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春
新的《綿羊毛》國家標準GB 1523—2013規(guī)定,屬異質毛的土種綿羊毛考核指標項目按相關標準執(zhí)行,也就是說土種綿羊毛的檢驗可以制定地方標準,如果參照異質羊毛中改良羊毛的技術要求,土種綿羊毛應考核的指標只有毛叢平均長度、粗腔毛或干死毛根數(shù)的百分數(shù)。這只是針對土種綿羊毛只能用來搟氈、織地毯而言。而實際上新疆地產(chǎn)土種綿羊毛底絨毛是一種優(yōu)質的、多用型的天然羊毛纖維。具有與細羊毛(或山羊絨)相似的紡織特性,可以用來紡織高檔面料。因此,應重視土種綿羊毛底絨的質量指標檢驗,以便進一步發(fā)掘土種綿羊毛的使用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1 土種毛的使用價值
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土種粗毛羊生產(chǎn)的羊毛主要用于搟氈、織地毯等,通常被認為不宜用于服裝加工。其實這一說法被人為地或者有意識地忽視并低估了土種綿羊底絨的紡織工藝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
由于保持原始綿羊的毛發(fā)生長習性,土種粗毛羊的毛被中同時生長著粗長的“發(fā)毛”和“細短”的“絨毛”。而底絨毛是指分布在粗毛羊毛被底層的絨毛,新疆飼養(yǎng)的土種粗毛羊都能夠生產(chǎn)出品質優(yōu)良的底絨毛,其中以哈薩克羊(絨毛含量41%~55%)、阿勒泰大尾羊(絨毛含量59.55%)、和田羊(絨毛含量47.21%~53.29%)、多浪羊(絨毛占60%~70%)為最,其他如巴音布魯羊、葉城羊也能產(chǎn)生一定量的底絨毛,但是相對前者來說,絨毛的產(chǎn)量要稍低些。阿勒泰大尾羊的絨毛,平均細度為21.03μm、長度為9.8cm,和田羊絨毛,平均細度為22.03μm~24.39μm等。新疆地產(chǎn)細絨毛的紡織特性堪與著名的馬海毛(mohair,30μm~52μm之間)中的優(yōu)質細絨毛(平均≤23μm)相媲美。
其實土種綿羊的底絨如同細羊毛一樣,在纖維的構成中沒有髓質層,且鱗片與細羊毛(美麗奴羊毛)相類似:呈多環(huán)狀、油汗多、光澤柔和,具有與細毛或山羊絨相近的紡織特性,如強度好、耐磨且不易氈縮、容易洗滌等。底絨中的優(yōu)質細絨毛更是一種多用型的羊毛纖維,可純紡、混紡,可制作西服面料、長毛絨、銀槍大衣呢、絨毛衫等高檔紡織品。其織品具有絨毛的豐滿細結、混色均勻、不起球、手感柔軟有彈性、懸垂性、保暖性均較好等特點。
近幾年來,由于管理手段落后,倒改現(xiàn)象嚴重,毛、肉比價失衡,羊毛價格下跌,在進口外毛的沖擊下,細羊毛生產(chǎn)陷入了低俗。目前,全區(qū)細羊毛數(shù)量不足700萬只,粗毛羊在欄在2000萬只左右,如果按照每只土種綿年產(chǎn)0.3kg底絨計算,年內產(chǎn)自粗毛羊的土種毛底絨產(chǎn)量在6000t左右,按照總量50%進入市場流通計,每年至少有相當于3000t的土種毛底絨銷售到內地。
內地的部分紡織廠家以5元/kg~8元/kg的價格大量收購新疆土種羊毛,梳絨以替代原本要500元/kg左右的純正山羊絨用以生產(chǎn)羊絨織品,其中利潤豐厚,故紡織廠家對此忌諱莫深。
2 土種毛底絨與山羊絨的區(qū)別
土種毛底絨在顯微鏡下多數(shù)纖維鱗片厚、翹角大;鱗片密度較大,鱗片高度與寬度的比例接近1:1.2,鱗片密度為80個/mm~100個/mm,環(huán)狀和非環(huán)狀鱗片交替出現(xiàn),以非環(huán)狀鱗片所占的比例居高,形狀不規(guī)則,較粗纖維鱗片呈龜裂狀;最大特征是纖維邊緣不順直、粗細不勻,有的局部膨大或變細。少量較細纖維鱗片薄,翹角小,鱗片密度較小,鱗片高度和寬度的比例接近1:1,鱗片密度為60個/mm~80個/mm,鱗片形狀為環(huán)狀,鱗片形態(tài)很接近山羊絨,但長片段觀察纖維邊緣不光滑,纖維粗細不均勻。
山羊絨由鱗片和皮質層組成,沒有髓質層。鱗片邊緣光滑,類似環(huán)狀包覆于毛干,覆蓋間距比羊毛大,鱗片密度為60個/mm~80個/mm個,鱗片較薄,緊抱于毛干,開張角較小,橫截面多為規(guī)則的圓形。
3 檢測土種毛底絨應重視的質量指標
毛絨質量指標的設定,應與毛絨紗線質量、毛絨織物質量和毛絨成品制成率密切相關,與毛絨紗線質量、毛絨織物質量和毛絨成品制成率密切相關的三個指標分別是毛絨細度、毛絨長度、含絨率。
