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華 戴 敏 楊俊華
斑點追蹤技術評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右心功能改變
郭華戴敏楊俊華
目的 應用斑點追蹤技術評價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患者早期右心功能改變。 方法 選擇二維心超檢查未見異常﹑肺功能I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為COPD組,健康志愿者40例為對照組。應用斑點追蹤技術比較兩組右心功能各項指標。結果 COPD組右心室游離壁三尖瓣環(huán)收縮期峰值位移(T1),室間隔瓣環(huán)收縮期峰值位移(T2),三尖瓣環(huán)連線中點收縮期峰值位移(Tm)以及右心室縱向縮短率(Tm%)均低于N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OPD組右室游離壁基底段﹑中間段﹑心尖段收縮期應變及應變率均顯著低于N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或0.05)。結論 應用斑點追蹤技術能早期發(fā)現(xiàn)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功能損害。
斑點追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右心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導致的右心室功能不全已得到廣泛研究和證實。由于右心解剖結構及工作方式的特殊性,右心功能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難。近年來,斑點追蹤技術由于其不依賴于多普勒原理,不受聲束方向與室壁運動方向間夾角的影響,無角度依賴性[1],時間分辨率高,已經(jīng)成為定量評價心肌各節(jié)段的局部舒張和收縮功能的一項新技術[2,3]。作者應用斑點追蹤顯像技術測量三尖瓣環(huán)位移、右室壁應變,探討斑點追蹤顯像技術在早期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室功能改變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無錫市人民醫(yī)院二維心超檢查未見異常、肺功能I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40例為COPD組。健康志愿者40例為NC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COPD診斷標準:進行性加重的氣急史,肺功能提示RV/TLC增加,F(xiàn)EV1/FVC減低,MBC降低,經(jīng)支氣管擴張劑治療,肺功能無明顯改善。排除標準: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糖尿病患者;藥物治療仍未控制的心律失常的患者;結締組織疾病患者;冠心病及高血壓患者;內(nèi)分泌性疾病導致心臟病患者;先天性心臟病患者。
表1 COPD組與NC組一般情況比較(x±s)
1.2方法 采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X3-1矩陣型實時三維探頭,頻率1~3MHz和s5~1探頭,頻率1~4 MHz。配有Q-Lab8.1定量分析軟件。檢查時受檢者左側臥位,平靜呼吸,連接心電圖,取心尖四腔心觀采集二維圖像,并啟動全容積顯像模式采集實時三維全容積圖像,連續(xù)采集3個心動周期。將二維及實時三維圖像傳輸?shù)絈lab工作站,進行脫機定量分析。(1)三尖瓣環(huán)收縮期位移的測量:應用TMQ-ADV分析軟件,進入TMQAd模式,選擇AP4及TMAD模式,分別于三尖瓣環(huán)室間隔部、右室游離壁部及右室心尖處描記三點,系統(tǒng)自動測算右心室游離壁三尖瓣環(huán)收縮期峰值位移(T1),室間隔瓣環(huán)收縮期峰值位移(T2),三尖瓣環(huán)連線中點收縮期峰值位移(Tm)以及右心室縱向縮短率(Tm%),并自動生成T1、T2的同步位移曲線(見圖1)。(2)右室長軸收縮期縱向應變及應變率的測量:應用斑點追蹤技術測量右室長軸收縮期縱向應變、應變率,點擊Q-Lab8.1定量分析軟件,進入TMQA模式,選擇AP4模式,手動點擊三尖瓣間隔部和右室游離壁部及右室心尖處的心內(nèi)膜面三點,點擊TMQAdvanced按鈕,系統(tǒng)自動勾畫出右室心內(nèi)膜及心外膜曲線,且劃分為六階段:室間隔基底段、中間段、心尖段;右室游離壁基底段、中間段、心尖段。手動調(diào)節(jié)這兩條曲線,使其與心肌厚度一致。點擊compute按鈕,軟件自動追蹤感興趣區(qū)的心肌運動,結果顯示應變-時間曲線和應變率-時間曲線。選取切面右室游離壁基底段、中間段、心尖段心肌收縮期縱向應變及應變率(見圖2)。
圖1 三尖瓣環(huán)位移
圖2 應變-時間曲線
1.3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年齡、性別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二維超聲心動圖一般參數(shù)的比較 兩組患者主動脈根內(nèi)徑(AO)、左室舒張末期內(nèi)徑(LVDd)、左室收縮末期內(nèi)徑(LVDs)、左房內(nèi)徑(LA)、左室間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右室內(nèi)徑(RV)、右房內(nèi)徑(RA)、右室壁厚度(RVWT)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COPD組與NC組二維心超一般參數(shù)比較
2.2兩組患者三尖瓣環(huán)位移參數(shù)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三尖瓣環(huán)位移參數(shù)比較(x±s)
2.3兩組患者右室壁收縮期峰值應變及應變率的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右室游離壁收縮期峰值應變及應變率的比較
由于右心的結構特殊,其流入道和流出道不在同一平面上,且右心室肌小梁較發(fā)達,心內(nèi)膜邊緣不規(guī)則,難以準確描畫右心室心內(nèi)膜,因此應用普通二維心超評價右心室容量和功能存在局限。斑點追蹤技術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其對二維超聲圖像上心肌回聲斑點的空間運動進行逐幀追蹤,并計算其運動軌跡,由于這些斑點穩(wěn)定地分布于心肌內(nèi),與組織同步運動,并且在相鄰幀之間形態(tài)未發(fā)生較明顯的改變,因此可以根據(jù)這些斑點的運動軌跡定量測量心肌組織的運動速度、位移、應變及應變率,定量評價心肌各節(jié)段的局部舒張和收縮功能,在評價心肌組織運動中有更高的應用價值[4,5]。
本資料顯示:COPD組的T1、T2、Tm、Tm%均有顯著性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測量COPD組右室游離壁基底段、中間段、心尖段收縮期應變及應變率,結果顯示:COPD組右室游離壁基底段、中間段、心尖段收縮期應變均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COPD組右室游離壁基底段、中間段、心尖段收縮期應變率亦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由此可見,在普通二維心超上無結構性改變的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應用斑點追蹤顯像提示已存在右心功能的損害。這與吳棘[6]等研究結果是一致的。
1 Sitia S,Tomasoni L, Turiel M.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A new approach to myocardial function.Worid J Cardiol,2010,2(l):1~5.
2 張軍,李雪,劉麗文,等.組織運動二尖瓣環(huán)位移自動追蹤技術評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縮功能.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3):408~411.
3 BlessbergerH, BinderT. Two 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clinical applications. Heart,2010,96(24):2032~2040.
4 Cianciulli TF,Saccheri MC, Lax JA, et al, Two-dimensional speckle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for the assessment of atrial function. Worid J Cardiol, 2010,2(7):163~170.
5 Ceyer H,Caracciolo G, Abe H, et al, Assessment of myocardial mechanic susing 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 fundamental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Am Soc Echocardiogr, 2010,23 (4):351~369.
6 吳棘,郭盛蘭,何云,等.Tei指數(shù)在超聲診斷肺源性心臟病中的價值.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2005,21(2):113~114.
214000 江蘇省無錫市人民醫(yī)院(郭華 戴敏)215000 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楊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