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規(guī)則與自由的對抗
——歌德《飛行的大鐘》分析

2015-11-14 12:00李師花
世界文學評論 2015年1期
關鍵詞:歌德曠野詩文

李師花

規(guī)則與自由的對抗

——歌德《飛行的大鐘》分析

李師花

內容提要:筆者試圖對歌德《飛行的大鐘》一詩進行全面周詳的分析。所謂分析,即對原文進行拆分,從詩的內部,即音韻、文字、句法及語法結構、時間、空間等方面進行分析,從而支撐并闡述本詩的主題:規(guī)則與自由的對抗中,規(guī)則是最終取占上風。作者借此警醒人們,要遵守規(guī)則,否則就要接受懲罰。

歌德 飛行的大鐘 敘事歌謠 規(guī)則與自由的對抗 文本分析 闡述

敘事歌謠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它將詩歌性、敘事性、戲劇性熔于一爐。敘事歌謠雖寫于幾千年前,但其中所揭示的道理卻是直到今天也適用的?!讹w行的大鐘》一詩就是一首典型的敘事歌謠,由歌德于1813年落筆寫成,篇幅短小,膾炙人口,易于理解。本文主要對歌德這首經典敘事歌謠進行具體的分析和闡述。

一、詩文分析

(一)試譯與原文

Die Wandelnde Glocke 飛行的大鐘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I1Es war ein Kind, das wollte nie,從前有個孩子,

2Zur Kirche sich bequemen,對去教堂總是抗拒,

3Und Sonntags fand es stets ein Wie,到星期天,總想個法子,

4Den Weg ins Feld zu nehmen.走上去曠野的路。

II5Die Mutter sprach: "Die Glocke t?nt,母親說:“大鐘在敲響,

6Und so ist dir's befohlen,這就是它的命令,

7Und hast du dich nicht hingew?hnt,如果你不習慣前往,

8Sie kommt und wird dich holen."它就來將你帶領。”

III9Das Kind, es denkt: Die Glocke h?ngt小孩,他想:大鐘高高

10Da droben auf dem Stuhle.懸掛在鐘架之上。

11Schon hat's den Weg ins Feld gelenkt,剛一放學,

12Als lief' es aus der Schule.他就跑向了曠野。

IV13Die Glocke, Glocke t?nt nicht mehr,大鐘,大鐘不再敲響,

14Die Mutter hat gefackelt.母親感到猶疑。

15Doch welch ein Schrecken! Hinterher多駭人那!后面

16Die Glocke kommt gewackelt.大鐘搖搖擺擺地追來。

V17Sie wackelt schnell, man glaubt es kaum;晃得好快,真難以置信;

18Das arme Kind im Schrecken,嚇壞可憐的小孩,

19Es l?uft, es kommt, als wie im Traum;他在飛奔,像進入夢境;

20Die Glocke wird es decken.大鐘將會把他覆蓋。

Ⅵ21Doch nimmt es richtig seinen Husch,但他準確把握時機,

22Und mit gewandter Schnelle靈敏、快速地

23Eilt es durch Anger, Feld und Busch穿過草地、田野和灌木,

24Zur Kirche, zur Kapelle.跑向教堂,跑向祈禱室。

Ⅶ25Und jeden Sonn- und Feiertag每逢周日和節(jié)假日,

26Gedenkt es an den Schaden,他都會想起這次教訓,

27L??t durch den ersten Glockenschlag伴隨著第一聲鐘聲,

28Nicht in Person sich laden.(289-290) 自覺去做禮拜。(207)

(二)本詩產生的年代和背景

據歌德的秘書里默記述:里默和歌德的兒子奧古斯特有一次碰到一個兒童,說他怕聽教堂的鐘聲。他們就尋開心地說,教堂的鐘會從鐘樓上飛下來在街上晃來晃去,奧古斯特并用傘模擬其狀。里默將這個玩笑告訴歌德。歌德當時并沒有注意,但后來卻據此寫成這首敘事歌。又據采爾特給歌德的信(1814年3月9日)曾告訴歌德,說波西米亞有一座山,其形如鐘,人從一定的遠處經過,對于幻視的眼睛就好像這座鐘山在后面移動跟蹤一樣。本詩于1813年3月22日作于波西米亞的泰普利茨。(207)

