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振果 譚麗娜
高血壓是腦出血最常見的原因,高血壓伴發(fā)腦內小動脈病變,以合并小動脈硬化最常見。各種因素使血壓驟升引起動脈破裂出血稱為高血壓性腦出血。絕大多數高血壓性腦出血發(fā)生在基底節(jié)殼核及內囊區(qū),約占腦出血的70%,腦葉、腦干及小腦齒狀核區(qū)約占30%。殼核出血常侵入內囊和破入腦室,血液充滿腦室系統(tǒng)和蛛網膜下腔;丘腦出血常破入第三腦室或側腦室,此外可損傷內囊;腦橋或小腦出血則可直接破入到蛛網膜下腔或第四腦室。
一次性出血通常在半小時內停止,致命性出血可直接導致死亡。近年來CT動態(tài)觀察發(fā)現:83%的腦出血在發(fā)病6h內仍有血腫增大,17%在6~24h內血腫增大,個別病人2天后仍有增大者。另指出:高血壓性腦出血發(fā)病后繼續(xù)出血的發(fā)生率為52%,24h內61.54%。并發(fā)現繼續(xù)出血與血壓、年齡無關,而血腫不規(guī)則或出血量多易發(fā)生繼續(xù)出血。
1手術
1.1 手術時機 手術時機的選擇過去爭論較大。Bagley認為,出血數日后血塊開始分解,與周圍組織粘連輕微,術后再出血機會也少,所以主張2周內手術。Cook指出,24小時內患者多呈休克狀,手術危險性大,48小時后由于顱內壓增高、腦缺氧、肺部并發(fā)癥的出現對手術治療不利,因此認為,24~48小時之間手術最為理想。70年代以后,主張早期或超早期(7小時以內)手術者日益增多。Wagner等[8]的腦葉出血模型顯示,注入tpA后有利于抽吸,可明顯減輕血腫周圍水腫。Brott[9]研究顯示,在發(fā)病24小時內,至少38% 的患者血腫增大33%以上,多數見于發(fā)病后3~4小時內。因而認為應超早期行血腫抽吸治療。至于發(fā)展緩慢的血腫,病情穩(wěn)定的患者,自然可擇期手術。
1.2 手術方法 開顱血腫清除時多需要全身麻醉,手術創(chuàng)傷大,增加患者負擔,且心肺負擔較重。優(yōu)點是可以在直視下徹底清除血腫,達到立即減壓的目的,且止血滿意。如術前病情嚴重,腦水腫明顯,術畢時顱壓下降不明顯,還可順便做去骨瓣減壓、血腫腔內留置引流管,以順利渡過術后反應期。Presedov[10]回顧性研究231 例急性期開顱血腫清除術,其死亡率為42.5%,大多數隨機對照實驗顯示開顱清除顱內血腫并不比內科治療效果好,經適用于腦疝早期和顱后窩血腫的病人。為此,人們都在尋找療效好,創(chuàng)傷小的新途徑。
血腫碎吸術由于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便,目前已日益受到矚目,并被廣泛采用。尤其是應于基底節(jié)-丘腦、腦葉及小腦出血,血腫較大,ICP超過5.33kPa,且病人一般情況差,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者。應爭取早期穿刺,最好在24小時以內。穿刺可在CT導向下進行,亦可根據CT片定位。針對血腫抽吸不完全的情況血腫溶解術又應運而生,一些研究表明,CT、B超導引的立體定向血腫抽吸術,輔以尿激酶等血腫液化及溶解殘余血腫,平均血腫清除率從30%上升到90%,單純血腫抽吸再出血率平均為5%,而應用血腫液化劑后,再出血率為4%[11]。Deinsberger等[12]在大鼠腦出血后30、120分鐘血腫腔內注入rtPA,,研究微創(chuàng)血腫抽吸術對腦血流的影響,6小時后放射自顯影法顯示rtPA治療的大鼠缺血腦體積較生理鹽水組明顯縮小,且與治療開始的時間無關,認為局部應用rtPA抽吸治療可減輕出血后繼發(fā)性腦缺血。
其方法:(1)根據CT定位,利用立體定向技術以血腫中心為靶點,確定穿刺點。穿刺點應選在血腫距頭皮最近、無大血管或重要功能區(qū)處;(2)顱骨鉆孔:采用常規(guī)頭皮切口、乳突拉鉤牽開、用顱鉆鉆孔;或在頭皮行小切口后,用骨錐直接錐孔;(3)血腫穿刺成功后,按術前計劃行血腫直接吸除、血腫破碎吸除、血腫腔內尿激酶溶解引流等。腦實質出血量≤40ml,可一次吸除。出血量大,中線結構移位嚴重應分次吸除。兩次間隔時間已病情變化及復查CT所見而定,一般24小時左右。對血腫破入腦室者,可先吸除腦實質內出血,再根據出血量行一側或雙側腦室外引流,并可配合定期沖洗。術后處理 腦出血術后處理十分重要。主要有以下幾點:(1)控制顱內壓增高,減輕因高顱壓造成的繼發(fā)性損害。任何程度的高顱內壓(腦灌注壓)使之持續(xù)在6.5~8kPa間,在此壓力下腦組織能維持正常生理功能;(2)防治并發(fā)癥;(3)加強護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補充營養(yǎng)等。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是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當患者度過穩(wěn)定期后,既可逐步進行語言、肢體等神經康復治療。保持血壓穩(wěn)定,防止過高造成再出血,過低導致腦血流不足。
2治療結果
CT應用前,手術死亡率一般多在50%左右。目前,由于對血腫準確的定位,采用早期或超早期手術,死亡率已經明顯下降。關于術后功能恢復的報道過去也不多,通常多采用ADL(日常生活能力)分級法:一級:完全恢復日常生活;二級:部分恢復或可獨立生活;三級:需要人幫助,扶拐可走;四級:臥床,但保持意識;五級:植物生存狀態(tài)。經統(tǒng)計:術后恢復情況大致如下:ADL一級15%;二級25%;三級30%;四級25%;五級5%。綜上所述,掌握高血壓腦出血外科治療的適應癥、治療原則及方法,對降低死亡率及致殘率,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至關重要。手術方法的選擇要根據病人的臨床表現、出血量及出血部位等綜合考慮。
3.展望
腦出血的問題遠未解決,傳統(tǒng)的內科脫水療法對一些病人可能有效,但價值有限。理論上,早期手術,盡可能多清除血腫,盡可能少損害正常組織,挽救血腫周圍水腫帶的神經細胞,術后出血等并發(fā)癥的治療方法是未來外科發(fā)展的方向,微創(chuàng)血腫清除術順應了這種發(fā)展趨勢,或許通過推廣應用微創(chuàng)技術和進行協(xié)作研究能為規(guī)范腦出血的治療開拓新的局面。
參考文獻:
[1]NMile J,Diminger M.Management of aneurismal Subarachnold hemorrhage[J].Neurol Clin,1995,13(3):451~478.
[2]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686~689。
[3]邱繼忠,范春明,韋鳳媛.高血壓腦出血微創(chuàng)治療現狀[J].中國綜合臨床。2003,5,19(5).
[4]Bath FJ.正確控制卒中病人的血壓[J].Cerebrovadc Dis,1997,7:20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