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君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為了研究父母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是各行各業(yè)的佼佼者;同時又選出50個有犯罪記錄的人——他們都是罪惡累累的囚犯。他分別給他們寫信,請他們談?wù)劯改笇ψ约撼砷L的影響。不久,他收到了很多回信,其中兩封信說到小時候與弟弟爭蘋果吃的故事。
來自監(jiān)獄的服刑犯人這樣寫道: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我一眼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十分喜歡,非常想要。這時,媽媽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弟弟卻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的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于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眿寢屄犃耍浅8吲d,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并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學會了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不擇手段,直到現(xiàn)在,我被送進監(jiān)獄。
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這樣寫道: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給我們拿來幾個蘋果。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你們都想要得到它,很好?,F(xiàn)在讓我們來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nèi)吮荣惓?。誰贏了,誰才能得到這個最大的蘋果?!蔽曳浅8兄x母親,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付出最大的努力。這很公平,你想要得到多少收獲,你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代價!
第一個故事中的母親,沒有讓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和代價,而只憑靈機一動,一張嘴就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那個最大、最好的蘋果,結(jié)果毀了這個孩子的一生。第二個故事中的母親,讓孩子知道了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必須靠自己努力奮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話,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同樣一件事,兩個孩子最終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不同的家庭教育,就是這樣為孩子的成長埋下了不同的種子;不同的學校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不同影響會放得更大。
當然,這兩個故事純粹是學者為了說清某些道理而杜撰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兩則“寓言”,大概想要告訴人們的是——要教孩子學會競爭,而不是學會謙讓。
謙讓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謙讓教育錯了嗎?沒有。問題在于忽視了誠實教育——誠實教育比謙讓教育更為重要。第一個故事中的母親,就是因為忽視了誠實教育,才作出了錯誤的決定,把最好的蘋果獎給了說謊的孩子。如果這位母親懂得誠實比謙讓更重要,而且知道大兒子善于察言觀色,投人所好,就會把最好的蘋果獎給誠實的小兒子。當然這還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的辦法是——
她可以對大兒子這樣說:你真不愧是當哥哥的,比弟弟懂事多了。希望你以后要教教弟弟,讓他也學會謙讓。
然后再對他說:好孩子要懂得分享。你愿意與弟弟分享這個最好的蘋果嗎?當哥哥的要照顧好弟弟,你愿意照顧好弟弟嗎?如果愿意,你就把這個蘋果切成兩半,一半分給弟弟,一半留給你自己。好嗎?
第二個故事的結(jié)局同樣不很理想。在大兒子贏得蘋果之后,如果這位母親高瞻遠矚,她就應(yīng)該這樣對大兒子說:我的大兒子真棒。今天,這只最好的蘋果就歸你了。不過我還有個小小的建議——你是當大哥的,贏了大蘋果應(yīng)該與弟弟分享,這樣,他們才會更尊敬你這個大哥。你年紀比弟弟大,力氣也比弟弟大,比賽贏了,并不稀奇。如果你能拿贏來的蘋果與弟弟們分享,這就表現(xiàn)了你的品格比一般人優(yōu)秀,你的氣度比一般人宏大,你的境界比一般人崇高。具備了這些,你就具備了當領(lǐng)袖的資質(zhì)。即便不當領(lǐng)袖,你將來也必定會受人敬仰。
社會發(fā)展不能沒有競爭,但與競爭比翼的是合作。沒有合作,競爭的結(jié)局必然是毀滅。人類還有超越于競爭與合作之上的幸福,那就是分享,分享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什么時候,我們的教育才能不再一味地倡導競爭,而是大力地提倡與人合作以及與人分享呢?
自私是人性中的惡魔,教育的本質(zhì)應(yīng)該是“驅(qū)魔”,可是現(xiàn)在我們的教育卻恰恰與之相反:不是“驅(qū)魔”,而是“勵魔”。中國古代有句成語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移之于教育,則是“成也勵魔,敗也勵魔”。且讓我們重溫一遍我國古代歷史上晏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吧——
春秋時期,齊景公屬下有三個大功臣。他們傲慢自大,誰都不放在眼里。景公對此十分反感,想要除掉他們。于是晏子就給齊景公出了個計策:賜給他們?nèi)齻€功臣兩個鮮桃,要他們比功勞,誰的功勞大誰吃,使他們在爭功中自相殘殺。三位大功臣果然中計:
公孫接搶著稱功:“當年主公在狩獵時遇到兩只猛虎,我一一將它們擒殺,才救得主公一命。像我這樣的功勞,完全可以獨吃一個鮮桃,不與別人分吃!”他一邊說一邊抓起一個鮮桃,站起身來就要吃。
田開疆接著說:“當年主公被敵軍圍困,我手持兵器兩次打退敵軍,救出主公。像我這樣的功勞,也可以獨吃一個?!痹拕傉f完,他也站起身來抓了一個鮮桃。
兩個鮮桃都被人抓走了,古冶子心里很不服氣:“我曾經(jīng)跟隨君王渡過黃河,一只黿魚咬住左驂馬,把它拖進砥柱山下的漩渦里,我潛入河去,逆流追出百步之遠,又順流追趕了好幾里,才擒獲黿魚并殺死它。當我左手抓住左驂馬的尾巴,右手提著黿魚的頭,像仙鶴一樣躍出水面時,渡口的船夫都說:‘黃河的水神出來了!——像我這樣的功勞,怎么就沒有資格獨吃一個?!”
此時公孫接與田開疆趕忙說:“我們的勇武不如你,功勞也趕不上你。我們毫不謙讓地抓起鮮桃,是貪婪的表現(xiàn)。既然我們都錯了,如果還不死,那就太不知羞恥了!”說完,他們把兩個鮮桃放回原處,拔劍自刎了。
看到此情此景,古冶子說:“你們兩位都死了,唯獨我還活著,這是不仁愛;用語言羞辱人家而夸耀自己,這是不道義;悔恨自己的行為而不去死,這是沒有勇氣。你們兩位都送回鮮桃,為保持氣節(jié)而自殺了,難道我會單獨享用這兩個鮮桃嗎?”話畢,他也拔劍自殺了。
—— 如果這三位中有一位稍微謙讓,或者愿意與人分享,會發(fā)生這樣的悲劇嗎?
我認為,前面關(guān)于兩個蘋果的教育故事,第一個折射著儒家的教育觀,第二個表現(xiàn)了法家的教育觀,兩種教育觀都有局限。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說:“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庇性鯓拥睦蠋熍c父母,就會有怎樣的學生與孩子,讓我們都成為那個對的老師或父母?!簦ㄗ髡邌挝唬赫憬『贾菔懈魂枀^(qū)春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