(三)主 題

這首敘事歌謠中講述了一個原本愛去田野里面玩耍、不愿去教堂的小孩,在受到大鐘追擊的驚駭以后,乖乖去教堂做禮拜的故事。在詩的開端,孩子順著自己的天性,喜愛投向自然的懷抱,拒絕去往教堂。但正因為如此,受到大鐘的追捕,在田野中自在玩耍的孩子被硬生生地趕去了教堂。由此便塑造了一對矛盾體:從詩文的表意來看,是曠野和教堂;但更深層次地考慮,曠野代表的是自由,而教堂代表的則是規(guī)則,自由和規(guī)則的對抗便是本文所想要表達的主題。按照詩節(jié)發(fā)展的順序,一開始自由是占上風的,但中間經過一番抗爭,規(guī)則終歸取得勝利。

(四)音韻結構

本詩采用的“抑揚格(Jambus)”韻步。它以一個弱起音節(jié)起步,后面緊隨一個強音節(jié),然后弱強音節(jié)交替出現。“抑揚格”韻步通常用來敘事。其中每段第一行和第三行的尾音節(jié)押韻,第二行和第四行的尾音節(jié)押韻。在德語中這樣的韻法叫作交替韻(Kreuzreim),也是德語詩歌中較為常用的押韻方法。(26)

下面我們以第一段為例來展現本詩的音韻。以下用X表現揚聲(長聲),用x來表示抑聲(短聲)。

1Es war ein Kind, das wollte niex X x X x X x X

2Zur Kirche sich bequemen,x X x X x X x

3Und Sonntags fand es stets ein Wie,x X x X x X x X

4Den Weg ins Feld zu nehmen.x X x X x X x

全詩都如第一段一樣采用了“抑揚格”,韻法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敘事性強。在這樣抑揚頓挫的聲調中,整個故事在我們面前鋪展開來。

(五)文字、語法—句法結構

詩文的字里行間都會透漏出作者的重要想法,為了準確把握作者的所思所想,我們需要從詩文的選詞入手,參照詞典,把握好每個詞的意思;然后對各類詞匯加以分類分析,揣摩作者的本來意圖。然后再在此基礎上,以句法、語法為切入點,分析詩文的句子成分。這是在對詩文進行語義分析時,必不可少的一步。對《飛行的大鐘》的文字、語法—句法結構分析如下。

(1)文字結構

動詞的選擇和運用:把動詞進行分門別類,我們可以發(fā)現整首詩的動靜關系。除卻情態(tài)動詞和助動詞以外,本詩一共有22個完全動詞。在這里我們將這22個完全動詞分為兩類:靜態(tài)動詞和動態(tài)動詞。分類如下:

靜態(tài)動詞(9個):命令(befehlen)、 勉強同意(bequemen)、 想(denken)、 猶豫不決(fackeln)、 回想起(gedenken)、 習慣(gew?hnen)、 相信(glauben)、 懸掛(h?ngen)、 讓(lassen)

動態(tài)動詞(13個):覆蓋(decken)、 趕快(eilen)、 找到(finden)、 拿、?。╤olen)、來(kommen*3)、 裝載(laden)、 跑(laufen *2)、引導(lenken)、 拿(nehmen *2)、 說話(sprechen)、 發(fā)出響聲(t?nen *2)、 搖晃(wackeln)、 徜徉(wandeln)

從上面的分類可以看出,動態(tài)動詞明顯多于靜態(tài)動詞。在動態(tài)動詞一組中,很多詞重復出現:來(kommen)出現三次,跑(laufen) 出現兩次,拿(nehmen)

出現兩次,發(fā)出響聲(t?nen) 出現兩次。所以綜上所述,作者運用大量的動態(tài)動詞,在本詩中描述了一副極富動感的畫面,從而將整個故事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眼前。

