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
蓋聞明主圖危以制變,忠臣慮難以立權。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zhí)柄,專制朝命,威福由己,終有望夷之禍,污辱至今。及臻呂后,祿、產(chǎn)專政,擅斷萬機,決事禁省,下陵上替,海內(nèi)寒心。于是絳侯、朱虛興威奮怒,誅夷逆暴,尊立太宗,故能道化興隆,光明融顯。此則大臣立權之明表也……(《為袁紹檄豫州》)
陳琳,漢末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傳世詩文不多,最著名的是這篇《為袁紹檄豫州》。據(jù)《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記載,這是替袁紹寫給劉備的檄文,筆鋒是針對曹操的。董卓失敗后,曹操把持朝政,“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在冀州起兵討伐曹操,適逢陳琳避難冀州,于是他讓陳琳寫這篇檄文給劉備。當時劉備兵敗,暫依曹操。此檄文歷數(shù)曹操罪狀,極言曹操失德,不堪依附,動員劉備歸附袁紹。
從文學角度看,這篇檄文寫得不同凡響。開頭憑空起勢,先聲奪人,從大道理講起,占據(jù)道德制高點,申述討伐曹操的合法性。接著,從幾個方面抨擊曹操,揭露他的劣行與罪惡,文詞犀利,夾敘夾議,最后得出“無道之臣,貪殘酷劣,以操為甚”的結論;故而,討伐曹操乃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從曹操的角度看,這是一篇非常惡劣的檄文,不僅對他本人大肆污蔑、妖魔化,而且把他祖宗三代罵得狗血淋頭。
據(jù)《三國志·魏書·王粲傳附陳琳傳》裴松之注引《典略》說:“琳作諸書及檄,草成呈太祖(曹操)。太祖先苦頭風,是日疾發(fā),臥讀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想必,曹操讀了這篇檄文,幾乎氣炸了肺,卻意外治好了頭痛病。換了報復心強的人,肯定要發(fā)毒誓:“你小子如此辱罵我,哪天落到我手中,一定要好生修理你!”
后來袁紹敗于“官渡之戰(zhàn)”,陳琳被俘獲。曹操見了陳琳,只是淡然笑道:“你當初為袁紹寫檄文,聲討我的罪狀,辱罵本人也就夠了,何故連我的父親祖父一起罵呢?”陳琳誠惶誠恐,連忙謝罪。出乎意料的是,曹操既沒有修理他,也沒有要他的命,而是愛惜其才,委以重任,讓他擔任司空軍謀祭酒,掌管記室。此后,陳琳充當曹操機要秘書,為曹操起草了許多軍國檄文;工作之余,搞些文學創(chuàng)作,成為蜚聲文壇的“建安七子”之一。
陳琳是幸運的,幸運的是遇到愛惜人才而又寬宏大度的曹操。如若遇到的是一般人,陳琳不僅會被處死,而且會死得很慘;如若地下有知,陳琳應該感到慶幸,慶幸遇到那個曹操,遇到那個時代。那個時代雖然動蕩不安,但是卻涌現(xiàn)出一批恢宏大氣的人物。假如他生活在明清,或許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明太祖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從不手軟,對待文人更不客氣。詩人高啟,絲毫沒有觸犯朱元璋,只因《上梁文》中出現(xiàn)“龍盤虎踞”一詞,就讓朱元璋龍顏大怒,下令把高啟腰斬,身體被砍成八段,死得極慘。明成祖朱棣也夠心狠手辣,方孝儒因為拒絕為他起草即位詔書,不僅本人被車裂于街市,而且株連十族,親友學生870余人無辜遇害;方孝儒詩文遭查禁,庶吉士章樸藏有其詩文,被同僚楊善告發(fā),就攤上殺身之禍。試想,假如陳琳生活在明代,并且寫出誹謗皇帝的詩文,不僅本人會被剁成肉醬,而且會遭株連,所有親友都要被砍頭,所有詩文都會被銷毀查禁。假如他生活在清朝,也會遭遇類似的厄運,因為清代的“文字獄”極為興盛,吟出“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詩句,就會被處以極刑,直接冒犯龍顏,豈能幸存?
當然,曹操之所以不殺陳琳,除了他的豁達大度,還要歸因于他的理性與自信:他知曉,陳琳只是一介文人,受雇于袁紹,自然為袁紹搖旗吶喊;他若為我所用,也會為我擂鼓助陣。輿論宣傳固然有效,但并非決定性因素,只有軍事斗爭,才能決出輸贏。盡管陳琳的檄文極富煽動性,但曹操擁有足夠的自信,哪怕自身兵力相對較少,也堅信能借精妙運籌以少勝多,一舉擊潰袁紹。所以,有沒有那篇檄文并不重要。
既然檄文無關大局,就沒必要追究作者責任。即使自己祖宗三代遭到辱罵,對于豪放大氣的曹操來說,也可以忽略不計。相比之下,明清統(tǒng)治者不僅不夠大度,而且也不夠自信。究其原因,關鍵是明清皇權專制幾乎登峰造極,遠不及唐宋政治清明。專制君主往往敏感多疑,喜歡大包大攬,害怕大權旁落。但是,偌大的國家又不得不委托他人治理,這讓君主時刻為之憂慮,任何風吹草動,都會觸動他的敏感神經(jīng)。為了防止他人覬覦皇位或圖謀不軌,就必須進行嚴格監(jiān)控;在專制者看來,最有效的監(jiān)控就是高壓恐怖,只有高壓恐怖,才能壓制人們的雄心或野心,才能保證政局的穩(wěn)定。所以,任何疑似冒犯朝廷的言行,都會遭到窮追猛打。
誠然,為了國家繁榮富強、社會和諧進步、人民幸福安康,需要保持政局穩(wěn)定。但是,穩(wěn)定不能以高壓恐怖維持,只許歌功頌德,不可批評指責。各種言論,無疑有必要區(qū)別對待。對于惡意誹謗、無端造謠、煽動顛覆政權的言論,理應予以駁斥與打擊;而對于正當批評、合理建議,甚至嚴厲指責,還是包容為宜。毛澤東同志說過:“讓人說話,天塌不下來?!眱A聽不同的意見,其實更能了解客觀事實,有助于改進工作。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有一句名言:“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利?!敝袊耪Z有云:“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薄坝袆t改之,無則加勉?!彼羞@些,已然成為現(xiàn)代共識與基本倫理,得到文明世界的信奉與遵從。
在封建時代,曹操能夠包容陳琳的辱罵,實在難能可貴;不過,曹操并非圣賢,他有寬宏大度的一面,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兹?、楊修等名士,就是因為某些言論惹惱曹操,而慘遭殺害。所以,人治帶有很大的隨意性,陳琳的幸遇實在僥幸。這樣的幸遇在歷史上寥寥無幾,更多的是遭遇禁錮,甚至惹來殺身之禍。歷史證明,想要擺脫人治下人人噤若寒蟬、道路以目的困境,最佳選擇是依法治國—— 因為法治彰顯的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或團體行使超越法律的權力,特別是強制或奴役他人的權力。唯有推行法治,明確邊界與權利,才能尊重并保障公民的正當權益,公民才不至于因為發(fā)表言論而輕易“攤上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