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江濤
廬州木雕傳承人張參忠
左:參忠木雕廠總經(jīng)理張海峰右:木雕藝人正在雕刻作品
雖然來到合肥30多年了,張參忠的東陽口音依然很重。電話里,他一直把潛山路說成青山路。豈止是鄉(xiāng)音,1980年,35歲的他,還從“木雕之鄉(xiāng)”東陽帶來一身技藝,并在此后的時間里,將其與徽州木雕及廬州傳統(tǒng)木雕技藝融合,成功恢復起業(yè)已中斷的廬州木雕。
從合肥市蜀山區(qū),向北驅車20多公里,才能到達位于雙鳳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的參忠木雕廠。一樓展廳里,擺滿了張參忠這些年潛心創(chuàng)作的木雕作品,其中既有費時3年多完成的鎮(zhèn)廠之寶《紅樓夢·元春省親》,也有采取徽州木雕傳統(tǒng)意趣而作的《和諧圖》。門口高高堆起的箱中所裝的,則是準備運往新西蘭的旅游紀念品。而在二樓車間里,幾部巨大的機器旁邊,工人們正忙碌著拋光、油漆機械加工完的毛坯。這樣一幅藝術與商業(yè)并重的場景,其實與千百年前便注重藝術與實用相結合的傳統(tǒng)木雕,如出一轍。
張參忠在細刻《清明上河圖》局部場景
用張參忠的話說,木雕是“富貴手藝”,即使在他的家鄉(xiāng)浙江東陽,過去也只有有錢人家才請得起木雕師傅,為建筑、家具精雕細刻,增添光彩。另一方面,木雕藝人在手藝行當中的收入也首屈一指,張參忠回憶,在20世紀60年代,他們去農村干活,一天的工資是1.5元,比較之下,木工拿1.25元,篾匠只有1元。
張參忠出生在一個手藝世家,祖輩都是做鐵鍋的藝人,父親開辦了一個有五六人的小廠,屬于自己也參加勞動的“小老板”,由于手藝出眾,還博得“小東陽”的外號。由于自幼家境不錯,衣食無憂,張參忠學習并不用功,盡管當時想考大學,可在1961年中學畢業(yè)后連續(xù)考了幾次,也沒考上高中。但另一方面,他從小愛好廣泛,喜歡寫字畫畫,又在木雕的氛圍中長大,因此并沒選擇子承父業(yè),而在1964年正式拜東陽木雕廠的退休藝人沈昌榮學習木雕技藝。
東陽木雕,與青田石雕、黃楊木雕并稱“浙江三雕”,千百年來享譽全國。早在唐代發(fā)掘的古墓中,就有雕刻精致的木俑出土。經(jīng)宋代進一步發(fā)展,東陽木雕至明清盛極一時,乾隆年間,400多位木雕藝人進京修繕宮殿,故宮的許多雕梁畫棟乃至龍床龍椅,都留下了東陽藝人的刻記。
在張參忠小的時候,經(jīng)常有藝人到家里干活。當時要學習木雕,還需要有門路。作為關門弟子,盡管師父對他情同父子,但木雕學習起來并不簡單。行里流行一句話:“三年學徒,四年半作。”也就是說七年下來,還只能算半個師傅。在學藝的前半年里,張參忠需要學習握刀、磨刀、推刀等基本功,邊學邊推,邊推邊磨。木雕雕刻的刀具種類繁多,粗分也有幾十種,不同刀具的握法不同,磨起來更是不易。開始學時,師父連刀都不讓他摸,擔心將剛剛磨好的刀具弄鈍。學會了握刀和磨刀,師父丟過來一把平刀和一塊沒用的木頭,讓他將木頭推至完全平整,推刀可以訓練手勁,懂得如何將勁用到手上,此外也可熟悉木頭的紋理和刀法。
“基本功學好,手才會變穩(wěn),才會讓你學下面的東西?!北M管上學時吊兒郎當,一旦做起自己喜歡的事情,張參忠卻很投入。白天跟在師父后面干活,晚上自學畫畫,很少出門玩。睡覺時師父還會給他講其中的道理,白天哪里干得不對,應該怎樣做。
張參忠的白酸枝木刻作品《紅樓夢·元春省親》局部
如此學了兩年,農村鬧起了“四清”運動,沈昌榮被要求不得再帶徒弟,否則便停發(fā)退休工資。為了不影響師父,張參忠主動要求回家,可停頓了一個多月依然想學,父親便把師父請到家中教他。一年之后,師父去世,學藝三年的張參忠一般東西都會做了,便和師兄兩人,開始所謂的半作生涯。
幾年之間,張參忠來往于東陽的三四十個木雕廠,已經(jīng)可以獨立承接一些活干。1970年,張參忠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東陽虎鹿木雕廠,并擔任廠長。這個社辦企業(yè)起初只有五六個人,最多時發(fā)展到30多人。當時廠里的活,一方面來自東陽木雕廠干不完而分配下來的話,另一部分則來自縣里“手工業(yè)聯(lián)社”的分配,此外還有一些私人送來的散活。“手工業(yè)聯(lián)社”是一個專為木雕廠服務的政府組織,從外面接到活后負責分配給大家。在那個計劃經(jīng)濟的年代,小的木雕廠要定期去縣里開會,根據(jù)自身規(guī)模大小,被分配以相應的活,完工后再交到縣里統(tǒng)一驗收。
