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希
杭州從來不是一個缺乏名氣的地方,而曹澍在開采空間的個展以“無名”為題,同時此展也是這個落戶于毗鄰西湖和中國美院的藝術園區(qū)里的新空間的首次展覽,其中用意或可見一斑。
如果覺得這個看法有些望文生義,可以看看進入展廳的第一個作品:安迪沃霍爾式的版畫《三個瞬間》,夢露、毛和杰克遜的某個狀態(tài),這是名人們的“臨界”狀態(tài)。接下來的《陌生人》和《顏色的概念》則是完全的平民化和臉譜化,前者是網(wǎng)絡匿名者頭像挪用,后者是有不同顏色的如“欲望、父親、偏見、領袖、勞動……”等常用詞語,每個詞后面都附有RGB數(shù)值?!峨u湯長詩》是將一本《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里的內頁涂成克萊因藍色,只留下個別詞語,形成詩歌,現(xiàn)場吸引著不少人從頭看到尾。利用鍵盤等日常辦公用品上的字母而成的檸檬黃色調的《我們》(we do not want to be what you want),方式與此類似;《地平線》則是曹澍把長期收集的煙盒并列起來,在上面描繪出風景線。三聯(lián)視頻《都市霓虹》里,三個女性的慢鏡頭表情變化,當光線全部暗下去之后是瞳孔的特寫,有幾分詭異,乍看上去會想到蔣志那件《0.7%的鹽》,只不過這里面的模特是曹澍身邊的朋友。
之所以這么事無巨細的介紹以上作品,完全為了那件最讓人心動的《相遇》,正像如果曹澍沒有在杭州生活過近十年的體驗,可能也做不出這樣有質感和亮點的作品。這件大概十分鐘長的視頻,在現(xiàn)場看了至少三遍以上。如果說前幾件作品更多的體現(xiàn)了曹澍的方法論和視野,比如意識上的,技巧上的,《相遇》無疑起到了支撐其藝術厚度與溫度的作用。這是一部雙屏高清影像作品,藝術家在杭州街頭架起攝像機,在幾米甚至十幾米之外將鏡頭對準一個個遇到的路人,有老人、工人、學生模樣的少年、上班族青年、餐館的老板等等,一旦路人看到攝像機,鏡頭便嘎然而止,迅速切換到下一個畫面里,開始另一個相遇過程,有種欲說還休的意猶未盡和快速生活下的即時節(jié)奏。他們的目光與鏡頭相遇的那一刻(對他們來說也許是相撞),也即是與觀眾相遇的那一刻(只是當時鏡頭代替了后來的觀眾),而重點在于,是這個作品和觀眾真正相遇的那一刻?!@或許正是藝術作品帶給觀眾的某種超于日常的感動,盡管這個詞已經(jīng)被過度雞湯化了。
曹澍講到拍攝過程有意思的事兒,其中一個老大爺發(fā)現(xiàn)后以為是要上電視,就追著他們搶攝像機,理由竟是覺得自己形象不好,這大概要算是一個很杭州的事兒。據(jù)說此地也是個不容易打到出租車的地方,而當?shù)氐娜嗣駜?yōu)步卻很給力。在杭州的兩天基本上靠此出行,盡管也在街頭巷尾走走看看“相遇”些杭州時刻,但內心很清楚,此時刻非彼時刻,因為有一個是建立在豐厚的杭州時間基礎之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