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平+何維達+鄧佩
[摘 要]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與實施更為嚴格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措施,已成為制約我國對歐盟食品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將導致我國食品產業(yè)生產和出口成本增加,對我國主要食品部門出口及產出造成負面影響,對內制品、乳制品、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貿易的沖擊比較明顯。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與加強食品安全監(jiān)管將導致貿易轉移效應,歐盟從食品安全標準較高地區(qū)的食品進口量將進一步增加,而從標準較低地區(qū)的食品進口量將逐步減少,我國食品出口貿易將從歐盟市場逐步轉向到國內市場以及食品安全標準相對較低的國家與地區(qū)。對此,我國食品產業(yè)應積極應對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與食品安全監(jiān)管體系,加強監(jiān)管力度,逐漸縮小我國與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及監(jiān)管差距。
[關鍵詞]食品安全標準;歐盟;食品產業(yè);動態(tài)GTAP模型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007(2015)02-0097-06
隨著食品安全風險通過國際貿易方式的跨地區(qū)擴散,歐盟提高了入境食品安全標準,并實施了更加嚴格的質檢監(jiān)控措施,這些政策措施都提高了我國食品企業(yè)的出口門檻,成為影響我國對歐盟食品出口貿易的重要因素。發(fā)展中國家的食品安全標準水平較低,食品安全風險較大,這會對其自身高附加值食品出口造成不利影響。對于發(fā)展中國家,其他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是作為提高本國食品安全的催化劑,還是作為技術貿易壁壘存在,可能由于不同產品、標準、企業(yè)及國別而存在差異。通過完善國內的食品法案不僅能夠提升食品貿易競爭力,還能夠提高國內食品安全水平。目前國內研究主要關注國外食品標準動態(tài)變化以及各國食品安全標準差異,如歐盟、美國、日本及中國的食品接觸材料及其制品標準中存在的差異。有學者運用計量統計方法分析我國農產品遭遇技術貿易壁壘的原因,研究發(fā)現,如果貿易國越是屬于農業(yè)型國家、GDP越大,則該國實施技術貿易壁壘的可能性會越大。發(fā)達國家的農產品技術貿易壁壘對我國經濟存在著顯著的負面影響,因此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價格,降低農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和出口量迫在眉睫。
從現有對食品安全標準與食品產業(yè)的研究文獻可以看出,多數研究的是關于發(fā)達國家食品技術標準影響的定性分析,近期有學者用實證方法來研究食品安全標準的影響,但缺少對影響效果的事前動態(tài)分析。本文將利用動態(tài)GTAP模型,比較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的各類情景對我國食品貿易的影響,模擬2007至2025年的中國食品產業(yè)出口及產出變化趨勢,為相關政策提供參考與依據。
一、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及影響
歐盟食品安全體系涉及食品安全法規(guī)與食品安全標準兩個方面。在食品立法方面,1997年的《食品安全綠皮書》初步形成了歐盟食品安全管理思想,2000年的《食品安全白皮書》明確了歐盟食品安全的重要改革計劃,2002年歐盟制定了《Regulation(EC)No.178/2002》法規(guī),兩年后歐盟又公布了四個補充法規(guī),第852/2004號、853/2004號、854/2004號、882/2004號法規(guī)。食品安全標準方面,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包括歐洲標準化委員會標準和歐共體成員國標準兩個層次,歐洲標準化委員會的歐洲食品標準包括CEN/TC 174、CEN/TC 194、CEN/TC 275、CEN/TC 302、CEN/TC 307、CEN/TC 327等。歐盟食品安全標準可分為食品技術標準和食品管理標準,技術標準主要是指對食品包裝、標簽、微生物指標、貯藏等方面的規(guī)定,管理標準主要是對食品安全管理職責、程序、方法等方面的相關規(guī)定。
近年來,中國對歐盟食品出口貿易發(fā)展迅速,根據GTAP貿易數據(1995-2009),我國食品出口歐盟貿易額從1995年的6.79億美元提高到2009年的13.63億美元,蔬菜、水果、堅果、肉制品與植物油籽及制品所占出口比重較高。根據2009年統計,圖l反映了歐盟地區(qū)的食品進口結構,歐盟內部食品貿易占主要比重,歐盟從中國進口食品不到歐盟總進口額的0.6%。近年來,隨著食品安全事件通過貿易方式跨國和跨地區(qū)擴散,歐盟通過提高入境食品安全標準與更加嚴格的質檢監(jiān)控措施,防范外來食品安全風險。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從技術標準上限制了我國食品的出口,使得一些在我國已經達到合格標準的食品無法通過檢驗而喪失出口機會,從而使我國食品失去了貿易競爭優(yōu)勢,對我國食品出口造成了不利影響。鑒于此,我國食品企業(yè)為了進入發(fā)達國家市場,需對采購、生產、倉儲、物流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加大投入,進行質量控制,并支付較高的注冊認證等費用。此外,國外食品安全標準經常發(fā)生變化,因此我國食品出口企業(yè)需要更改工藝流程、更新設備儀器、培訓員工等,以適應不斷更新的食品安全標準。據統計,歐盟食品飼料快速預警系統(RASFF)共通報中國出口食品882次,水產品、花生、蔬菜水果、肉制品扣留和通報較多。通報的主要原因是藥物殘留超標、微生物超標、添加劑濫用、重金屬超標、轉基因食品及抗生素濫用等。