張參忠在虎鹿木雕廠整整當了10年廠長。由于負責全廠的設計圖紙和質量把關,他繼續(xù)自學工筆畫,臨摹別人的畫作,為此后的木雕設計打下了堅實的美術基礎。他至今記得在師父去世時,還曾為他畫過一幅素描像,繪畫對他來說似乎更多是靠聰明。木雕技藝也在提升,但手藝是沒底的,碰到自己沒做過的東西,他仍要不斷向前輩藝人請教。此時的張參忠,已經(jīng)從事木雕16年,他還沒意識到,在合肥有件更重要的事情在等待著他。
合肥舊稱廬州,自古人文薈萃。與歷史久遠、聲名在外的徽州木雕相比,廬州木雕以構圖謹嚴、造型寫實,同樣自成一家。只是在“文革”之后,廬州木雕日漸凋零,再也沒有恢復起來。改革開放后,受文化復興與旅游開放的時風所及,市政府大舉投資合肥工藝美術廠,將其建成一座堪稱對外開放窗口的花園式工廠。150多人的工藝美術廠里,設有竹雕、發(fā)繡、湘繡、機繡、火筆畫、國畫、戲服諸多藝術工種,廬州木雕正是其中有待恢復的一個門類。
在偶然的機緣下,合肥工藝美術廠聯(lián)系上了張參忠。帶著《七仙女下凡》、《壽星》、《三打白骨精》三幅木雕作品,經(jīng)過短暫的試用,張參忠擔任木雕車間主任,同時他舉家搬遷,正式在合肥安家。
泥塑鑒真像。曾作為圓雕木刻的造型參考
上、下圖:深浮雕與鏤空雕結合的雕刻手法產(chǎn)生多層次效果
雖然有深厚的木雕基礎,要真正恢復廬州木雕,除了鑒賞吸收傳統(tǒng)徽派木雕的特點,對張參忠來說,意味著還要學習更多的東西。在20世紀80年代濃厚的學習風氣中,各地都開設了不少藝術學習班。浙江美院雕塑系的畢業(yè)生郭端本,當時在合肥群眾藝術館開設了一個雕塑學習班。1981~1982年,張參忠在那里學習了雕塑,增強了自己的立體造型能力。在參忠木雕廠的展廳里,至今還存放著一個鑒真和尚的泥塑,是張參忠為完成一個日本客戶的訂單,為木雕成品所做的泥塑參考。
“我從事木雕這么多年,發(fā)現(xiàn)要做好木雕,一定要多看別人做得好的東西,學習和傳承傳統(tǒng)的東西,然后不斷創(chuàng)新?!笔聦嵣?,張參忠所恢復的廬州木雕,已然不是完全傳統(tǒng)的東西,更像是東陽木雕與徽州木雕的一種融合與新變。
東陽木雕與徽州木雕各有所長,前者講求精雕細刻,構圖豐滿,層次豐富,后者則比較古樸,造型以平面居多。說話間,張參忠翻檢出一塊古色古香的徽州木雕作品,讓我們感受其藝術特點。“你可以用手摸一下,徽州木雕的造型基本在一個平面上,東陽木雕則有高有低,層次比較多?!?/p>
融變之后的廬州木雕,不但精雕細刻,而且造型寫實、層次感強。此外,張參忠學習國畫的構圖特點,使作品構圖看起來疏密有致,遠近大小各有對比,線條流暢,富有一種流動的美感。
在合肥工藝美術廠,張參忠?guī)ьI著十來個藝人,主要做一些旅游產(chǎn)品,兜售給前來參觀的外國人。在他取出的一沓照片中,有一幅創(chuàng)作于20世紀80年代的《八仙過?!?,作品中人物衣袂飛舞,呼之欲出。另一幅《麻姑獻壽》,也是他在那一時期的代表作。1989年,張參忠?guī)е@幅作品,隨安徽藝術代表團到日本久留米參展交流,第一次把廬州木雕帶出國門。
“勞動態(tài)度也好,當時都是拼命干?!背税滋煸诠S干活,張參忠有時晚上也會在家干點私活,訂單來自臺灣的一個親戚。他加班加點雕刻圓雕佛像,還在讀小學的小兒子張海峰看到父親干活,也跟著擺弄刀具。
1996年,張參忠從工藝美術廠退休,同年,廠子也以1900萬元的價格出售,不久,一棟銀行大樓出現(xiàn)在原廠位置。當年手下的木雕藝人流云飛散,遺憾之余,張參忠開辦了自己的參忠木雕廠,一面將過去的徒弟聚集起來,利用原有渠道生產(chǎn)銷售,一面也騰出手來,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藝術品創(chuàng)作。
走進參忠木雕廠的展廳,最吸引人的正是那件《元春省親》。這幅高2.4米、長3米、寬1.2米的巨幅作品上,活動著遠近高低大小各不相同的90多個人物。作品左側,賈母身邊環(huán)繞著一群少女,佩戴齊整的寶玉正要迎上前去,旁邊稍作留白的地方是開路的太監(jiān),居中的一組人物是以元春為中心的省親隊伍,手執(zhí)樂器財物,不一而足。在上方稍遠的亭臺樓榭中,不少小人探首觀望。仔細觀看點綴周圍的蒼松,枝丫上仿佛蟲蛀風蝕的小洞清晰可現(xiàn)。為使作品富有流動的美感,張參忠將作品主體部分設計為竹簡形狀。由700多斤紅木做成的底座上,則漂浮著淺浮雕刻制的朵朵祥云,烘托出夢境般的主題。