名詞的選擇和運用:本詩中共有21個名詞,全部是具體名詞,沒有抽象名詞。這一點非常有利于敘事,對于詩中整個故事情節(jié)生動具體的展開非常有幫助。此外,詩中只有一個復合名詞Glockenschlag(Glocke+Schlag),其余都是簡單名詞??梢哉f名詞的選擇是簡單明了的,讀者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在此基礎上,我們對文中所有名詞根據其所屬的類別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其中有兩大類的名詞是特別值得注意的:

與教堂有關(6個):鐘(Glocke *7)、敲鐘(Glockenschlag)、祈禱室(Kapelle)、教堂(Kirche *2)、星期天(Sonntag *2)、鐘架(Stuhl)

自然、風景(4個):草地(Anger)、灌木(Busch)、 曠野(Feld *3)、道路 (Weg *2)

本詩中關于教堂和曠野的名詞是最多的,由此可見二者是出于核心地位的,且彼此間構成一個鮮明的對抗或矛盾。再對這兩組做進一步觀察就可以發(fā)現:無論各個組中詞的數量,還是每個詞重復的次數,與教堂有關的名詞都處于絕對優(yōu)勢。所以,我們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在教堂與曠野的相互對抗中,最后教堂以其優(yōu)勢勝出。作者通過名詞運用,再進一步地印證了本詩的主題。

在基本獨立于詩文意義的情況下,僅從動詞、名詞的分類分析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本首詩是比較動態(tài)的,教堂和曠野的對立構成了本詩的核心。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對句子進行分析。

(2)句子結構

本詩共有28行,其中只有一行是自己單獨構成一個完整的句子,其余27行要么在句中換行,要么在詞句中間換行。這樣的詩句讀來,呼吸是不通暢的:每個斷行處要求讀者停頓,可因整個句子還沒有完成,又要求讀者無停頓地繼續(xù)讀下去。這樣在讀時,便會形成一種緊張感,甚至是一種窒息感。本詩中有大量這樣的詩行、詩句不統(tǒng)一結構,所以整體看來,本詩僅通過斷句這一點便營造了一種緊張、不安的氛圍在里面。

從句子類型來看,本詩中以陳述句和簡單句為主,簡單易懂、平鋪直敘,方便讀者理解。

(六)修辭結構

本詩運用了兩種修辭手法,比較(Vergleich)和擬人(Personifikation)。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種:

第19行:他在飛奔,像進入夢境;

這里將小孩逃避大鐘的追捕這個情節(jié)比作夢境。一方面,印證了第17行的“真難以置信”;而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現出了小孩的恐懼:在極度恐慌中,他已難以分清夢境和現實了。

而擬人手法在描寫大鐘時多次出現。教堂大鐘本是死物,但文中作者卻將大鐘擬人化。它不僅能主動將不聽話的小孩帶走、罩蓋,還能以很快的速度搖搖晃晃地前進。大鐘因其沒有腳且身軀龐大,作者沒有用奔跑(laufen)這類的詞,而是用了搖搖晃晃(wackeln),使讀者不禁聯(lián)想起醉漢走路時搖搖晃晃的笨拙模樣,讓人忍俊不禁。但盡管如此,大鐘的速度卻快得令人難以置信,讓人感到驚駭,這種對比更增強了本詩的戲劇化效果。通過賦予大鐘人的特征,本文更加生動形象,更富畫面感,更具動感,戲劇化效果更加突出。

(七) 敘事角度

本詩以第三人稱的角度敘述,較為客觀。

(八)時 間

本詩的時態(tài)非常豐富,既有過去時、現在完成時,也有現在時和將來時。但總體來說,可將全文分為三個時間階段:過去、現在和將來。按照時間發(fā)展順序,作者有層次將整個故事為我們一一敘述開來。但有的地方卻時態(tài)混亂,讓讀者有一種時間穿梭的感覺,好似親身經歷一般。

第一段和第二段里面,除卻母親說話的內容,大部分用的過去時和現在完成時。這兩段簡單介紹了一下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而母親說話的內容里面,卻是各種時態(tài)混雜,現在時,完成時和將來時交替出現,極具舞臺效果。在母親的威脅、恐嚇中,我們在過去、現在、未來中來回穿梭,不僅仿佛親眼看到了嚴厲的母親,好像也隨著母親的話語領教了不聽話的后果。

