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新
(西南大學文學院,重慶 400700)
論當下文學批評的媚俗化傾向
孫新新
(西南大學文學院,重慶 400700)
當下文學批評媚俗化傾向的不良之風日益嚴重,“捧殺”、“棒殺”現(xiàn)象層出不窮??梢哉f當下文學批評已經(jīng)成為社會權力的附庸、喪失了其獨立地位,這已經(jīng)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嚴重的社會危害。基于此,我們從充滿利益誘惑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文學批評隊伍素質下降以及文學批評標準缺失的角度來探討文學批評媚俗化傾向出現(xiàn)的原因,并相應的從規(guī)范文學批評市場、提高文學批評隊伍素質以及強化文學批評的標準意識三個角度來探討抵制文學批評媚俗化傾向的策略措施。
文學批評;媚俗化;市場炒作;批評隊伍;批評標準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以文學作品為中心兼及一切文學現(xiàn)象的分析、評價和判斷。首先,以文學作品為中心進行評價,就意味著文學批評的主要對象是文學作品,與文學創(chuàng)造密切相關;其次,以文學作品為中心進行評價,又意味著文學批評是在接受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進行的活動,是接受活動的一種形式或一部分,因而文學批評與文學接受有著內在的深刻關系;最后,文學批評兼及文學活動的各種現(xiàn)象,其中也包括對文學批評自身的評價和判斷。文學批評產(chǎn)生已久,可以說,自從有了文學作品以及它的傳播、消費和接受,文學批評也就應運而生。
文學批評有著重要的文學價值,它可以促進作家自省,提高其創(chuàng)作水平;可以總結創(chuàng)作規(guī)律,指導文學創(chuàng)作;可以引導讀者,提高其審美水平。然而,就當下中國的實際而言,文學批評似乎一直與社會權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甚至淪為權力的附庸。文學批評已經(jīng)悄然離開自己的圣潔領地,向“俗”字靠攏。
自改革開放中國步入新時期,尤其是進入90年代以來,商品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社會文化更加多元和開放,“社會—政治化”的一元批評模式被打破,多元共生的批評格局被確立起來。文學批評逐步向商業(yè)靠攏,受困于經(jīng)濟之俗中而不能自拔。
在90年代的社會環(huán)境下,影視、音樂等傳播媒介迫不及待的欲與文學分一杯羹汁,文學已不可避免的失掉其頭上的光環(huán)。在日新月異的當代社會中,文學被拋入了邊緣化的境地。但是,邊緣化的處境并不意味著文學批評的凋零和枯萎。相反,文學批評領域是活躍而熱鬧的。然而,正如同經(jīng)濟危機一般,這個浮躁的時代帶來的只是虛假的繁榮,謝冕教授曾說這是個“豐富而貧乏的年代”,學者鄧正來亦言當下的文學批評“成果越來越多,質量越來越差”,表面的繁榮終要歸于泡沫。優(yōu)秀的、經(jīng)典的批評作品越來越少,而跟風之作卻日眾。文學批評面臨著思想上的饑餓,并且已經(jīng)走向媚俗化的道路。
所謂文學批評的媚俗化,是指文學批評者為了獲得實際的利益滿足而不顧作品的事實去迎合受眾,肆意評論。文學批評的媚俗化主要表現(xiàn)在“四媚”現(xiàn)象,即指“媚權勢”、“媚錢財”、“媚名人”和“媚友情”?!懊臋鄤荨笔侵肝膶W批評者向權勢低頭,他們不顧文學作品的質量,只為討好權勢而肆意評論,“搖尾乞憐、好不乖巧”!“媚錢財”實質上是“拿人錢財、替人銷書”,文學批評者對作品沒有認真研讀,他們只是胡亂吹捧,實際上就是為作品做廣告。“媚名人”是指文學批評者討好文化名人而進行的評論現(xiàn)象。“媚友情”是指文學批評者為了其師友、朋友或者親友的作品吸引受眾的眼球而進行的文學批評現(xiàn)象,批評家為了所謂的“友情”和“親情”而無視作品的質量,脫離文本的實際價值。“四媚”主要是通過“捧殺”和“棒殺”的手段來實現(xiàn)的。有的作品庸俗而普通,但批評家卻是硬把它捧上了天,只管給作品噴“香水”,動不動就是“杰作”、“精品”,這就是所謂的“香水評論”;相反的,有的作品內蘊深厚,批評家卻是肆意貶低,似乎是為了顯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來凸顯自己的“卓爾不群”。
