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唐代詩人張旭嗜酒,每每大醉,便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頗有遺世之風,世號張顛。張旭的書法早已有定論,而他的詩作似乎鮮有人知。其實,他的詩也是極耐人尋味的。其中《桃花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唐詩中的上品了。
桃花溪位于湖南桃源縣西南桃花洞的北面,溪水的兩岸,滿目桃林,暮春時節(jié),那桃花的粉色如云似霧,就連清清的溪水也悠悠地漂動著片片的粉紅。據(jù)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此作為背景的。而張旭描寫的桃花溪,無疑也是暗用其意境,借一溪一橋,一磯一船,描繪出詩人心中的桃花溪,盡管它較之陶淵明的桃花源更顯得虛無縹緲,可詩人心中的綿綿詩意卻滿溢紙背。
“隱隱飛橋隔野煙”,詩人一起筆,就將讀者引入一個夢幻般空靈的境地:“飛橋”忽隱忽現(xiàn),似有似無;“野煙”朦朦朧朧,似聚似散。靜止的橋,在飄逸的煙中,如虹般臨空而飛;浮動的煙,在靜默的橋上,似幔帳懸空而掛?;纳揭肮龋瑒討B(tài)的物與靜態(tài)的景交織于一體,相映成趣。而一個“隔”字,極為巧妙地點出人與物、景的距離。這種距離又給物、景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產(chǎn)生一種朦朧的美。
“石磯西畔問漁船”,詩人的筆觸,自然地由遠山轉(zhuǎn)及近水。遠山的朦朧,近水的清澈,一下子使詩人恍若走進一個虛幻的世界,這世界實實在在是陶淵明的。于是,詩人便覺得自己也站在了那晉代的古老的石磯旁,那在溪水中輕搖著船槳的漁父,也仿佛就是那“緣溪行”的武陵漁人。于是,那“問”便由衷地脫口而出,這種情不自禁,最為逼真地折射出詩人心馳神往的情態(tài),而這種情態(tài),無疑就是詩人內(nèi)心深處最為歸真的情感的流瀉。這種“問”,顯出的是詩人的天真,現(xiàn)出的卻是詩人向往。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里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起那“林盡水源”,仿佛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里,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然而,這一問,透露出的是詩人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激起的是讀者種種美妙的遐想。這種悵惘,這種遐想,全然是屬于精神的,是一種超然于物外的美輪美奐,它充滿的是一種詩意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