第三段里面,前兩行“小孩,他想:大鐘高高/懸掛在鐘架之上,”用的現在時,而后兩行“剛一放學,/他就跑向了曠野。”又用回了過去時。通過不同時態(tài)對比,作者著重強調了調皮小孩的念頭,我們眼前好像真的出現這么一個畫面:小孩托著下巴,不以為然地想,哼,大鐘就掛在那,它才不會來追我那。而緊接著,作者又轉到了過去,將我們帶入了故事發(fā)生的背景,為下面的情節(jié)發(fā)展做了鋪墊。

第四、五、六段里面,大部分用的現在時。這本來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但作者卻運用了現在時,就好像大鐘追捕小孩這個情節(jié)真實、具體地發(fā)生在現在,發(fā)生在讀者眼前一樣,活靈活現,生動形象,非常具有戲劇效果,使讀者印象深刻。

而第七段里,用的也是現在時,但第25行中的“每逢周日和節(jié)假日”這樣一個時間狀語卻將這段的情節(jié)指向了將來。以“大鐘追捕小孩”這個情節(jié)作為現在的話,那“小孩吸取教訓,按時去做禮拜”就理所應當地發(fā)生在將來了。

通過豐富的時態(tài)變化,作者不是在給我們講故事,而是在給我們演故事。整首詩就是一出絕佳的戲劇,在不同的時態(tài)穿梭中,我們好似親眼見證了整個故事。

(九)空間、方向

縱觀整首詩,我們可以發(fā)現小孩行為走向的變化。從開始的“對去教堂總是抗拒”到“走上去曠野的路。”然后發(fā)展成為“剛一放學,/他就跑向了曠野?!钡健按┻^草地、田野和灌木,/跑向教堂,跑向祈禱室。”,最后到“伴隨著第一聲鐘聲,/自覺去做禮拜?!焙喍灾?,詩文開始是:從教堂到曠野。而隨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一步步變成了:從曠野回到教堂。這樣一種方向的逆轉,突出了教堂和曠野這樣一對矛盾體,此消彼長。而最后詩文以小孩心甘情愿去教堂做禮拜為結尾,方向再也沒有了逆轉,表明在教堂與曠野的沖突中,教堂取得了決定性、最終性的勝利。

(十) 詩文結構

按照情節(jié)發(fā)展,我們可以將整篇詩文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一、二、三段)主要以過去時介紹了整個故事發(fā)生的背景:小孩不愿去教堂,媽媽對他加以警告,但小孩卻不當回事兒。

第二部分(四、五、六段)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主要以現在時具體展現了小孩逃避大鐘的追捕這個畫面,動感十足。對這一部分再進行仔細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在第四段和第五段,主要是講大鐘追得飛快,小孩感到驚駭。這兩段中相繼用了兩遍“驚駭(schrecken)”這個詞,且第五段中的“真難以置信”,“像進入夢境”更是說明了小孩的這種恐懼心理之強。而在第五段的最后一行“大鐘將會把他覆蓋”,小孩的恐慌達到極致,而全文也達到高潮。之后第六段以一個但是(doch)開頭,表明這里事情出現了轉折,小孩恢復了理智,開始冷靜下來,“準確把握時機”,并且步伐也變得“靈巧”了起來,最后奔向了自己的最終目的地——教堂里的祈禱室。

第三部分(第七段)以現在時指向將來,是整個故事的尾聲:小孩吸取教訓,按時去做禮拜。

二、《飛行的大鐘》詩文詮釋

以上的分析都反復提到了教堂和曠野這一對矛盾體。詩文中的孩子不愿去教堂,總是順著自己的性子去曠野中玩耍,最后在大鐘的逼迫下不得不選擇了教堂。在這里,教堂是一種人文的東西,象征著規(guī)則、秩序;而曠野是一種自然的東西,象征著自由。人都有追求自由的天性,然而卻生來注定要被各種條條框框束縛著。詩文以一個小孩為主角,是因為小孩還比較懵懂,未受教化,還比較愚昧。所以他所做的選擇都是天性使然。去往曠野、向往自由,不喜束縛,是人本能的追求??墒巧钤诖蟓h(huán)境下,或是自然環(huán)境,或是社會環(huán)境,必然要遵守這個環(huán)境的規(guī)則、秩序。如果抗拒,就像文章小孩所做的那樣,不管不顧地繼續(xù)奔向自由,必然會受到規(guī)則的懲罰。

