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華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李商隱①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②。
素娥惟與月③,青女不饒霜④。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注釋
①李商隱(約813—約858),晚唐詩人。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中,一生很不得志。
②裛裛(yì yì): 香氣襲人的樣子。
③惟與:只給。
④青女:霜神。
簡析
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秋天,李商隱接受西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的邀請,到四川任職。
行至扶風界的詩人眼前忽然一亮:沿路鮮亮美麗的花兒爛漫盛放,光彩灼灼。而梅花濃郁的清香,也絲絲縷縷沁入駐足于梅枝旁的詩人心間。
然而,詩人的眼里卻飄過了一抹憂傷!
在美麗芳香的梅花之旁,詩人哀嘆:這梅花開得太早了吧!這馨香多不合時宜??!夜晚來臨的時候,天宮的嫦娥給她們的只有一片溶溶的月色而已,不增其色,不益其香;而秋天的霜神則會毫不客氣地挫之以霜!
想到這里,詩人情不自禁地采摘了盈盈盛放的梅枝。他意欲將這偶遇的美麗贈送給遠方的親人嗎?然而他賢惠的妻子已于今年春夏間病逝——這滿把美麗的梅花還能贈給誰呢?只能是白白地握在手中罷了!一思一傷悲,令人腸寸斷!
梅花在詩人的眼前盛放,痛楚在詩人的心中翻涌,詩人不由向梅發(fā)問:你們到底是為了誰而早早盛放?為什么不能等新年到來再綻放美麗,散發(fā)清香?那時的你們才能得到應該得到的欣賞啊!
在這樣飽含憐愛之情的發(fā)問里,詩人收束了這首感人的五律。
而你呢?從中讀出的只是詩人對這路邊早梅的欣賞、愛憐、惋惜、傷痛之情嗎?
如果你還了解李商隱早年被屬于牛僧孺黨派的令狐楚賞識,后來做了李德裕黨派中王茂元的幕僚,進而成了王茂元的女婿,并由此陷入牛李黨爭的旋渦,備受排擠,困頓不得志的經(jīng)歷,如果你還知道這位“五歲誦經(jīng)書,七歲弄筆硯”,十六歲左右即顯現(xiàn)早秀之才的詩人極不順遂的人生的話,你肯定還能從詩中的早秀之梅里讀出其人生的感傷:生不逢時,才華難施。
是的,詩人詠的是梅,是自己眼中的梅,也是跟自己經(jīng)歷相像的心中的梅,故情真,意切,動人。
名句欣賞
這首詩的尾聯(lián)“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表面上感慨梅花開得早,不能在年節(jié)之時得到人們的稱賞,實際上蘊含了詩人年少時期即顯露才華卻不被賞識、屢屢遭受挫折的感傷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