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
中國的“小皇帝”
楊樹蔭
“哇,哇哇”。一聲清亮的啼哭,熙熙攘攘的人世間,又多了一位帶著快樂和希望而來的小公民。
中華民族大概是世上最有生育能力的民族。自有文明史的記載以來,中國這塊土地雖然戰(zhàn)亂無窮,兵血連綿,社會財富聚而復(fù)失,大眾百姓赤貧如洗。但是,中國人口增長,卻一直穩(wěn)穩(wěn)地居于世界之首。
中國人口雄居世界榜首,自有各種因素。其中,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影響,便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安恍⒂腥?,無后為大”,這是中國人歷代的祖訓(xùn),把傳宗接代放到家庭首要的位置。人丁興旺,兒孫滿堂,便是家族興旺的標志。
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中國龐大的人口,固然是國家力量的顯示,卻也是國家力量的耗損。歷史終究發(fā)生變革。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中國人的生育,出現(xiàn)了從未有過的大轉(zhuǎn)折,全社會實行計劃生育,一個家庭“只生一個好”,成為基本國策,獨生子女開始走上了歷史的大舞臺。
家家戶戶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為嬌貴,因為鐘愛,更因為他們因獨生而成為唯一的唯一,他們一到人間,便是全家的掌上之寶,萬千寵愛集一身,活脫脫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
中國的“小皇帝”,自然是優(yōu)生優(yōu)育,白白胖胖,黑頭發(fā),亮眼睛,無比的可愛、天真,他們降臨在各個不同的家庭,卻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都享有太多的愛,“眾星捧月”,便是獨生子女在家庭的真實寫照。來自爸爸媽媽的愛,來自爺爺奶奶的愛,來自外公外婆的愛,如此密集的愛、專享的愛,對于還不知道愛為何物的獨生子女來說,頓然沉浸在愛的海洋中,以為這一切天生如此。
人性中最本質(zhì)然而又最可貴的,便是愛。“小皇帝”們卻因為有著太多的愛,有著理所當然地以為應(yīng)該得到的愛,這可貴的愛便貶值了、遜色了,他們從小就認為,他們應(yīng)該被愛,必須被愛,他們從沒想過怎么去愛人。
他們大多在孤獨中快樂,在孤獨中成長。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從童心上來說,他們只有自己,天然的孤獨。他們與玩具、小人書為伴,與電腦、電視機為友。但是,所有這些都只是孤獨中的快樂。他們渴望自由的天地、快樂的人群,然而,他們卻只能從家中張望外面真實的世界,他們已經(jīng)被教育得“不敢與陌生人說話”,他們甚至不能在家園的四周玩樂。他們從小就被灌輸,只有家,才是溫暖的,才是安全的。
中國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在長輩的滿腔疼愛、無限期望、苦苦栽培中成長了起來,他們離開了傳統(tǒng)結(jié)構(gòu)的大家庭,就如離開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化作獨樹獨苗,獨然面對人生滄桑。他們自然是有理想有知識有建樹的一代,然而,從人性上說,孤獨、脆弱,是他們共同的弱點。
他們已經(jīng)成人,卻活得疲憊,活得焦慮。他們?nèi)艋厥祝崭篙吔o予的愛,已然變成沉重的責任,老人、老人的老人,滿屋的衰老,滿屋的乞求,讓他們無法退卻。有多大的愛,必有多大的回報,這是天理,也是天律,他們到了加倍回報的時候了。
最好的回報,便是香火不絕,中國的第二代獨生子女來了,倘若我們依著慣性生存,這“獨二代”注定將更加孤獨地承擔起贍養(yǎng)無數(shù)老人的責任。
但愿中國的“小皇帝”,摘掉“皇冠”,依著人性,自由成長。而我們社會從現(xiàn)在就該考慮,能為他們做些什么?畢竟,作為獨生子女,他們失去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