文學批評界的亂捧和亂罵現(xiàn)象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首先,這會使批評家的社會責任感弱化:文學批評隊伍眼前只有物質利益,他們不再以對受眾的精神世界的凈化為己任,責任感在他們面前變得蒼白而沒有意義。其次,這會使讀者的文化品位降低:文學批評的媚俗化會毒害讀者的精神世界,文學批評非但不能提高讀者的文化素養(yǎng),相反的,它會走向它的反面。最后,媚俗化的文學批評會使得作家創(chuàng)作水平的降低:不負責任的文學批評作品使得作家在創(chuàng)作上不得不去迎合批評家和受眾,這不可避免的使得作品的質量下降。
面對文學批評媚俗化傾向日益加劇的情況,我們不得不去思考是什么造成了文學批評界當前的境況。
(一)充滿利益誘惑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
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對文學批評產(chǎn)生了不小的影響。大眾傳媒由過去單純的信息傳播者轉變?yōu)樽载撚澋纳唐飞a(chǎn)經(jīng)營者,文學批評作為商品,其市場化趨向日益明顯,因而不得不適應并采用一系列的市場運作方式。為了攫取豐厚的商業(yè)利益,商家聯(lián)合文學批評家故意制造一系列的“賣點”來吸引受眾的眼球,他們毫無底線的肆意對文學作品進行夸張放大或者無限貶低,他們往往“能專抓住任何一個細小的環(huán)節(jié)來大肆鋪敘……大眾傳媒是一架便捷的造神和造夢機器,它不僅可以在細小的題材上大做文章或做大文章,還能在短短的言說的過程中,迅速編制和演繹神話?!笨梢哉f,在市場經(jīng)濟的環(huán)境下,任何批評家都難以掙脫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操控。
炒作現(xiàn)象不僅在娛樂圈盛行,在文學批評的領域中,其花樣同樣是層出不窮。一方面,出版商為了最大限度地賺取經(jīng)濟利益,往往在某一作品出版前或出版后利用各種媒體、使用各種手段、采取各種方式大肆炒作,形成鋪天蓋地之勢。例如:某一作品出版后,出版商會不惜重金聘請一些所謂的“批評大家”撰寫專門的批評文章,這些文章在出版商的策劃下,適時地出現(xiàn)在各類媒體上,或者被制作成圖書的一部分(例如圖書的封面)來最大限度地刺激讀者的購買熱情。有的甚至在文學作品還未出版前,商家就利用所謂的“大家”的文學批評來為書籍造勢,這種類似的語言有“中國最杰出的某某小說”、“中國最美的某某散文”。另一方面,批評者已于出版商達成高度的默契,總之“你需要什么,我就寫什么”,雙方可以說已經(jīng)“心領神會”。然而受眾往往是盲目無知的,他們經(jīng)不起商家和文學批評家的語言攻勢,因而經(jīng)常會受其誤導而失去判斷能力。雷達在《批評不必爭當市場的寵兒》中說“文學批評走向大眾化、市場化,說得直白些,就是賺錢?!笔袌鼍哂汹吚裕灰軌蛴?,文學價值的高低便不在其考察的范圍之內。于是,文學批評不再是精細化的精神創(chuàng)造,它已經(jīng)走向粗制濫造。文學批評一旦被市場“綁架”,那么它只能成為金錢的附庸。
