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代府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文本細讀法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8A-
0039-01
新課標指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讓學生體會到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的作用、表現(xiàn)力和意義。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而要想培養(yǎng)、提高學生細讀文本的能力,教師可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法。文本細讀法是一種深入研讀文本的方法,它強調在閱讀過程中通過朗讀、還原與比較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深入理解、分析文本的能力。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比較分析能力與質疑追問精神,筆者現(xiàn)探討文本細讀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宏觀把握文本
對一篇文章進行解讀,首先需要對文章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如從宏觀上去把握文章的情感傾向,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組織結構等,從而實現(xiàn)讀者與文本、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對話與交流。
例如,在執(zhí)教《春》(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一課時,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情感傾向——通過對春天的吟誦,抒發(fā)對大自然的熱愛。之后,教師應該讓學生理解文章的結構,即盼春——繪春——頌春。然后讓學生體會,在描寫春天景象的過程中,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美,如從觸覺上形容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從嗅覺上形容春風中泥土的氣息,從聽覺上描繪春天的流水聲、鳥鳴聲、短笛聲。作者就是通過這三種感覺描繪出春天的和煦、芳香和悅耳。
二、細品關鍵詞句
在學生對文本有一個宏觀、整體的理解之后,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細致閱讀文本,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關鍵詞句在全文中往往具有揭示中心思想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對課文進行“咬文嚼字”式的閱讀,對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情感信息進行仔細的推敲。
在講授《范進中舉》(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學會分析范進這一人物形象以及文本的深層意蘊,教師可讓學生找出并仔細分析文本中的關鍵詞句。如范進中舉前,稱呼胡屠夫為“岳父”,而在中舉后卻稱呼胡屠戶為“老爹”,從范進對胡屠夫由“岳父”向“老爹”稱呼身份的轉變,就直接暗示了中舉帶給范進的身份和地位上的變化,也借此闡明了為什么范進在如此老的年紀還對科舉抱著“戀戀不舍”的態(tài)度,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對當時社會民眾心態(tài)的影響。
三、分析矛盾之處
課文中往往有一些矛盾之處,這些矛盾之處是人物形象與思想內涵的集中展現(xiàn)。學生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由于知識水平和審美能力的局限,對于課文中矛盾性的文字表述往往難以理解,因此選擇忽略無視。這時,教師應在一邊予以引導和點撥,從而深化學生對于課文的認識。
課文《孔乙己》(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的最后一句是:“我到現(xiàn)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薄按蠹s孔乙己的確死了”是語法表達上的矛盾。對于這一語法表述矛盾,學生往往選擇忽略或者疑惑不解。但是,這一矛盾其實體現(xiàn)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運用“大約”,是表達主角“我”對孔乙己死去的不肯定,但“的確”是通過推測當時見到孔乙己悲慘的境況,肯定孔乙己已經(jīng)死去了,反映了人心的確很冷漠。因此,通過這一語法表述的矛盾,表達了孔乙己的悲慘狀況和人情的冷漠。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文本中的矛盾及其蘊含的涵義,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思想,拉近學生與作者、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四、體會留白藝術
留白就是文章中有一些內容不寫,或者敘述描寫留有余地之處,它雖然簡略,卻留給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造成一種“文有限情無限”的效果。教師應讓學生學會體會文章中留白的魅力,理解文本中的深層內涵。
如在執(zhí)教《臺階》(蘇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下冊)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文章結尾,父親說了很簡單的一句:“這人怎么了?”作者又在后面補充了一句:“怎么了呢,父親老了。”這一處雖然文字簡練,卻是課文的留白之處,教師應讓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層內涵。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句話的深層內涵是什么?作者到底想表達些什么?學生經(jīng)過思考,明白了這一處流露了作者對父親的敬仰與熱愛之情,并且摻雜了同情的情緒。教師引導學生對留白之處進行深入的研讀,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深層內涵的理解,也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本細讀法能引導學生貼近文本,深層次地挖掘課文的內涵,能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從而有助于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