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摘 要:主要探討了英語物稱傾向和漢語人稱傾向及其主體思維模式與客體思維模式差異。旨在分析具體英漢互譯例證的過程中,揭示語言表達習慣與思維模式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人稱傾向;物稱傾向;主體思維模式;客體思維模式
英漢互譯時,展開一個句子首先考慮的是主語的確立。而漢英兩種語言在確立主語時體現(xiàn)出兩種完全相反的傾向。漢語句子總是以人或有生命的物體為主題展開,英語句子多使用無生命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的名詞作主語。
一、漢語人稱傾向表現(xiàn)與主體思維模式
漢語的人稱傾向反映了中國人的主體意識。中國傳統(tǒng)哲學史關于人和如何做人的學說,是關于人的存在、本質(zhì)、意義和價值的學說。中國傳統(tǒng)思維把主體自身作為宇宙的中心,人是萬物的尺度。當人稱不言而喻時,又常常隱含人稱或省略人稱。悟性注重自我體驗反思,漢語的表達習慣把知、情、意融合在一起?!皾h語是一種充盈著人的主體意識、具有很強的人文性的語言”(洪堡特)。“主體意識是一個思維哲學概念,指人在思維過程中的主體觀。人的主體意識傾向,使得在思維中把自己(主體)從環(huán)境(客體)中區(qū)分出來,環(huán)境包括萬事萬物。例如:1.家里人根本就不同意他出國的想法。His idea of going abroad to study is rejected by his family.
2.他很有能力,這事他能干。 His ability enables him to it.
3.他這樣說,我很受鼓勵。 His words made me feel encouraged.
4.一位雅思考了7分的考生答案是這樣的。This is an answer written by a candidate who achieved a Band 7 score.
5.游客們覺得很難識別外國的風俗習慣。 Identifying the foreign customs is a difficult task for any visitors.
二、英語物稱傾向表現(xiàn)與客體思維模式
西方哲學思維方式本質(zhì)上是理性主義,表現(xiàn)為主客分明,區(qū)分自我意識與認識對象,以客觀的科學態(tài)度對待客觀世界,探究客體對主體的作用??腕w思維尊重客觀事物運行的法則,接受現(xiàn)實及客觀事物對主體的各種影響?!拔镂覂闪ⅲ骺投帧钡目腕w思維則強調(diào)客觀事物給人帶來的不可抗拒的影響,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廣泛使用被動句式,施事主語可以為無靈主語直接與有靈動詞搭配,讓事物以客觀的口氣呈現(xiàn)出來。例如:
1.Loans are also available to students who can not cover their living expenses. 如果生活費用不夠,學生還可以貸款。
2.Changing jobs frequently maybe hard for a man to live comfortable. 人如果經(jīng)常換工作,生活很難舒適。
3.It is important for people to work for interests and ideals regardless of the payment.人們不應該只考慮薪水,而應該為自己的興趣和理想而工作。這點很重要。
4.My anxiety made me have no idea of what to do.我就感覺焦慮,不知道怎么辦。
5.Trips to minority countries and regions render people a lot of new cultures and customs人們?nèi)ド贁?shù)民族國家和地區(qū)旅游的時候,會見識一些不一樣的文化風俗。
綜上所述,英漢兩種語言的一大差異是客體意識與主體意識對立所造成的英語物稱傾向和漢語人稱傾向。研究英語物稱結構和漢語人稱結構,揭示其思維差異的根源,有利于我們進行正確的英漢互譯,同時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英語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河南林.漢英語言思維模式對比研究[M].齊魯書社,2008.
[2]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3]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