在商品化經(jīng)濟的時代里,文學批評固然具有一般商品的特點,它必須要走入市場才能去實現(xiàn)其自身的價值。誠然如此,文學批評也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為目的,因而它又不得不“去商品化”,與商品之俗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說,充滿利益誘惑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是造成文學批評媚俗化傾向的一個大背景。在“生產(chǎn)—消費”的經(jīng)濟結構里要遠離“俗”。文學批評一定要擺好自己的位置。
(二)文學批評隊伍素質的下降
1.文學批評隊伍道德水平的降低
面對著市場經(jīng)濟和商業(yè)文化的巨大沖擊,文學批評家們可謂是普遍經(jīng)歷了一場痛苦的精神沖擊,他們對價值理想必須進行重新定位和選擇。近些年層出不窮的“捧殺”或者“棒殺”現(xiàn)象讓我們對當下文學批評隊伍的道德品德和責任感懷有隱憂。當文學批評變成了“語言暴力”,那么當今的文學批評隊伍便需要我們去備加關注,他們的跟風媚俗現(xiàn)象便需要我們去思考。
前些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系列散文一時成為文學界所矚目的熱點對象,它恰如一石而激起了千層浪。贊許者不少,貶低者亦有。筆者并不是不支持文學批評界發(fā)出不同聲音,然而當文學批評淪為人格攻擊的工具,那么筆者便不能再茍同了。很多人認為余秋雨在文革期間是姚文元領導的上海寫作組“石一歌”的重要成員,因而指責余秋雨為文化罪人,要求余氏對過去進行懺悔。盡管“知人論世”是社會歷史批評的重要范疇,然而如此的舊事重提似乎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文學批評討論的范圍,反而成為媒體炒作的熱點,這樣勢必會影響讀者的判斷力。
毫無底線的吹捧庸俗的文學作品,肆意貶低作家的勞動成果,含沙射影的攻擊作家的人格,在網(wǎng)絡或報刊上為一些商業(yè)作品起哄……所有這一切都表明批評者道德的淪喪,獨立人格的喪失。文學批評領域是圣潔的,那么也就注定它同時也是寂寞的。如果批評家利欲熏心,頭腦中滿滿的是如何嘩眾取寵的算計,那么文學批評便不再純潔;如果批評家俠義氣、幫派氣太重,受“親情”、“友情”影響太甚,那么文學批評則缺乏真知灼見。基于此,筆者認為,文學批評隊伍道德水平的降低是文學批評媚俗化傾向的又一原因?!耙恍┥虡I(yè)競爭的常見套路,如包裝,夸張,逢迎,趕潮流和隨機應變被全盤接受和采納”,“有的批評家僅以一紙合同就出賣自己的批評主權,換取了豐厚的回報;有的批評家為捧紅一角,叫響一出戲,炒熱一本書,搖唇鼓舌,不遺余力”。文學批評家為謀取私利而搖身一變,成為沿街吆喝叫賣的“商販”,他們放棄自己的原則規(guī)范和價值立場,不再以“仁義禮智”為原則,不再以“修身治國平天下”為信條,而是選擇主動的去迎合市場,諂媚受眾,周旋于文學界和商業(yè)界,急功近利的媚俗跟風去“炒評”、“酷評”。他們隨心所欲,已經(jīng)與社會現(xiàn)實達成妥協(xié),出賣靈魂,在謊言中茍且偷生。文學批評面臨著信仰危機。如果批評隊伍繼續(xù)放縱自己,一味的媚俗跟風,那么文學批評這塊園地將繼續(xù)淪落,文學批評媚俗化傾向將會更加嚴重。文學批評家迫切的需要找回自己的信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2.文學批評隊伍藝術素養(yǎng)的降低
在主觀原因上,僅僅把文學批評的媚俗化傾向歸因于文學批評隊伍道德的淪喪和獨立人格的喪失,那么就失之激憤,而沒有把文學批評看作成專業(yè)的審美角度加以考慮。文學批評隊伍迷失于商業(yè)社會中而趨炎附勢,媚俗跟風。他們無力蒼白的批評文章顯示了批評主體藝術素養(yǎng)的降低:他們知識匱乏,藝術感受力遲緩,并且經(jīng)常固步自封、心懷偏見。謝有順先生說“如果在批評家身上能重新獲得一種美的闡釋力和靈魂的感召力,如果在他們的內心能站立起一種有力量的文學價值,并能向公眾展示他們雄渾而有光彩的精神存在,時代的潮流算得了什么?人情和利益又算得了什么?”
