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燕 毛 延 楊曉紅 呂 操 白 忠
【摘 要】目的:觀察耳后注射皮質類固醇藥物甲強龍治療突聾的療效。方法:129例突聾患者分為耳后注射組(60例)和靜脈用藥組(69例),除常規(guī)治療外,耳后注射組在耳后局部注射甲強龍 0.3m g/kg/d,每隔1天給藥 1 次,1療程 10 天。全身用藥組靜脈給予氫化潑尼松注射液 20 m g,1 次/日,3 天后減 量為 10 m g,1 次/日,共治療6 天。結果 經過 1~2 個療程治療,耳后注射組治 愈 18 例,顯效 15 例,有效 16 例,無效 11 例,總有效率 81.67(49/60);靜脈用藥組治愈 20 例,顯效16 例,有效 19 例,無 效14例,總有效率 79.71(55/69)。,兩組間總有效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突聾患者耳后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藥物操作簡單、安全有效,可作為靜脈應用激素有禁忌時的有效替代療法。
【關鍵詞】突聾;甲強龍;耳后注射
突發(fā)性聾指突然發(fā)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常為中、重度聾,可伴耳鳴、眩暈。在突聾治療過程中常應用皮質類固醇藥物改善眩暈和耳聾癥狀,機制為減輕中毒癥狀和發(fā)揮激素的非特異性抗炎作用,消除內淋巴水腫和自身免疫反應。但在臨床使用中,糖皮質激素有不少全身用藥禁忌癥,限制了其應用。近年來耳后注射作為新型給藥方式逐漸受到重視。本文回顧性分析2014年5月至 2015年4月就診于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的129例突聾患者的資料,比較糖皮質類固醇甲強龍耳后注射和靜脈給藥的治療效果,以探討糖皮質類固醇耳后局部給藥在突聾治療中的作用和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129 例突聾患者中男64例,女65 例;年齡11~77 歲,平均 41.41±16.38 歲。
全部病例均無中耳炎病史,無糖尿病、腦梗塞病史,無耳毒性藥物及噪聲接觸史,無耳聾家族史。病程12 小時~30天;左耳55 例,右耳69例,雙耳5 例;伴耳鳴 109 例,耳悶48例,頭暈44 例。所有患者顳骨C T 及內聽道MRI均未見異常。將129例患者按治療手段不同分為兩組,一組為耳后注射組60例,年齡 11~77 歲,平均 43.96 歲;病程 12小時~30天,平均6.47.4±5.71 天;治療前平均聽閾為 75.29 ±21.57 dB H L;另一組為靜脈用藥組 69例,均無全身應用激素的禁忌癥,年齡 17~74 歲,平均41.01 歲;病程12小時 ~ 30天,平均 6.65±5.16天,治療前平均聽閾為 68.62 ±21.36 dB H L,兩組患者年齡、病程、治療前平均聽閾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 0.05)。
1.2 治療方法
耳后注射組:患者取端坐位,耳后常規(guī)消毒,用 Im l注射器配5 號針頭(注射針規(guī)格0.5 X 38R W SB),抽吸甲強龍(注射用甲潑尼松琥珀酸鈉),在患側耳后中上1/3交界處斜向外耳道后上方向進針,當針頭接觸骨面時停止。局部注射甲強龍,0.3mg/Kg/天,每隔1天給藥 1 次,同時靜脈給予前列地爾、丹參多酚酸鹽等改善微循環(huán)藥物以及小牛血蛋白、甲鈷胺等營養(yǎng)神經藥物,10 天為一療程,第二療程配合高壓氧治療,共治療 1~2 個療程。靜脈用藥組:除上述常規(guī)治療外,治療初期靜脈給予氫化潑尼20 m g,1 次/日,3 天后減量為 10 m g,1 次 /日,共 6 天。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后行純音測聽。
1.3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2005年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突發(fā)性聾診斷和治療的標準進行療效評定。痊愈:250- 4000H z 各頻率聽閾恢復正常,或達患者此次病前水平;顯效:上述頻率平均聽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上述頻率平均聽力提高 15-30dB;無效:上述頻率平均聽力提高 15dB 以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3.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兩組患者發(fā)病年齡和病程 比較采用獨立
樣本 t檢驗,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平均聽閾值 比較采用兩個獨立樣本秩和檢驗,兩組之間治療效果 比較 采用 M ann — W hitney U 檢 驗,P < 0.05 為 差 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耳后注射組治療前平均聽閾值為 75.29 ± 21.57 dB H L,治療后平均聽閾值為 44.28 ±25.76 dB HL,其中治愈 18 例,顯效 15 例,有效 16 例,無效 11 例,總有效率 81.67(49/60);靜脈用藥組治療前平均聽閾為 68.62±21.36 dB HL,治療后平均聽閾值為46.21±26.77 dB H L,其中治愈 20 例,顯效16 例,有效 19 例,無 效14例,總有效率 79.71(55/69)。兩組治療后平均聽閾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 —一 1.848,P一0.06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一 一1.010,P 一0.313)。所有患者隨訪3~6 個月,未見復發(fā)。
