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良
一杯羹湯多文章
朱國良
在中國博大精深、美奐美倫的飲食文化中,羹是誘人饞人、極其鮮美的一味。而在這林林總總、樣樣式式的湯湯水水里面,則彌漫著季節(jié)風云和人情世故的雜燴味道。
古人謂“大象無形,大羹無味”,那是關乎偉人、圣人、哲人的事兒,顯得莊重和玄妙,不是凡人們可以理喻相通的,一般老百姓也并不關心。
但是就是這些不凡之人,也往往要為一杯美羹而折腰屈尊呢。戰(zhàn)國時趙王為殺代王,請代王來品羹喝酒,席間品羹時,趙王竟以盛羹之勺擊殺代王。因秋風乍起,思及家鄉(xiāng)的“莼羹鱸鯰”,竟起辭官歸隱之念,張翰毅然決然寧要美羹嘗,不要高官做。
不像現代人,官道擁擠還拼命擠,紅塵滾滾迷漫處,沒有一個肯回頭,其實也是為分得一杯美羹,一勺殘羹吃呢!當然,張翰的“莼鱸之思”也是托詞,是對時局混亂有先見之明,“清風小槳,蕩出蘆花港”,何其悠然快哉,一旦人頭落地,還吃什么羹?。?/p>
古人往往是很看重一杯羹的。下廚做羹,是禮節(jié)和情誼的表白。蘇東坡在“最喜風雨故人來”的雨夜,與文友王元直飲酒,興酣之時,他親自下廚作蝦羹。入廚作羹,又是手藝和孝敬的表示?!叭杖霃N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唐代詩人王建把個新嫁娘為婆婆作羹的行為動作表現得維妙維肖。
因著一杯半盞羹湯,雖然在歲月飄逝的風塵中,我們嘗不到那份美味,但也使我們嗅到了歷史和人文的縷縷幽香?!叭局浮背龅浜翁??這是有年楚國把黿獻給鄭靈公,公子宋極想一嘗這做成的天下極品美味,但是卻沒有他的份。怒的驅使、奇的心理、饞的誘惑,使他氣惱之下,把手指伸進盛羹之鼎,嘗了一下,急急而走。
在美味面前破例成了奴隸,也往往會暴露出本性面目,而古代名伎又往往了得,清高慕文高,重才而輕財,竟創(chuàng)造出“吃閉門羹”這一典故來。馮贄的《云仙雜記》中寫道:唐代安徽宣城名伎史鳳,有客前來,總要客人吟詩作對,凡附庸風雅、滿嘴酸詞的,只好在門外待之一碗豆腐和鴨腸烹制的羹。此羹原料低下、做工粗糙,內含不敬不接之意。
在封建社會里,人們是很看重一杯羹的。一杯羹竟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存亡、一段歷史的演繹、一場戰(zhàn)事的成敗。在“春秋無義戰(zhàn)”的一場場戰(zhàn)事中,中山國的滅亡就有這樣的起因:中山國君宴請大夫,因羊羹太少,不能人人遍食。大夫司馬子期因沒吃到羹而懷恨在心,一怒之下,投奔楚國。并以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楚國征伐中山,導致中山亡國。
又是春秋時代,宋國與鄭國作戰(zhàn)前,宋將華元烹羊羹款待將士,而為華元駕車的羊斟沒分到。作戰(zhàn)時羊斟大呼:“昔之羊羹子為政,今日之事我為政”!言畢,把戰(zhàn)車馳入鄭國陣地,致使華元被俘,宋軍大敗。
這些事例啟悟我們:分不到羹,氣度不妨大一些,為一點口腹之欲而干親痛仇快、投敵叛國的事,那也真是不忠之士,不義之人了。
另一方面也告訴人們:有時候所爭也并非只為一杯羹,是為求平衡,是為圖尊重,忽略了這些,又分配不公,賞罰不明,明明暗暗是個隱患,遲遲早早要爆發(f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