誠然,我們需要從批評者內在的批評機制上尋找文學批評媚俗化趨勢的其他主觀原因。
首先是知識的匱乏。文學批評者必須要學貫古今,擁有豐富的知識建構,這樣方能從容的品評他人的文學作品。而淵博的知識正是當下的文學批評家所欠缺的,當下的文學批評家往往知識水平有限,他們抓住一點皮毛、窺探到鳳毛鱗爪便一哄而上。大作家魯迅曾言“看見作品上講自己,便稱之為表現(xiàn)主義;多講別人,是寫實主義;見女郎小腿肚作詩,是浪漫主義;見女郎小腿肚不準作詩,是古典主義……”,這話恰如其分的諷刺了當下文學批評家的困窘之態(tài)。當下文學批評隊伍知識上的捉襟見肘使得他們追隨著熱點“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鮮有立場,媚俗跟風。
其次是藝術感受力遲緩。文學批評家需要對美擁有敏銳的感受力和出色的闡釋力。別林斯基曾說“敏銳的詩意感覺,對美文學印象的強大感受力—這才應該是從事批評的首要條件”。對文學的美缺少一雙發(fā)現(xiàn)的眼睛,那么優(yōu)秀的抑或是庸俗的文學作品在文學批評家面前則是同樣的蒼白無力。文學批評家無法去讀懂文學作品,傾聽另一個靈魂的聲音,這樣的尷尬與無所適從,只能導致文學批評者去人云亦云、跟風炒作。
最后是批評偏見的盛行?!案鶕?jù)一些不完善或不完全的信息所形成的對一個團體或個人的敵對或消極的態(tài)度”是偏見的表現(xiàn)?!斑@種敵對態(tài)度通常是沒有充分的理由,也缺乏足夠的證據(jù),問題不在于對方,而在于持偏見者本人的信念是荒謬的,而他又固執(zhí)己見……偏見是非理性的定型的信念,這些信念反映了持偏見者本人的態(tài)度,而不反映偏見對象的情況?!蔽膶W批評領域中的偏見、門戶之見的情況非常嚴重,黨同伐異,相互攻擊,信口開河。這樣的偏見往往容易造成對批評對象的錯誤認識和誤解,進而使批評家作出片面的乃至錯誤的批評。更為嚴重的是,一個人的錯評、誤評會帶動并影響一個團體的評價,不同團體之間的相互攻擊便與學術上的爭論漸行漸遠,與各自的既得利益卻是日趨接近,文學批評不可避免的走向媚俗與跟風了。在這一過程中,缺乏交流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因素。大家關起門來各做各的學問、各行其是,“捧殺”“棒殺”現(xiàn)象便層出不窮了。
(三)文學批評標準的缺失
除了充滿利益誘惑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以及文學批評隊伍主觀上存在的問題之外,當下文學批評缺少切實可行的文學批評標準也是文學批評走向媚俗化所不可推卸的一個重要原因。
新時期以來,西方文學批評理論大量傳入中國,各種各樣的文學批評思潮日新月異,令人應接不暇。不同的文化和思潮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可以說,當下的文學批評家處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里,他們耳濡目染的會受到五花八門的文學批評觀的沖擊。同時,正如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中有陳染、林白等具有鮮明女性主義“私語話”傾向特征的作家一樣,在文學批評領域中,同樣具有“私語話”傾向。某些文學批評話語過于私語話而深深打下了批評家鮮明個性的烙印,不同的批評家存在著不可避免的價值沖突與對峙。正如陳曉明先生曾言:“今天我們面對的文學現(xiàn)實,有不同的代際的創(chuàng)作,有不同性別身份的創(chuàng)作,有不同地域文化的創(chuàng)作,有不同風格和藝術追求的創(chuàng)作(如面向文學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作和面向市場的創(chuàng)作),有不同層次的創(chuàng)作(如純文學或大眾文學,嚴肅文學或通俗文學),我們很難建立一種明確的標準加以統(tǒng)攝?!?/p>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有一個哈姆雷特”,文學批評的標準是抽象而模糊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學批評就要陷入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境地。文學批評不能成為批評者隨意表達、宣泄個人情感的工具。一旦文學批評成為絕對個人化的東西,那么便無從管制。文學批評在價值多元化的時代里缺乏切實可行的標準容易導致個人主義泛濫,進而產(chǎn)生嚴重的問題。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在文學批評領域中,正是缺乏必要的“規(guī)矩”,才加劇了當下文學批評的媚俗化趨勢。
進入新時期以來,文學批評受到商業(yè)的誘惑,把嚴肅的批判精神拱手交給了商業(yè),它不再獨立的發(fā)聲,更談不上塑造公眾的精神世界。文學批評是傳播知識的重要工具,然而卻一再的成為權力的附庸。媚商業(yè)之俗,會使文學批評失去其獨有的魅力,成為獲得某種既得權益的工具。
充滿利益誘惑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文學批評隊伍素質的下降、文學批評標準的缺失……如此諸多的因素使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面對當下文學批評的媚俗化趨勢,我們究竟是坐視不理還是義無返顧的投入戰(zhàn)斗?我們應該去做些什么?
