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習與練在物理教學中的知行合一
文/任紅艷
作者簡介:任紅艷,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學科教學(物理)。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9214(2015)09-0107-01
古語有之 “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而對物理世界僅僅判析是遠遠不夠的。物理既是構造自然生活的基本規(guī)律,又能隨時隨地地左右著人類生存空間的物質元素。自然,物理知識的傳授者身上就承載著促使人類進步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與使命。而在中學教學中,物理教師應該系統(tǒng)化、多元化、全面化地使得學生能夠充分掌握與利用它的規(guī)律性。物理是一門科學,學好一門科學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到最科學的方法。本文借鑒了多元智能理論、人文主義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理論,從的習、練、知、行四個角度來探討物理教學策略。
在認識論這一層面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樂趣是學習物理的第一步,物理教師應多運用情景創(chuàng)設法、討論發(fā)、發(fā)現法等教學方法來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多刺激和啟發(fā)學生對有關問題加深理解,且不知不覺地將他們的注意力一直黏連在主題上,引發(fā)新的學習興趣,進而創(chuàng)設給學生一個思想活躍而開闊的課堂。其次,物理是一個特殊的認知過程,要求思維從直觀的形象到理性的抽象,再從理性的抽象到具體的實踐,這個過程有一定的復雜性和困難度,教師則可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以及學情而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或是擘肌分理、抽絲剝繭,或是點到為止、留有空白,或是旁征博引,左右敲擊……如此,學生才能作為信息重新編碼的主要動因,才能根據教師課堂上所傳達的信息打破舊有的知識結構而編組新的知識結構。所以對于物理的概念、特點、規(guī)律、類別等,物理教師就要明確給學生,讓他們加深理解并形成記憶。學生將知識學得精透就會愛學而好學。在傳授時,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積累物理知識,還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理解、邏輯分析、表述、歸納等能力。如:對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之間的轉換則多加理解,對物體的受力則依照物體的受力情況一層序一層序地分析,對電、磁和電與磁的各自與兩者之間的總結與歸納等。而且,學生學到知識,教師還應該指導其多加復習,學而時習之,才能觸類旁通,日有所進。
在認知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勇于突破固有的物理教學模式,僅僅是枯燥的講授方式早已不再適用現代化的教學課堂。學生作為一種生命的括號,他們需要自己去填寫這份空白。應該努力建立多元的教學范式,盡量縮短習與練的距離差距和知與行的時間間隔,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時效性。
從方法論上這一層面來講,時效的體現則在于練。對于物理教師來說,作為課堂上的主導者,練是不可忽略的教學策略。教師應該盡量擇選有代表性的習題來鞏固學生的知識體系,或是盡量在教學過程中多處留有空白,讓學生們自己或獨立或合作地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不僅使得學生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取,而且在實際運用中既印象深刻又頗有成效,教師在一旁只需要適時糾正和引導便可以。當然,練主要還是針對于作為課堂上的主體即學生本身來講的。練是學生不可缺少的學習環(huán)節(jié)與檢驗知識的唯一關卡。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只有通過實驗,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才能不斷地深化記憶和實際運用。練即是實驗。練既要細致地觀察實驗,又要善于在實驗中進行總結,即將所學的內容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概括,進而捋清脈絡、突出重點,化繁為簡,系統(tǒng)化地組合成知識模塊??偨Y時,可以依托課本或教師所講授的知識來繪制框架圖幫助自己去記憶和理解龐大而雜亂的知識。練也是學生自身對學習信息加工處理后的再次提取,是被處理過的信息的一種反饋。它最能檢驗出學生信息接收的程度和知識結構的缺陷,起到彌補和鞏固的作用。
練不僅是一個探究的過程,它在模仿中發(fā)展,在發(fā)現中進前與延伸,同時也是一個積累和升華的行程,由個性凝練出共性,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練是一個集合的過程,是以舊有的知識去勾連新的內容,找出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逐步聯絡成為一個存在張力的整體。而練又不單單是對公式的銘記,它是能夠讓學生真正地掌握公式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條件并能夠對公式進行正確變形、推理,以公式化的方式來找尋物與物之間的相似類格,對其物質世界的高度凝結。學生必須要親身實踐,這樣才能鑒別和弄清事物的本質,并透徹地理解其公式中每一個符號的深刻含義。而且在實踐中,學生應該力圖把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現象鏈接與結合,由簡到難,逐步深入,生活化地去運用。
盡管習在于質,練在于量,練仍要有關聯、有針對地進行。前后貫通,縱橫聯系,使得知識趨于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在大量的練中,不是原地踏步而是進一步的質疑、析疑、提出新的見解。要善于抓住關鍵,找到最容易突破的難點,能更好更高效地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不斷地提高獨立觀察、思考、探索、判斷等學習能力。
此外,練的內容不僅包括做作業(yè)、做實驗,還包括整理學習筆記、參與階段性的考試、回顧教科書、找尋參考書等材料加以補充、歸納等等,以便使知識達到完整。比如整理知識結構時,學生可以運用想象,充分發(fā)揮右腦形象記憶的能力將知識復述在紙上,或者根據自我篩選出有關于有機物的題目繪寫出有機物的比例模型圖和線鍵式等,或者時常利用互聯網的獲取免費的物理資源,或者對于一些類似的知識進行對比記憶,編順口溜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能夠使得學生穩(wěn)扎穩(wěn)打的練。
物理為格致之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習是厚積薄發(fā)的知;練是反復實驗的行。思辨的知是習;實事求是的行是練。習與練、知與行都是客觀的內容加上主觀的形式,都是一個不可切割和剝離的整體。都是先對于經驗中的事物窮究其理,得之規(guī)律,繼而依據得出的規(guī)律去測檢其萬物之理。都會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對比歸類、演繹推測。如此便是習與練兩者在知與行之中的彰顯。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物理教師是知的導入者,行的演示者,學生是知的編碼者,行的施事者。以教師之導入與演示促學生之編碼與施事。知、行互相轉換、互作注釋、互助發(fā)展。二者合一,即真理和實踐指導與驗證的循環(huán)過程,即是教好與學好物理的過程。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