn)的芬尾碼頭坐船去塘嶼島。渡船是小島間傳送生活物資的紐帶,船上的乘客除了采買日用品的島民外,還有前去支教的老師、送錢的銀行押送員、送貨的快遞員、去島上做生意的商人、來游玩的游客,甚至還有玩海釣的人。途中渡船在草嶼島放下一些乘客,再駛往塘嶼島。抵達(dá)碼頭,前來接客的小車鳴著喇叭,下船的島民忙活著卸貨。小島漁村熱鬧的氣息迎面撲來。
上圖 東庠島上常見的低矮植被。下圖 孝北村正在吃草的山羊。
到塘嶼島的首站肯定是去看看被當(dāng)?shù)厝朔顬樯衩鞯木奘焐瘛4畛说男≤囁緳C開得十分生猛,轉(zhuǎn)彎急剎,在彎彎折折的石厝巷子穿行,幸而我們也因此多瞧見了些海島上的漁民日常。幾分鐘便穿出層層疊疊的石厝樓群,視野猛地開闊,海在道路兩旁,海風(fēng)夾雜著咸味。目的地那塊巨石,漸漸顯現(xiàn)在眼前。
一塊巨型石人仰臥在沙灘上,據(jù)說體積是樂山大佛的四倍。石頭人長330米,胸寬150米,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崗巖球狀風(fēng)化造型,遠(yuǎn)遠(yuǎn)望去十分壯觀。如果說樂山大佛讓人感嘆的是人手工技藝的精妙,而海壇天神則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實際上,這正是海蝕地貌的典型代表。
離開神石,在一旁的避風(fēng)港溜達(dá),潮水退去后,“擱淺”了一片漁船,也有好多廢棄的船被拖在高處。一位修船的匠人正在修補一艘小漁船,敲敲打打,有條不紊。一艘顏色完全脫落的木船橫在沙子上,怕是再怎么修補也沒辦法出海了。
塘嶼島有片叫作“黃金沙灘”的海灘,沙子極細(xì),踏上去異常柔軟,海灘平緩得仿佛可以一直朝海里走下去。很多慕名前來的游客多會選擇在這里搭帳篷露營,白天在艷陽下踏浪游泳,晚上坐在海灘上,看著遠(yuǎn)離城市光害的滿天繁星。而在夏季,如果時機得當(dāng),還可以遇見被稱為“藍(lán)眼淚”的海浪,整個沙灘像涂上了藍(lán)色的熒光,宛如神跡。況且塘嶼島上人口較少,往來的游客也在少數(shù),有種聳立大海深處、與世隔絕的孤島氣息,寧靜的海灘就像是你的獨家專屬,和“下餃子般”的大景點完全是兩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