(一)規(guī)范文學批評的市場
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運作使得文學批評隊伍不得不把眼光投入到市場中去,然而市場往往是自發(fā)盲目的,市場中受眾的歡迎程度與批評的質量并不是永遠的成正相關關系。“叫好不叫座”、“曲高和寡”的情況是時有發(fā)生的。為了規(guī)范文學批評的市場,減少文學批評過多的卷入市場經(jīng)營的物質利益鏈條中去,要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家應該加強宏觀調控,相關部門加強監(jiān)督、立案立法,還文學批評一塊潔凈之地。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并不能以出版發(fā)行量作為衡量標準,文藝部門應該設立文學批評界多種獎項,正如同文學創(chuàng)作界中有“魯迅文學藝術獎”、“茅盾文學藝術獎”等。多種獎項可以引導受眾向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靠攏,避免其迷失在復雜的市場中而失去辨別優(yōu)秀文學評論文章的能力。
其次,文化經(jīng)營機構應該樹立“品牌意識”。很多企業(yè)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并不注重長期品牌形象塑造,完全寄希望于短期的市場策劃、廣告炒作;而與此相反的是一些歐美國家,他們往往擁有著長遠的眼光。以《紐約時報》“書評周刊”為例,從1896年開始發(fā)行,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之所以能夠歷史長久、至此不衰,是因為它始終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發(fā)表評論,決不媚俗跟風炒作。
最后,文化批評自身應該樹立強烈的獨立意識,而不是積極的去為經(jīng)濟服務,更不能使文學批評成為經(jīng)濟的婢女。文化批評的功利主義訴求一旦被賦予了合理性地位,那么它必然會走向扭曲和變形。
(二)提高文學批評隊伍的素質
1.文學批評隊伍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在遠離文學批評媚俗化趨向的過程中,文學批評家可謂是任重而道遠。在文學批評這片風光綺麗的森林中,文學批評家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撕破惡俗的偽裝,發(fā)掘真正的寶藏。文學批評家們在走過市場經(jīng)濟沖擊下的陣痛之后,必須要作出選擇,是要隨波逐流甘做利益的俘虜還是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不與利益同流合污?筆者認為文學批評家要勇于承擔自身的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不巴結權力,不為金錢利益所惑,不為“裙帶關系”所困惑,尊重批評本身的規(guī)律,堅持和發(fā)揚真理,正如魯迅所言“批評必須壞說壞,好處說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不媚俗跟風,搞“捧殺”或是“棒殺”,并且要甘于寂寞,不要浮躁,任外面的世界怎么變,自己只關注于自己所做的學問。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文學批評家要“兩耳不聞窗外事”,優(yōu)秀的文學批評家要關注時事,關注社會,對市場中那些優(yōu)秀的作品要有敏銳的感受力,第一時間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不媚俗,不趨時,不唯上,不能只關注那些優(yōu)秀的知名度高的作家來企盼“名人效應”,借名人來出名,而是應當抓住所有的能啟發(fā)讀者的“閃光點”,尊重受眾的知情權,要重新人、重發(fā)現(xiàn)。總之,“批評家應努力追求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應盡可能地使主體性、個性、胸懷、膽識、氣魄、人品、作風方面統(tǒng)一起來,這是一個真正文學批評家走向成熟的標志,是自我實現(xiàn)者所能達到的人生境界,即馬斯洛克所說的可獲得‘頂峰體驗’的境界?!闭绲业铝_所言:“真理和美德是藝術的兩個密友。你要當作家,當批評家嗎?請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
2.文學批評隊伍提高自身的藝術素養(yǎng)
