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洲
1 基本情況
牧草都是具有飼用價值的野生或者是栽培的植物,主要是草本科,還有半灌木以及灌木。喂給家畜的牧草作為飼料用,可以發(fā)揮改良土壤理化性狀、維持土壤肥力、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綠化環(huán)境和調(diào)節(jié)氣候的功能。在我國,自然草地的植被組成中大概有1.5萬種牧草,其中大多是禾本科和豆科植物。我國溫帶區(qū),通常有禾本科牧草大概30多個屬可以栽培,而豆科牧草大概25個屬。一般情況,牧草都是按照自身的飼用價值分成以下4個類型。禾本科,出現(xiàn)率和豐富度在草地群落組成中都是最高的,占干草原的60%~90%,占荒漠化草原的20%~35%。豆科,此類牧草分布很廣泛,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和礦物質(zhì),占草原的10%~15%。莎草科,此類牧草在陰濕、沼澤化地區(qū)分布很多,質(zhì)地稍微有些粗糙,開花以后會含有較高的硅酸成分。雜草指的是以上 3類以外的草類,其中以闊葉性草最多見,通常會占天然草地分布的10%~60%。
2 特性
牧草的特性主要指的是其適應性、耐刈性以及耐牧性和壽命等方面。牧草都有不同的生境要求。比如常見的紫花苜蓿和黃花苜蓿,都喜歡接受陽光照射,而鴨茅卻不是非常嚴格的要求光照條件,酢漿草具有特別強的耐蔭性;而蘇丹草喜熱、耐旱,無芒雀麥和針茅具有耐寒性、耐旱性并且耐踐踏;而小糠草和牛尾草具有較強的耐濕性,沼澤地是比較適合生長的地方;兩棲蓼和水葫蘆主要是在陸地生存,此外也能在水中生存;然而蒿類牧草的耐堿性是比較強的。牧草的再生力,是指其地上部分經(jīng)過刈割或者是放牧采食、經(jīng)過踐踏和糞尿污染之后,恢復生長還能夠被再次利用的能力。一般情況,再生力強的牧草,其耐刈性和耐牧性相應的也都強。這些所有類型的牧草中,禾本科牧草的再生特性都不太相同,比如無芒雀麥、高燕麥草、羊草等,都具有優(yōu)秀的耐刈、耐牧的特性。多年生的牧草通常都是根據(jù)種類的不同而表現(xiàn)出不同的自然生長年限,短壽型牧草,如高燕麥草、多年生黑麥草等生長年限大概3~4年;而中壽型牧草,如梯牧草、鴨茅、紅豆草等的生長年限大概是5~7年;長壽型牧草,如無芒雀麥的生長年限卻可以長達20余年之久。
3 飼用價值
牧草飼用價值的衡量標準,主要是牧草的化學成分、消化率和適口性等。
化學成分,牧草大概有65%~85%的含水量。干物質(zhì)成分能夠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nèi)含物,其中包括蛋白質(zhì)、脂肪、糖類、淀粉、有機酸、果膠、水溶性礦物質(zhì)和維生素、酶、動情素等,此類物質(zhì)可的消化率可以達到98%或100%;而另外一類則是消化率低的細胞壁部分,其中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zhì)素、單寧、角質(zhì)和硅酸等。大概包括3%~25%的粗蛋白,60%~85%的碳水化合物,粗纖維不溶于水,可是無氮浸出物卻可以高度溶解在水中。一般,牧草中含有的礦物質(zhì)對于家畜的生長發(fā)育的需要都是能夠滿足的,但是銅、鈷和碘等經(jīng)常都是要進行補飼的。牧草的種類以及植株的不同部位、不同的生育階段和生境條件等都不相同,相應的養(yǎng)分的含量也都不相同。比如,禾本科牧草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很豐富,而豆科牧草中的蛋白質(zhì)含量很高,菊科牧草含有的脂肪很多,藜科則含有很多的礦物質(zhì)。一般,牧草的生長前期,蛋白質(zhì)的含量比較高,隨后日漸降低。隨著植株的發(fā)育和成熟,牧草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而日漸增多;到木材的開花期,會大量消耗可溶性碳水化合物,能量價值降低。
消化率是決定牧草飼用價值的重要因素,具體是指家畜采食的牧草中可以被消化吸收的部分占采食牧草總量的百分數(shù)。通常情況是在牧草生長將要成熟的時候,因為組成植物細胞壁的木質(zhì)素、纖維素等含量上升,并且形成了不容易進行分解的復合體,而且細胞的內(nèi)含物卻呈減少的趨勢,所以導致消化率降低。當細胞壁開始木質(zhì)化,禾本科牧草從抽穗時開始,而其他的闊葉類牧草大多處于盛花期,隨著時間的延長,消化率越低。給牧草施加氮肥,能夠使禾本科牧草的蛋白質(zhì)含量增多,但是與此同時,也會導致莖葉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減少。
適口性主要指的是家畜對某種牧草的喜食程度。適口性高說明營養(yǎng)價值比較高,家畜長時間喜歡采食該牧草。牧草的適口性可以根據(jù)家畜的喜食程度分為不同的等級,還能采用百分數(shù)進行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