3.1 毛絨細度
毛絨越細,細度離散小,紗內截面中所含毛絨根數(shù)越多,則紗線截面不勻率C值越小,紗線均勻度就越高,紡織性能相應提高;細度越細,紡出粗紗條干就越均勻,重量不勻率越低,毛絨紗斷頭率越低;細度越細,織物懸垂系數(shù)越小,使得產(chǎn)品懸垂性亦越好。
3.2 羊毛長度
在毛絨纖維品質中,長度的重要性僅次于細度,它影響著紗條不勻、粗細節(jié)、紗線強力和紡紗斷頭等。試驗表明,毛絨長度增加,不僅有利于提高紗線的均勻度,同時還可以顯著提高紗線強力,降低斷送率。
3.3 含絨率
含絨率越高,分梳出來的土種毛底絨就越多,經(jīng)濟效益也就越高。
4 根據(jù)底絨質量給各種土種綿羊毛分等設想
通過參閱一定量的資料和積累一定量的數(shù)據(jù),本人對土種綿羊毛的分類分級提出如下設想:
通過對一定數(shù)量樣品進行檢測得出,含絨率一般在30%~40%之間;底絨的細度在18.36μm~22.89μm之間;長度在40mm~65mm之間,在從土種綿羊毛分梳出底絨的時候,底絨的長度會受到損傷,長度會變短。參照《山羊絨》國家標準,依據(jù)底絨的細度和長度,我們可以將土種毛底絨分成三個類型(特細型、細型、粗型),每個類型分成2~3個級別。底絨的細度和手扯長度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細度越細它的長度越短,細度越粗它的長度越長。含絨率與細度、長度的相關性不明顯,不便于從質考慮,我們可以將它從量考慮。具體設想如表1所示。
表1 土種毛分類分級表
5 檢驗步驟
5.1 含絨率檢測
1)將抽取的批樣撕松,去除土雜,使樣品充分混合均勻,揀出遺留在雜質中的絨毛纖維,放在撕松混合的樣品內一并穩(wěn)重,計為mb,精確至1g。
(1)
k為系數(shù),修約至四位小數(shù);endprint
mb——試樣撕松后的質量,g;
ma——試樣撕松前的質量,g。
2)從批樣抽取實驗室樣品,樣品質量不少于4kg。
3)實驗室樣品混合后等分為兩份,其中一份留作備樣。
4)將充分混合的試驗樣品在工作臺上平鋪為厚度均勻的毛層,從16個分布大致均勻的區(qū)域,隨機從毛叢的正反面32個點的部位抽取100 g的實驗室樣品。
5)從實驗室樣品中隨機抽取含絨率試樣3份,每份質量為5 g,精確至0.01 g。
6)從含絨率試樣中隨機抽取試樣兩份,用于平行試驗,其余一份留作備樣。
7)用鑷子將試樣中的絨纖維揀出,稱其質量,精確到0.01 g,含絨率計算公式
(2)
式中:H——含絨率,%;
K——系數(shù),由式(1)確定;
mc——絨纖維質量,g;
mo——試樣質量,g。
8)以兩份試樣含絨率的平均值為試驗結果,當兩份試樣含絨率的絕對差值超過其平均值的10%時,須增試第三份試樣,并以三份試樣含絨率的平均值作為最后結果。計算結果修約至兩位小數(shù)。
5.2 長度檢驗
將做過含絨率的試驗試樣,用手輕輕整理,使其成為一端平齊、纖維自然平直、寬度約20mm、重量約50mg的小絨束,將小絨束置于黑絨板上,用鋼板尺量其兩端不露黑絨板之間的長度,即為絨樣長度,精確至0.5mm,每個(含絨率剩余試驗)試樣做3個長度樣品,兩份共6個長度樣品,以6個長度樣品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計算結果修約至整數(shù)(以mm為單位)。
5.3 平均直徑的測試
1)從6個測試過長度的纖維束中各取一部分纖維,整理成平行束狀,用纖維切片器在纖維中部切0.2mm~0.4mm長的纖維片段。
2)將纖維片段放在滴有黏性介質的表面皿上,用鑷子攪拌,使之均勻分布在介質內,然后取適量試樣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蓋時注意,應先去除多余的黏性介質混合物,保證覆上蓋玻片后,不會有介質從蓋玻片下擠出,以免細纖維流失。
3)做兩個平行試驗,平行試驗的平均直徑(X)、標準差(S)和變異系數(shù)(CV)分別按式(3)、(4)、(5)計算。
(3)
(4)
(5)
式中Xi——第i次測量的平均直徑,μm;
Si——第i次測量的標準差,μm;
n——測量次數(shù)。
試驗結果計算至小數(shù)點后第三位,修約至兩位小數(shù)。數(shù)值修約按GB/T 8170的規(guī)定進行。
(作者單位:哈密地區(qū)纖維檢驗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