首先,文學批評者要儲備豐厚的知識。文學批評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實踐,然而越是具有創(chuàng)作性的活動就越需要牢固的基礎;“萬丈高樓平地起”,失去了基礎知識的支撐,那么文學批評將會是“空中閣樓”。因此文學批評家必須具有豐厚的理論知識,要深諳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任何文學現(xiàn)象都是文學發(fā)展的歷史鏈條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具有歷史的淵源。在掌握文學史總的規(guī)律基礎上,在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中去考察文學現(xiàn)象,就能夠準確地理解、把握其在社會歷史中的地位、意義、價值。”同時,要熟知文學創(chuàng)造以及文學批評的基礎規(guī)律,而且對各色文學批評思潮要有所了解。除了文學知識之外,對其他學科的基礎都要有所了解?!拔膶W批評是一幢打開多扇窗戶的房子,可以為同一種文學現(xiàn)象,同一篇作品,有不同的方法、角度、層面的批評,社會的,歷史的,美學的,文化的,心里的,等等。這就需要批評家具備美學,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心理學,宗教神話等多方面的知識。”當然,學術是不斷發(fā)展的,知識是不斷更新的。因此,要用開放的、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理論知識,以使其不斷的完善。另外,更為重要的是,在文學批評中不能刻意去炫耀擺弄知識,不能掉書袋,要把理論知識作為創(chuàng)造性感悟的契點。
其次,文學批評作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實踐,文學批評家具有敏銳的藝術感受力是十分重要的。具備敏銳的藝術感受力才會發(fā)掘出優(yōu)秀作品所獨有的藝術價值,才不會寫出平庸的人云亦云的文字。敏銳的藝術感受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文學批評家苦心經(jīng)營的。為了提高藝術感受力,首先要深入的去解讀作品,批評主體只有深入到批評客體中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相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浮萍掠影般的掃描只能得到膚淺的解讀。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對作品中的細節(jié)描寫、語言、氛圍要格外重視,加強自己的主觀投入,調動自己的情感以期與文本的創(chuàng)作者展開一番精神的對話。其次,文學批評家要與文學作品保持平等的身份地位。倘若俯視它,那么會造成對文學作品的藐視而對文學作品的美“視而不見”;反之,若是仰視它,那么則會使批評主體喪失其主體的地位,未能真正賞析其中的“真美”。再者,文學批評家要廣泛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來提高自己的審美體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文學批評家要有一顆“七竅玲瓏心”—即一顆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心。然而,敏銳的藝術感受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古語有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長期的反復的實踐終能造就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最后,為了避免文學批評的媚俗化趨勢,文學批評隊伍中的偏見和門戶之見也是萬萬不可有的。批評家要有寬廣的胸懷,對于那些與自己看法相左的見解,不能求全責備,而應保持寬容的態(tài)度。文學批評是有一定的尺度的,不能搞黨同伐異,不能抱有偏見。而長期的價值幽閉是造成偏見的重要因素,“當一種批評與評論完全建立在批評家個人愛好的基礎上時,這種批評的作用就有可能在于為自己的喜好提供充分的理由或證據(jù),同時否定與己不同的其他人的喜好?!笨梢?,文學批評者加強交流是十分必要的。交流并不意味著放棄自我主張,有自主的觀念和偏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文學批評家既要勇于堅持“自我”,又要不斷地突破和超越“自我”,在與他人的交流中客克服偏見,又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自己。
(三)強化文學批評的標準意識
為了避免文學批評價值標準的缺少所造成的對文學批評媚俗化的影響,強化文學批評的標準意識已經(jīng)被提上了議程。面對“無標準批評”與“單一標準批評”的爭論,筆者認為文學批評必須要有標準,但這種標準卻不是單一的,而是應該涵蓋著豐富的內容。并且這種多層次的價值標準以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共存于一個系統(tǒng)中,這樣開放的系統(tǒng)的標準可以避免一元的封閉的缺陷。所以說,強化文學批評的標準意識首先需要確保這種標準是大家所能認可和接受的。