《元春省親》的設計思路,1996年便在張參忠的腦海中形成了,由于之前就做過《紅樓夢》題材的作品,他一直希望能以更大的場景與構圖加以體現(xiàn)。
木雕的第一道工序是構思與畫樣?!都t樓夢》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念}材,確保了作品的影響度。選擇“元春省親”的段落,因為它看起來喜慶吉祥,眾多人物與宏大場景,也激起了張參忠創(chuàng)作的欲望。在構圖上,張參忠將國畫與木雕結合在一起?!拔野牙锩娴娜宋锊季职才懦梢粋€大曲線,這樣就有了流動感,如果大家像開大會一樣排列得整整齊齊,就沒有那種感覺?!贝送猓杳荜P系也很關鍵,人物不能重疊,需要穿插設計得當。更細的地方,要考慮到作品中園林建筑、人物服飾、臉上表情所想展現(xiàn)的富貴喜慶之氣。
在諸多小的分解畫樣之后,張參忠創(chuàng)作了一幅與作品等大的畫樣,用復寫紙將其印到木板上。在接下來的毛坯刻制環(huán)節(jié),層次設計尤為重要?!对菏∮H》的層次多達七層,更涉及線刻、半雕、淺浮雕、深浮雕、鏤空雕等幾乎所有木雕雕刻手法。張參忠對照作品,為我們講解半雕與淺浮雕的區(qū)分:“淺浮雕的整個圖案是鼓出來的,而半雕則是摳掉里面的木頭,外面是平的。”
這幅作品從2006年開始雕刻,前后做了三年,費力驚人,“光一個人物的發(fā)絲和發(fā)髻,就得雕刻一天”。正是憑借《元春省親》、《和諧圖》等三幅作品,張參忠在2012年被評為第二屆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隨后,他以廬州木雕的傳承人,入選安徽省“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某種程度上,張參忠能抽出更多的精力搞藝術創(chuàng)作,得力于小兒子張海峰對木雕廠業(yè)務的打理。張參忠的三個孩子都從事與木雕有關的行業(yè),大兒子開辦紅木家具廠,女兒在旅游品商店銷售木雕產(chǎn)品,小兒子則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專心于木雕廠的拓展。
高中畢業(yè)后,張海峰去新加坡鑄幣公司工作了5年,在那里,他利用之前在木雕與繪畫方面的基礎,一面學習錢幣鑄造所需用到的淺浮雕技藝,一面學習了包括AutoCAD、Photoshop、Coredraw等電腦制圖軟件。
2000年底,張海峰決定回家?guī)透赣H打理木雕廠的生意。他很快將電腦制圖引入到木雕設計中,2008年之后,隨著業(yè)務擴展的需要,又購買了幾十萬元的機器,用于一般商品的制作與藝術品木雕的粗加工。機械加工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什么概念呢?一臺機器如果24小時開的話,差不多可以抵10~15個人”。張海峰介紹,木雕廠的工人也因此從高峰時的六七十人下降到十幾人。
盡管可以基本滿足多數(shù)普通商品的需求,也能為藝術品木雕的制作節(jié)省20%~30%的人工,但張海峰明白,機器所能做的只是提高效率,對作品的精美程度沒有任何幫助,父親的技藝才是木雕廠長遠生存的根本所在。
事實上,盡管擁有高超的木雕技藝,張參忠開始也只是抱著賺錢的樸素念頭,在國家日益重視民間工藝的背景下,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藝術品創(chuàng)作,一面為木雕廠打響品牌,一面也為廬州木雕技藝的傳承與發(fā)展留下一些東西。
目前,參忠木雕廠的產(chǎn)品市場主要面向園林建筑裝飾、酒店賓館壁掛、旅游品以及少量的藝術藏品。在張海峰看來,木雕的市場并不小,主要看如何挖掘,尤其是藝術品市場,雖然喜歡者眾多,購買者卻寥寥。
采訪結束后,我們在安徽省博物館又看到了不少徽州木雕的展品。那些從門樓梁棟上拆下來的木雕,歷經(jīng)幾百年的風塵,依然精美生動。它們似乎在告訴人們,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藝術,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張參忠和他的木雕廠,也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廬州木雕的真正恢復,更取決于商品與藝術品之間交錯互補的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