相較于曠野這樣一個無邊無際的廣闊場所,教堂無疑是一個狹小的空間了。如果這就是規(guī)則、秩序允許你活動的空間的話,那么曠野,也就是自由給予你的空間看起來是無限大的??墒遣蛔袷匾?guī)則、秩序,懲罰是必然的。所以,不守規(guī)則的人有兩種選擇:要么乖乖歸順,要么接受懲罰。詩文中,懲罰的方式是什么?是被大鐘罩蓋,被局限在一個比教堂還要狹小的空間里面。正如《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一樣,熱愛自由,充滿激情,不顧綠蒂已然訂婚這個事實,依然狂熱地追求自己所愛。可是最后卻把自己逼上了死胡同,選擇了自殺。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它的前提就是規(guī)則、秩序。如果盲目追求自由,置前提于不顧,那很可能會“被困于大鐘之下”,作繭自縛。

第二段中出現了母親這個形象。前面我們說,孩子象征的是未受教化、比較愚昧、沒有經驗閱歷的人。那相較來說,母親則屬于開化的、閱歷經驗豐富的長輩了。這里,長輩以自己的經驗之談來勸誡晚輩遵守規(guī)則,并對違逆的懲罰做出了警告。除此之外,我們不應忽視“母親”這兩個字的字面意義,這是與孩子血肉相連的人,與孩子最親近的人。這樣一個人所說的話,是真誠的,充滿關切的。這說明,對于這樣一個不守規(guī)則的孩子,規(guī)則并沒有直接給予嚴厲的懲罰。而是先派“母親”這樣一個形象進行溫柔、好意的勸誡,勸其回頭??蔁o奈勸說無果,規(guī)則才派了“大鐘”這樣一個形象對其懲罰。

母親是代表“柔”的長輩、勸說者的話,那大鐘則是代表著“剛”的懲罰者了。值得注意得是,第三段中寫道:“小孩,他想:大鐘高高/懸掛在鐘架之上”。這時的大鐘是靜止的,對孩子來說,此時的大鐘存在感是很低的。所以小孩才會無視它,無所顧忌地繼續(xù)奔向曠野??墒且坏┻`反規(guī)則,“大鐘”的嚴厲無情的一面就顯現出來了,盡管它是“搖搖晃晃的”,顯得有些可笑,但是卻是快得難以置信,顯示出它實施懲罰的堅決和力度,讓人除了恐懼之外只怕是再也笑不出來了。幸好小孩還是機智的,第六段以“但是(doch)開頭,表明事情發(fā)展出現了轉折:他在極端恐懼之中,突然急中生智,恢復了理智,最后靈巧、快速地奔向了教堂的祈禱室,奔回了規(guī)則的懷抱。可是,小孩剛開始為什么會無視如此厲害的“大鐘”呢?因為它是靜止的,是小孩生活中的常物,小孩習慣了他的存在,所以才不會感到任何威脅。就如同規(guī)則一樣,規(guī)則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我們不會對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感到恐懼??梢坏┪覀兡懜以嚼壮匾徊?,敢去違反規(guī)則,那規(guī)則就要顯示出它嚴厲的一面,對我們做出相應的懲罰了。