3 討論
突發(fā)性聾自上世紀中葉提出至今,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仍不清楚,目前多數(shù)學者認同此病由病毒感染、微循環(huán)障礙及免疫因素造成。W ilson 等[1]于1980 年通過臨床研究指出激素治療的有效性,隨后諸多臨床試驗也證實了此觀點。皮質激素類藥物對內耳組織有抗炎、消除水腫、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增加內耳血液量、改善電解質紊亂、免疫抑制等作用。但全身用藥給予類固醇激素治療,可引起明顯的不良反應,包括胃潰瘍、性情改變、失眠,甚至極少數(shù)患者出現(xiàn)關節(jié)無菌性壞死【2】。局部經鼓室應用類固醇被認為是全身激素治療的一種替代方式。施俊等【3】經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療突發(fā)性耳聾取得很好的療效。但鼓室內給藥可能出現(xiàn)以下并發(fā)癥:鼓膜穿孔不愈合、感染、短暫性眩暈、耳鳴及聽力進一步下降等;藥物經穿孔處及咽鼓管流出,致療效下降【4】。
故耳后注射作為近年開展的新型給藥方式逐漸受到重視。楊曉琦等【5】2007年首次報道耳后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治療頑固性低頻感音神經性聾,結果顯示單耳發(fā)病患者耳后注射復方倍他米松療效顯著。該研究結果顯示,耳后注射復方倍他米松和靜脈注射地塞米松治療突聾療效相當。2009年靜媛媛等【6】對豚鼠血漿中的藥代動力學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全身及耳后給藥均可使藥物進入乙狀竇;在相同藥物劑量下,耳后給藥可使患側局部組織達到較高的血藥濃度且維持時間長,而經體循環(huán)給藥局部藥物濃度明顯降低。2012年李晶兢等【7】通過 7.0T 磁共振成像觀察耳后給藥和靜脈給藥在內耳的藥物分布時發(fā)現(xiàn),耳后給藥組與靜脈給藥組信號一時間曲線下面積分別為 68.14 ×105 及 36.17 ×105,耳后給藥組面積更大,內耳中藥物濃度更高,說明耳后注射給藥治療突聾的有效性及優(yōu)勢。
本研究耳后給藥方式取得了良好療效,且方法簡單,易于操作,治療中未發(fā)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較全身給藥可減少用藥量,減輕費用,為臨床治療突發(fā)性耳聾提供了新思路。耳后給藥是一種新的治療方式,但藥物是如何進入內耳,又是如何通過血一迷路屏障的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耳后注射治療突聾的具體機制可能是【8】:耳后注射藥物經耳后靜脈回流,一部分經頸外靜脈回流入體循環(huán),另有部分經乳突導靜脈匯入乙狀竇,乙狀竇緊鄰內淋巴囊遠端,兩者之間的結締組織緊密結合,使藥物可能經耳后靜脈到達乙狀竇后擴散至內淋巴囊,從而使耳后注射的內耳組織藥物濃度較高。
目前臨床常用口服潑尼松、靜滴地塞米松、鼓室注射地塞米松等方法應用皮質激素。甲強龍是一種中效糖皮質激素,其藥效是可的松的 20 ~30 倍,局部注射吸收較緩慢,作用可維持 2~3 天。在類固醇激索中,甲強龍的受體親和力高,不易致感染,并且對HPA軸的抑制弱于地塞米松,因此本研究選用甲強龍進行耳后注射輔助治療??傊?,經耳后途徑注射甲強龍作為突發(fā)性聾的一種輔助治療方法,具有一定的療效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W ilson W R,Byl FM,Laird N,et a1.T he effieacacy of steroids in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loss.A double—blind clinical studyl[J].Arch Otolaryn go l,1980,106:772
[2].江玉剛,樊孟耘,張仕林.耳后注射曲安奈德輔助治療突發(fā)性聾療效觀察[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3,16(6):940——941
[3].施俊,楊軍,吳皓,等.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治療突聾的臨床研究[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6,20(16):749 — 751
[4].林運娟,余力生.大鼠耳后和肌肉注射地塞米松后內耳組織藥物濃度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9,16(7):381—383
[5].楊曉琦,余力生,馬鑫.耳后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治療頑固性低頻型感音神經性聾[J].中華耳鼻咽喉頭頒外科雜志,2007,42(11):814—816
[6].靜媛媛,余力生,李興啟.耳后注射復方倍他米松豚鼠血漿中藥代動力學特征[J].力學及言語疾病雜志,2009,17(4):355—357
[7].李晶兢,余力生,夏睿,等.7.0T 磁共振成像觀察耳后給藥促進藥物進入內耳的可行性[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2,10:144
[8].王君玉,廖建春,胡國漢,等.經乳突乙狀竇人路手術及其相關的應用解剖[J].解剖與臨床,2007,(12):79.
作者簡介:
馬燕(1977--),女,云南建水人,主治醫(yī)師,碩士,主要從事耳鼻咽喉科臨床研究。
通訊作者:毛延(1971--),女,云南昆明人,主治護師,學士,主要從事耳鼻咽喉科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