二、模型與情景設定
(一)模型設定
GTAP-Dyn模型是由美國普渡大學全球貿易分析中心開發(fā)的動態(tài)遞歸多區(qū)域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可用于貿易政策的動態(tài)模擬分析。該模型主要采用跨國資本流動、資本積累以及投資適應性預期等理論假設。選擇該模型主要有以下原因:(1)運用GTAP-Dyn可進行事前分析,模擬政策在未來可能引發(fā)的經濟效應,并可考慮不同政策同時實施的全面效果;(2)作為多部門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該政策對其他產業(yè)造成的溢出效應,能夠比較不同產業(yè)部門的影響程度,避免政策制定中僅考慮單個部門的局限性;(3)與比較靜態(tài)模型相比,GTAP-Dyn中需要構建基準情景,并且要考慮各種要素的累積效應,可以提供一個較好的長期分析。
根據我國食品主要類別,將GTAP8數據庫中的57個產品部門劃分為以下10個大類:稻米及制品、小麥制品、漁業(yè)及水產品、蔬菜水果堅果、植物油籽及制品、制糖作物及制品、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飲料及煙草制品、其他制成品和服務。根據我國食品貿易中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將134個區(qū)域劃分為如下9個區(qū)域: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歐盟、東南亞、南亞、東亞其他國家以及世界其他區(qū)域。
(二)模擬方案
為反映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對食品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本文采用AMS作為沖擊變量。在GTAP模型中AMS用于度量非關稅政策所造成的價格扭曲。設商品i從r區(qū)域出口到s區(qū)域的國內有效價格為PMS(i,r,s),表達式如下:
PMS(i,r,s)=PMS(i,r,s)/AMS(i,r,s)
(1)
其中,AMS為技術系數,AMS增加導致由r區(qū)域出口到s區(qū)域的商品i的有效價格降低,這表示非關稅壁壘程度削減;AMS降低導致有效價格上升,表明非關稅壁壘程度增加。在引入有效價格PMS之后,為保持數據平衡,還需要引入由r區(qū)域出口到s區(qū)域的商品i的有效數量QXS(i,r,s):
QXS(i,r,s)=QXS(i,r,s)xAMS(i.r,8)
(2)
在本文中,可通過對AMS指標施加負向沖擊,模擬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對其他國家的作用,從而分析該政策變量所造成的影響。動態(tài)模擬主要有基線模擬、改變閉合條件基線模擬與政策模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基線模擬。閉合條件設定各國實際GDP為外生變量,根據預測和估計數據,設定實際GDP、人口、熟練勞動力、非熟練勞動力、資本、土地等外生變量的沖擊程度,將2007年基期數據動態(tài)遞推至2025年,在閉合中通過設定技術內生,可得出2007至2025年的各國技術變化率,為進一步模擬準備數據。
第二階段,采用不同的閉合條件,重新進行基線模擬。通常,設置實際GDP內生與技術變化率外生。根據CEPⅡ的人口、勞動力、資本、土地等的預測數據,將一般均衡數據由2012年動態(tài)遞推到2025年,得出國外食品安全標準維持不變情形下的我國食品出口貿易變化趨勢,用于在政策分析中作為比較的基線。
第三階段,政策模擬。預測各國在不同時期提升食品安全標準幅度。通過對AMS指標施加負向沖擊,模擬國外提升食品安全標準情景下的我國食品出口貿易歷年變化趨勢。將該結果與基線情景比較,得出國外食品安全標準對我國食品出口的動態(tài)影響效應。
由于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等發(fā)達國家自身食品安全標準體系完善,監(jiān)控力度較高。假設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對發(fā)達國家的食品貿易負面扭曲程度較輕,而對中國、東南亞及南亞等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負面扭曲沖擊較重。模擬情景如下:情景1,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導致出口至歐盟的食品有效價格提高,反映食品產業(yè)為適應更高標準所投入的更多成本,但設定該扭曲程度對不同國家存在差異,對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日本的食品貿易負面扭曲為-1%,而對我國及東南亞、南亞等發(fā)展中國家的負面扭曲沖擊為-5%。情景2,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對發(fā)達國家食品貿易負面扭曲為-1%,而對發(fā)展中國家的負面扭曲沖擊為-10%,情景2對發(fā)展中國家更為不利。情景3,歐盟針對肉制品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對不同國家的負面扭曲程度與情景2一致。情景4,歐盟針對果蔬類食品提高入境技術標準,對不同國家的沖擊程度如情景2。
三、實證結果分析