這樣的文學批評標準首先不能排斥批評見解的多元化,文學批評隊伍要尊重差異,當然,前提是批評見解的合情合理。這樣一種多元并包的價值標準體系,要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理論,尋求傳統(tǒng)與當代的契合點。對待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理論,必須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傳統(tǒng)文學批評理論中汲取那些優(yōu)秀的營養(yǎng),這樣當代的文學批評才不至于成為無本之木??傊案畈拍苋~茂,淵遠才能流長”,立足傳統(tǒng),當代文學批評才會有發(fā)展的沃土。但是,立足傳統(tǒng)并不意味著固步自封,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也是發(fā)展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價值標準的重要資源。然而,“西方的式樣翻新的理論思潮往往是通過互相顛覆和揭短來開拓自己的新思路,并證明自己的合理性,它們之間就充滿著互相矛盾或各執(zhí)一端的價值系統(tǒng),而且西方思潮得以產(chǎn)生的文化情景和中國接受者的現(xiàn)實文化語境之間,也存在著價值的差異和錯位。”因此,對于西方的批評理論,中國的文學批評家不能走馬觀燈的觀看以及生搬硬套的套用,而是應該合理的吸收其適合中國本土的內容,不走“全盤西化”路。文學批評家應當仁不讓的承擔起應有的職責,使這種合理的、開放的、多元的文學批評價值標準成為文學批評的法規(guī),讓文學批評“有法可依”,遏制媚俗跟風的不正之風。
那么我們到底要強化什么樣的文學標準意識呢?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曾將“美學的觀點”和“歷史的觀點”作為評價文學作品的“最高的標準”。我們現(xiàn)在主張的文學批評標準包含著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兩個方面:思想的標準和藝術的標準。思想的標準是衡量文學作品思想性正誤強弱的尺度,包括作品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實性、進步的傾向性和健康的情感性;藝術的標準是判斷文學作品藝術性高低優(yōu)劣的準繩,包括文體的評價、形象的評價、意蘊的評價以及與文體、形象、意蘊密切相關的創(chuàng)造性狀況的評價。堅持思想標準與藝術標準相統(tǒng)一,是正確進行文學批評的一個基本出發(fā)點。
思想的標準和藝術的標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正確合理的文學批評標準,我們必須毫不動搖的繼續(xù)堅持和維護。只有強化這樣的標準意識,當下的文學批評才會有如明燈一般照耀,遠離文學批評的媚俗化,在康莊大道上前行。
當下文學批評媚俗化的不良風氣日益嚴重,“四媚”現(xiàn)象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嚴重的社會危害。面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認為承擔遠比逃避更加重要。而充滿利益誘惑的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文學批評隊伍素質的下降以及文學批評標準的缺失是造成文學批評媚俗化傾向的重要原因。因此,相應的,我們從規(guī)范文學批評的市場、提高文學批評隊伍的素質以及強化文學批評的標準意識等方面來努力遏制當下文學批評媚俗化的不良之風。我們相信,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我們終會還文學批評一片圣潔領地。
[1]蔣原倫.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2]劉挺生,張閎.當前文學批評的商業(yè)化傾向與雙重貧困[J].文藝理論研究,1993(06).
[3]謝有順.如何批評,怎樣說話—當代文學批評的現(xiàn)狀與出路[J].文藝研究,2009(08).
[4]黃書泉.文學批評新論[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1.
[5]凌晨光.當代文學批評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
[6]陳曉明.當代文學批評:問題與挑戰(zhàn)[J].當代作家評論,2011(02).
[7]伍蠡甫.西方文論選(上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8]楊義.價值重建與文學批評[J].文學評論,2001(04).
I206.7
A
1005-5312(2015)08-0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