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子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山東濟南人,應該是對魯菜再熟悉不過了,但是在魯菜遍布的濟南,想要尋得一桌地道的有傳承的魯菜精品,卻不是件易事。偶然的機會,得知位于火車站附近的貴都大酒店新推出了一桌魯菜精品,于是相約山東經濟廣播《大眼大嘴大腳丫》的節(jié)目主持人老段和桔子,一起前往品鑒一番。
魯菜,是起源于山東的齊魯風味,歷史悠久、技法全面,但是由于山東各地的地理差異較大,各地的自然環(huán)境、物產和習俗不盡相同,因而形成了眾多不同的飲食風格,其中尤以濟南菜、膠東菜和孔府菜最為影響深遠,而據說這貴都大酒店的魯菜宴便是匯聚了此三地菜品之所長。
工作人員介紹,這桌宴席名為“泉城印象”。落座,心細的桔子立刻發(fā)現了餐桌上的精致:桌子中間擺著一盆綻放的荷花,每個人的餐具上也都是水墨的荷,到是正映了這“泉城印象”的名字。幾個精致的餐前小品分布于荷花周邊,其中一碟桂花紅果引起了我和桔子的興趣,甜甜酸酸的味道,清涼可口。
不久,每人面前都被擺上了一套茶壺和茶杯,原是餐前湯飲——松茸鴿子湯上了桌。松茸被譽為“菌中之王”,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營養(yǎng)元素,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天然藥用菌類。日本人習慣于秋季食用松茸料理,相信食之具有強精補腎,健腦益智和抗癌等作用,現在正是松茸采集上市的季節(jié),鮮嫩可口,濃香滿溢。
九轉大腸是魯菜的著名菜品之一。此菜是清朝光緒初年,濟南九華林酒樓店主首創(chuàng),起初叫“紅燒大腸”。一些文人雅士食后,感到此菜確實與眾不同,別有滋味,為取悅店家喜“九”之癖,并稱贊廚師制作此菜像道家“九煉金丹”一樣精工細作,便將其更名為“九轉大腸”。 貴都的九轉大腸除了色澤紅潤,在擺盤上也是極盡了心思:紅彤彤的大腸堆成了“小山”,山后兩位泥塑仙人似在閑聊世事,而盤下的干冰則使得整道菜品云霧繚繞了起來。這道菜甜、酸、苦、辣、咸兼有,肥而不膩,就連我這平日里從不敢嘗試大腸的“女漢子”都忍不住多吃了好幾塊。
雪中送炭這名字很有意思:盤中乍一看是一團大大的棉花糖,直到轉過來你才能發(fā)現這“雪”中的乾坤——原是里面深藏了許多牛肉塊。棉花糖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融化,牛肉塊也由最初的咸變成了糖溶化后的甜,一道菜可以品嘗出兩種不同的味道,頓覺中國飲食文化的奇妙。
幾道“重口味”的濟南菜之后,服務員端上來一個高腳的大玻璃杯,大杯子里還插著數個纖長的小玻璃杯,細看之下,每個小杯子里都有一個鮑魚和一片檸檬,原來這就是改良后的膠東名菜——撈汁鮑魚皇。老段介紹說:海鮮屬于魯菜中膠東菜的范疇,起源于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qū)),故又名“福山菜”,也叫“煙臺菜”,講究用料,刀工精細,口味清爽脆嫩,尤以烹制小海鮮見長。面前這道撈汁鮑魚皇,肉質爽脆不膩,其中的檸檬又添加了清爽的口感,老段嘗后大呼“過癮”,就連杯子里的檸檬水都統(tǒng)統(tǒng)喝掉了。
接下來,主廚馬師傅親自上了重頭菜——糖醋鯉魚。和其他飯店不同,這里的魚是炸好后先端上桌,再在眾位食客的眼前為魚淋上糖醋汁,只聽得魚身吱吱冒響,盤內咕咕冒泡。馬師傅介紹,糖醋鯉魚是見識廚師功夫深淺的大菜,若制作得不好,魚身很快會倒塌,而且在沾久了糖醋汁之后,魚也會泡軟不脆了。為了見證馬師傅的話,我特意在一個小時之后又嘗了一塊泡在糖醋汁里的魚肉,竟然依舊是脆的!
秋季適宜潤肺,馬師傅也將秋季養(yǎng)生融入了菜品之中,除了起初的松茸湯,現在又為大家上了一道芝士烤梨。梨子止咳潤燥,但是對于胃不好的人來說,吃生梨易加重胃的負擔,現在將梨子烤熟,再配上濃郁的芝士,眾人皆可放心地大快朵頤了。
一桌完整的魯菜必須要有主食,于是著名的孔府煎包端了上來。與上海生煎比起來,首先就是大小不同:一個孔府煎包的肚子里大概能盛得下四五個上海生煎吧,這么大的煎包,真是印證了山東人豪爽的個性,以此來招待客人,也著實是熱情好客到極致了。再說這孔府煎包的皮,真是猶如餃子皮那么薄,薄得需要一定的用筷子技藝才能完整不破地夾起,當然在這個階段,我直接選擇了用勺子挖著吃,已經全然不顧形象了?;仡^看看,老段已經拿起了第二個大煎包,原來這久經“食”場的名人老段,在美食面前也只有繳械投降的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