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萍
媒體融合中的電視新聞生產
◎郝萍
“互聯網+”時代,快速消解電視邊界,重構新聞傳播方式,提升媒體用戶體驗,革新媒體內容生產模式,通過媒體融合推動“電視+”進入生活。
互聯網思維主要包括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流量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等。媒體融合的當下,快速獲取最新信息,精確接近深度信息,主動選擇有用信息,已經成為受眾對電視新聞的普遍需求。
1.生產者視角與受眾需求結合。
媒體融合帶來的不僅是信息采集渠道和傳播通道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新聞生產者可以綜合整理提煉、加工多種媒體的原始素材,并通過不同媒介傳播的特點,迅捷傳達信息,表現事件背后的真實,還原新聞全貌,從而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深度。相比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新聞產品,這種背景下的新聞生產在速度、鮮度、深度、廣度方面會更勝一籌。
在“東方之星”號客輪翻沉事故報道中,武漢廣播電視臺由于臨近事故發(fā)生地監(jiān)利,得以第一時間派出主持人、記者趕往現場,發(fā)回最新消息并與鳳凰衛(wèi)視連線,實時報道現場救援進展,直接提升了相關欄目的收視率。因為,對觀眾來說,需要的是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感情上的接近;沖突:事件所包含的沖突越激烈,越是深刻;異常:事件越是超出常態(tài),越是反常,就越具有新聞價值。一條新聞往往會集合多種新聞價值因素,當這種因素在一條新聞中聚集得越多,新聞就越重要。在媒體融合中,這種將生產者視角與受眾需求結合的越緊密的新聞,越會得到受眾關注。
2.碎片信息與深度報道結合。
融合媒體時代,信息的供應量越來越大,呈現出“碎片化”的表現態(tài)勢,新聞傳播內容隨之走向膚淺。但是,受眾依然需要更接近事實本質的新聞,世界依然需要被深刻地研究。在這種現狀下,讓更多樣的信息得以獲取,讓信息更容易獲取和傳播,讓大眾傳播滿足人際傳播,就要做到碎片信息與深度報道的無縫銜接。
自媒體發(fā)布信息,爭奪眼球和入口。標題黨進去,一個角度、一個畫面、單一視角,這不是新聞,但卻是現場,受眾有需求,有點擊率。泥沙俱下后,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就需要對主體新聞的生成背景、波及影響和發(fā)展趨勢進行展示與剖析,發(fā)掘主體新聞背后的原因及實質性的調查性報道,在調查性報道的基礎上做出的解釋性和分析性報道。在這個過程中,融合媒體的電視新聞生產就可以通過獨立觀察、思考和判斷,提供積極、善意、具有建設性的觀點。這個時候,誰的聲音更大、更真實、更有分量,誰就能站在信息傳播的制高點上,而誰解釋得更令人信服,誰就會擁有更多受眾。
3.融合窗口與開放平臺結合。
集約融合,是傳媒集團將不同媒介的傳播手段在一個大平臺上進行整合,讓這些不同媒介的內容相互推銷和資源共享,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全部用一套班子,由“融合編輯部”統籌策劃,將采回的新聞用于集團旗下的各個媒體。這些形式運用的同時,呈現出了一個開放的媒體平臺,這里有新聞、有故事、有解讀,更有參與的機會。以電視新聞為例,它多平臺、多方面、多層次與受眾的交流互動,不僅可以豐富節(jié)目的內容,還加強節(jié)目的有效傳播。在融合時代,電視終端所具備的交互功能,可以通過電視采訪、視頻連線、電話采訪、網絡互動、微信播放等反映受眾聲音,將提升新聞的真實感、立體感和參與感。
內容豐富、信息海量是網絡媒體的優(yōu)勢,便捷易攜、迅速及時是掌上媒體的長處,聲畫兼?zhèn)洹⒌谝滑F場則是電視媒體競爭的法寶。多屏合一,媒體融合在電視新聞生產中的實踐活色生香。
1.全能記者成為搶手人才。
媒體內部會要求記者具備多種媒介應用技能,無論是日常報道還是突發(fā)事件,能夠同時承擔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報道任務,為多種不同傳播平臺提供新聞產品。在美國,“融合新聞”做得最成功的媒介綜合集團(Media General Inc.),有一位名叫Jackie Barron的女電視記者,用4周的時間在安東尼奧采訪一起重要的聯邦案件,她每天的工作日程是:早晨6點給網站寫一篇專欄文章,介紹案件的情況,然后到法院去采訪當天的最新進展,上午10點通過電話給電視臺發(fā)去最新報道;下午2點到3點編制一個晚間電視節(jié)目傳回去,然后再回到法院采訪下午的進展情況,通常到晚上7點才結束采訪;最后,還要給第二天出版的報紙寫一篇新聞稿。這樣技能全面的記者在今天已經成為非常搶手的人才。如果是大型的媒體集團,或者是報道規(guī)模較大的、內容比較復雜的新聞事件,就需要以多人組成的跨媒體的“超級團隊”來承擔融合新聞的任務。
2.不同傳播介質同時進發(fā)。
媒體融合中的新聞產品需要滿足移動媒體的個性傳播、應用媒體的強制傳播、社交媒體的交互傳播。不同傳播介質同時進發(fā),也提供了豐富的電視語言元素。
本世紀初,英國廣播公司曾經是廣播新聞中心、電視新聞中心、報紙新聞中心和手機新聞中心?,F在他們不按照媒體劃分,就是一個大的新聞中心,下面有新聞采集部,這里全部是記者,天天撒出去,新聞編輯部則是做新聞滾動的,節(jié)目部就是做電子媒體、做專稿、做深度的,其實這已經是跨媒體內容的分流。