本文采用GTAP-Dyn模型,模擬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情景,利用Gragg算法,選取外生變量,設定外生變量沖擊的幅度與時期。由于模型方程采用線性化處理,模擬結果部分將以變化率表示,即各種模擬情景中各變量相對預測基線的變化幅度和趨勢。
(一)我國食品出口與產出變化
由情景1、情景2分析可得,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情景中,我國食品出口量出現下降,以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數量下降尤為明顯。情景1中,我國肉制品出口量下降-2.72%,生乳及乳制品下降-2.7%,植物油籽及制品下降-1.38%。歐盟對發(fā)展中國家進口食品的負面扭曲程度提高,如情景2所示,對我國食品出口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大。到2025年,歐盟提高技術標準的負向沖擊將進一步減弱,如在施加沖擊的2010年我國肉制品總出口量下降-5.48%,到2025年降低至-3.44%。
由情景3可知,歐盟針對肉制品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導致我國肉制品總出口量降低5.63%,而隨著中歐經濟貿易發(fā)展,該沖擊將到2015年減弱至3.53%。情景4表明,歐盟的果蔬類食品安全標準的提高,將導致我國果蔬類總出口量降低1.05%,該沖擊將在2025年降低至0.24%。在歐盟提高技術標準后,我國出口至歐盟的肉類和果蔬類產品減少,調整期內我國出口可能轉移至其它技術標準相對較低的地區(qū)。
從中可得出結論:(1)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對我國主要食品部門產出造成了負向沖擊,其中以植物油籽及制品所受沖擊最大,在2010年,植物油籽及制品產出減少0.12%,生乳及乳制品產出降幅也較大。(2)歐盟提高技術標準所造成的負向效應逐年減少。(3)我國食品產出影響幅度小于食品出口變化,存在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國食品出口占總產出的比例較低,另一方面國際市場出口受阻轉而向國內市場供給。
(二)貿易轉移效應
在情景2中,我國出口至歐盟的貿易額大幅降低,但我國出口至日本、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區(qū)的食品貿易額有所增加。以肉制品為例,2025年我國出口歐盟的肉制品相對于基線情景降低41.86%,出口至日本的增加0.18%,出口至澳大利亞的增加0.42%,出口至東南亞的增加0.07%。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后,我國出口可能轉移至其它技術標準相對較低的國家或地區(qū)。這反映了我國食品出口過程中的貿易轉移效應。
從歐盟的進口貿易方面看,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對不同國家影響程度存在差異。由于美國、日本、歐盟、澳大利亞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自身食品安全標準與監(jiān)控體系建設完善,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所產生的負面扭曲程度較低,而發(fā)展中國家食品安全標準以及食品安全監(jiān)控水平通常低于發(fā)達國家,提高技術標準對我國及東南亞、南亞等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的負面扭曲較大。如表4所示,歐盟從中國、東南亞、南亞等國家的食品進口量降低,而歐盟內部的食品貿易額上升,歐盟從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食品進口增加。以肉制品為例,歐盟從中國、東南亞、南亞等區(qū)域進口額降低了42%,但從歐盟內部貿易增加了2.54%,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出口到歐盟的食品量不降反增。這體現了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所產生的國際貿易轉移效應,即食品進口來源地從食品安全標準較低的國家地區(qū)轉向技術標準較高的國家和地區(qū)。
四、結論
運用動態(tài)GTAP-Dyn模型對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的4種情景進行模擬,得出以下主要結論與啟示。第一,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提高了我國食品產業(yè)生產與出口成本,對我國食品出口造成了不利影響,其中,肉制品、生乳及乳制品、植物油籽及制品出口量降低尤其明顯。一方面因為我國食品出口占總產出的比例較低,另一方面因為國際市場出口受阻轉而向國內市場供給,所以導致我國主要食品部門產出所造成的不利影響小于出口所受的影響。第二,歐盟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增加了所有出口國的出口成本,美、日、澳等發(fā)達國家自身食品安全標準通常高于發(fā)展中國家,歐盟將更多地從這些技術標準較高的國家和地區(qū)進口食品。
我國食品出口企業(yè)應重視各國提高食品安全標準,密切關注國外食品安全法規(guī)動態(tài),并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縮小與發(fā)達國家食品安全之間的差距。應加強食品質量控制標準體系的引進和研究。針對我國食品標準制定存在的部門多、交叉、重復等問題,政府應加強各項食品標準法規(guī)的簡化和修訂工作,減少和避免食品安全標準過多以及不一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