可以說,母親和大鐘都是規(guī)則的守護者,一柔一剛,剛柔并施,讓你最后不得不臣服于規(guī)則之下。

詩文中,大鐘前進的方式是“搖搖晃晃”。這個表達共在文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以副詞的形式出現(gewackelt),一次是以動詞的形式出現(wackelt)。大鐘身軀龐大,且沒有腳,這樣搖擺著向前確實有些可笑。驚駭(schrecken)這個詞在文中也出現了兩次,且基本都是和“搖晃”一起連著出現。第一次是在第四段的后兩行中“Doch welch ein Schrecken! Hinterher/Die Glocke kommt gewackelt”。在感嘆句中出現。感嘆句有加強語氣的作用,直譯成中文為:這是怎樣一種恐懼??!作者借以這樣一種句式來表現此時小孩的恐懼。可是小孩真的感到恐懼嗎?就算有,后面一句中的“gewackelt”表現出來的喜劇成分也多少將這份恐懼弱化了。而第二次是在緊接著的第五段的前兩行“Sie wackelt schnell, man glaubt es kaum;/Das arme Kind im Schrecken”。這里依然說大鐘是搖晃著的,可是后面卻緊接著補充說是“快,且令人難以置信”;而這次的Schrecken是以介詞短語的形式出現的:im Schrecken。 中文直譯過來就是淹沒在恐懼之中。這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恐懼,不需要假以任何感嘆句式假以強調??梢哉f,這里的恐懼和前面所說的恐懼是不同的,前面的恐懼更像是作者強加給小孩的;后面的卻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更真實。說起規(guī)則的懲罰,人們可能感到可笑,就像看“搖擺的大鐘”如同一個笑話一樣,可是它一旦顯示出它的嚴厲,人們便如那個小孩一樣淹沒在恐懼之中了。

最后一段中,小孩終于吸取教訓,定下心來,開始乖乖去教堂。這里用的現在時,表明去教堂,也就是遵守規(guī)則這件事情成了小孩生活中的常態(tài)。且這里,直到文章的結尾處,再也沒有出現方向的逆轉。這表明了規(guī)則和自由的爭斗中,規(guī)則終會取得最終勝利,表現出了作者本身對于這兩者之間的取舍。

三、總 結

通過對文章進行拆分,從音韻、文字、句法及語法結構、時間、空間等方面進行分析,教堂與曠野,從深層次來說,規(guī)則與自由的矛盾與對抗便躍然紙上。通過講述這樣一個平凡簡單的故事,作者旨在告誡讀者:要順應規(guī)則,否則便會受到它的懲罰。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1]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Goethes Werke. Hamburger Ausgabe in 14 B?nden. Textkritisch durchgesehen und kommentiert von Erich Trunz, München: C. H. Beck, 1996, Bd. I.

[2][3]歌德:《歌德文集歌德詩集》,錢春綺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版。

[4]Horst Joachim Frank.Wie interpretiere ich ein Gedicht? Eine methodische Anleitung. Tübingen: Francke Verlag, 1991.

[5]吳建廣:《用優(yōu)美的形式描述丑惡的事實——保爾.策蘭〈死亡賦格〉分析》,載《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4月第6卷第2期。

[6]Günther Drosdowski. DUDEN.Die Grammatik,Mannheim,Leipzig, Wien, Zürich: Duden, 1995.

[7]Günther Drosdowski. DudenDas gro?e W?rterbuch der deutschen Sprachein sechs B?nden. Mannheim, 1977.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ballad of Goethe Die Wandenlende Glocke by separating the text into small pieces, like rhyme, word, syntax and grammatical structure, time and space and so on, in order to support and interpret the theme of the poem: in the confrontation of rules and freedom, rules have finally taken the upper hand. This ballad shows that people should abide by the rules. Otherwise they will be punished.

Goethe Die Wandelnde Glocke Ballad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Rules and Freedom Analysis of Text Interpretation

Li Shihua is from German Depart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 Research direction is German Literature.

李師花,同濟大學德語系,主要研究領域為德國文學。

Title: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Rules and Freedom—Analysis of Goethe's Ballad Die Wandelnde Glocke

猜你喜歡
歌德曠野詩文
初冬的曠野(外一首)
初冬的曠野(外一首)
一個符號,表示否定
守望曠野(外三章)
晚年的歌德
曠野的風
走遍萬水千山
極相思·檢翻舊日詩文
葉詩文:成功的5個關鍵詞
千金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