傳統的專業(yè)電視新聞采制此時會像大工廠里的流水生產線一樣,既保證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采制質量,又講究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協作配合,以達到快速生產大量優(yōu)質作品的目的。編輯成為多種傳播的集大成者,報紙、廣電、手機、網絡多兵種聯合作戰(zhàn),原來單一新聞內容的編輯轉變?yōu)槎嘈螒B(tài)新聞內容的編輯,編輯的主要職責就是通過生產流程的設計和控制來實現資源整合,利用不同媒介的介質差異,延伸新聞生產鏈和傳播價值鏈,編輯不僅熟悉新聞采編業(yè)務,還有很強的管理協調能力和策劃公關能力,成為媒體融合時代的策劃人、主持人和把關人。
3.全方位提供新聞服務。
2014年6月,“新華社發(fā)布”客戶端正式上線,截至目前,用戶下載量突破3300萬。他們針對媒體用戶推出新媒體專線,運用了大數據、可視化等報道形態(tài),為重點用戶提供個性化、對象化的新聞信息產品,實現了通訊社核心供稿職能的拓展延伸,推出了上百個大型的全媒體融合報道產品,如沙畫新聞、動態(tài)新聞、文圖新聞、3D新聞等一系列新型產品,總訪問量超過3億人次。
媒體融合時代,豐富的新聞來源和劇增的信息渠道要求新聞從業(yè)者不再是單純的生產信息,而要具備對爆炸式的信息和新聞進行選擇和重新解讀的能力,使發(fā)布的新聞有內在聯系和實際意義,這將有助于受眾在接受信息時將繁冗的信息轉化為知識儲備。
大數據是互聯網的發(fā)動機,融合媒體因為有了大數據的基礎,能將所有同類信息的數據集成在一起。以數據庫為依托的融合新聞報道不再是簡單的“新聞報道”,而是建立了一個有主題的信息系統,這個信息系統能更全面地針對主題提供多種形態(tài)的新聞事實,突破傳統報道的時間、空間限度,使受眾按照需求和興趣從信息系統中提取和組合自己的“融合報道”。
電視是引爆性媒介,不應僅是傳輸或者播放內容的渠道,更不應僅作為互聯網流量的入口。媒體融合中的電視新聞生產過程,應該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融合發(fā)展變革。遵循這一路徑,實現“電視+”。
融合新聞報道以信息與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為基礎,但它絕不是多種技術形態(tài)的簡單堆砌,而是以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用戶體驗為目標的技術融合。在這里,與其說是“技術本位”,不如說是一種“新聞本位”和“受眾本位”的新聞生產意識,報道中炫目的畫面和技術其實是為了受眾能夠更好地接收并理解新聞信息。
移動互聯網、便攜移動終端和云計算并稱為影響未來信息傳播形態(tài)模式的三大技術,移動終端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重要媒介。被調查者通過手機獲取新聞的比重高達82.55%,僅低于電腦的85%,最喜愛的前三位媒介呈現元素分別是照片、文字和視頻,因此注重對照片、文字和視頻的優(yōu)化組合和使用將大大有助于提升新聞呈現的效果。例如,2015年7月14日,新浪推出“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冥王星的圖文直播,先是圖片配文字介紹,然后是直播與熱評同時呈現。在新浪視頻中,新視野號飛行10年近距掠過冥王星的視頻可以隨時點擊觀看。在新浪客戶端,用戶通過點擊手機屏幕也可同時觀看相關信息。在這里,播出平臺,上傳平臺,互動平臺已經合而為一,技術本位正向受眾本位回歸。
2015年上半年,廣告市場處于低迷狀態(tài)。來自尼爾森網聯AIS全媒體廣告監(jiān)測的數據顯示,第一季度,廣告投放花費相比2014年同期下降5%。今年,廣告主對營銷預算的增加比例降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在預算構成的分配上,數字化營銷和終端推廣的比例明顯增加,多媒體的組合營銷得到廣告主認同,而廣告主優(yōu)先考慮削減費用的媒介就是電視。今年1到4月,電視廣告份額下降3.7%,資源量下降10%。
此消彼長的是,電視媒體與移動互聯網的交融。這一融合在羊年伊始達到新高度,羊年賀歲時的“搖一搖”得“紅包”,在央視、BTV春晚的加持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新民俗”。其中,央視春晚110億次搖一搖紅包互動總量到8.1億次/分鐘,電視和手機屏以前所未有的緊密度捆綁在一起。
著眼當下,這是個多贏局面,電視臺、廣告主和社交平臺各得其所。但面對未來,電視業(yè)者擔心,電視臺面向互聯網公司開放了核心內容資源,除一時熱鬧什么都換不回來,因為渠道、平臺和用戶資源牢牢掌握在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公司三大中國互聯網公司巨頭手里。
我們迎來了電視+,電視進化的時代已經到來!電視+讓觀眾的手機成為互動搖控器,電視功能的觸發(fā)器,更成為了電視廣告的接入器和價值放大器。未來電視廣告會越來越少,轉而搭載到互動過程或游戲化場景里,讓銷售在用戶體驗過程中伴隨著移動端完成。
雖然媒介融合使得電視新聞節(jié)目內容更豐富,但在全媒體時代,提升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競爭力、引導力和影響力并非電視糅合各種媒體的內容,電視新聞只有把自己的優(yōu)勢做足做深做透,大膽出海,通過越來越強大的內容競爭力和快速成長的互聯網系統運營能力,積累用戶、錘煉產品,才能探出大路。
(武漢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