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定要我去總結中國的電影,我一定會發(fā)怵。因為我看過的不多,但要是非挑一部分來說說,那姜文可能是最好的選擇——其一,他的電影質量普遍較高,當然這要撇去2014年讓我看著有些難受的《一步之遙》;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他拍過的電影不多,我對每一部,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的所有電影中我最喜歡的。盡管這是一個講述20世紀70年代的所謂紅二代的故事,但我卻并未因為時間的隔閡而感到陌生,相反的,故事似乎就發(fā)生在當下,發(fā)生在每一代人的青春里。姜文以他固有的驕傲炫耀著他一去不復返的青春,使我不管怎么看這部電影,都能看到他帶著胡碴的臉和邪氣的笑。
我最早了解這部電影,應該是在“豆瓣”上看到的預告。
“那年夏天發(fā)生的事,記憶中總是伴隨著一股燒荒草的味道?!边@句話出現時伴隨著馬斯卡尼《鄉(xiāng)村騎士》的旋律,同大片的陽光與光影一起出現,只覺得一瞬間被拽入了某個午后,那些發(fā)黃發(fā)黑的色彩一起出現,使人睜不開眼。
馬小軍的生活,和我們現在的生活的確很像——心理的稚嫩伴隨著生理的成熟,他有使不完的精力,有希望吞噬世界的好奇心,特別是在文革那個學習顯得無關緊要的年代,這一切的精力便被用在了其他的地方。
譬如說,抽煙,打架,或者是去偷窺一扇門。整個故事,就是在偷窺中開始的。年少的馬小軍以開別人家的鎖為樂,他不偷東西,他只是好奇。他說自己向來只開明鎖,但那天,他卻開了一把暗鎖。鎖開的那一刻,陽光照在了他的半張臉上,與之前樓道里的暗對比鮮明,就是在這里,他看到了米蘭,在一張照片上,通過一只望遠鏡。
米蘭在全片中像是一道光,始終照耀在馬小軍的心里。馬小軍第一次看到米蘭,她穿著海藍色的游泳衣,昂著頭,神采奕奕。就這么一眼,她成功吸引了馬小軍,為此馬小軍用盡了辦法,去接近她,去試圖愛她。
年少輕狂的愛總是帶著些莫名其妙而又不顧一切的味道,恰似本片中顧長衛(wèi)常用的那些過曝鏡頭一樣,馬小軍就是喜歡這樣不顧一切的愛。米蘭像太陽,那么耀眼,二十余歲年華,將這個女子的身段勾勒得婀娜,看上去帶著一種超于年齡的成熟的美;盡管成熟,卻又不似馬小軍母親那輩人一樣臃腫,而是恰好介乎其中,是剛褪去青澀、開放得完備耀眼的花。
為了這樣一個太陽,馬小軍所做的一切,便可以說是理所當然了。片中有一大串的長鏡頭,譬如他在屋頂上單獨行走,不斷的腳步里帶著渴望、孤獨和些許的寂寞。夏雨把那種荷爾蒙的味道演繹得足夠精彩?;蛟S好的演員、好的演繹就應該是這樣的,不是演了一個人,而是演了一代人。
與之產生鮮明對比的是最后馬小軍第一視角里的米蘭,同樣是那個人兒,鏡頭的大部分著重于她豐滿的軀體,這種特寫失去了之前所具有的整體的美感,相反的也變得累贅且笨拙了。這樣的視角,很符合馬小軍在對愛情長期且強烈的追求之后所感受到的空虛與絕望,特別是劉憶苦對米蘭的占有,更是令他怒不可遏的。然而他沒有辦法,這種無力感轉換為對米蘭的厭惡,鏡頭準確地表達了這種厭惡,看得人只覺可笑,又發(fā)可悲。
青春期還有一點是不可忽視的,便是幻想。本片充斥著各式的幻想,小到馬小軍看著鏡子中的自己,幻想在訓斥白天抓他的警察;又或者是那張照片,馬小軍看到的分明是那身泳衣,那成熟的身體或許比臉蛋對他更具有吸引力。但更有意思的是,他被這身體吸引之后,對愛情又有了無比的忠誠與赤忱,否則當于北蓓親他的時候,他也不會表現出如此的抗拒和不滿,就是這樣一張使他產生愛情的照片,到后來也好像變成了一種幻想。而米蘭所展示的照片,分明是一張符合那個年代標準審美的黑白工裝照。不僅是馬小軍,我也對此感到困惑,但青春本來就是這樣混亂的無解命題,所以不必深究,緩慢懷念即可。
最后馬小軍與劉憶苦的那場大仗,可以說是全片的高潮。那種歇斯底里是馬小軍在發(fā)泄內心的不滿與憤怒??删褪沁@樣一場仗,最終,也只是馬小軍的幻想,現實的他,終究沒有那么勇敢。他唯一能做的,便是從那十米高的跳臺上墜落,在水中清醒,在水中證明他的勇敢,在水中,摔碎他不可一世的青春。沒錯,幻想終將破滅,到最后回過頭看看,相信自己也會像片中那個傻子那樣,罵上一句臟話。
電影最終是在黑白中結束的,陽光燦爛,過后帶來的是長久的黑白交替,那陽光下的青春,再見了。
滕盧濤,浙江樂清中學丹霞文學社2016屆優(yōu)秀寫手,文章散見于《中學生》《語文世界》《西湖》《中學生天地》《樂清日報》《少年先鋒報》《中國校園文學》《作文新天地》《蕭臺》等刊物。高中期間獲得第九屆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樂清賽區(qū)一等獎、溫州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征文一等獎、第十二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決賽一等獎、第十一屆“西湖”杯青少年征文大賽小作家獎、第四屆浙江省新銳寫手大賽三等獎、樂清市小文學家提名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