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韜
摘 要:《在亞當之前》是一部美國中篇幻想小說。作者杰克·倫敦十分生動地描述了人類如何由猿進化為現(xiàn)代人這一歷史進程。廖美珍教授對這部獨具魅力的作品進行了翻譯。譯文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歸化的譯法,流暢自然、一氣呵成,使譯入語讀者倍感親切。該文從四字格的使用和習語的運用兩個角度舉例說明文學作品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的交流。在文學作品的翻譯中,若能運用得當,結構緊湊、音律優(yōu)美的四字格和具有鮮明漢語特色的習語皆能使譯文生動傳神、大放異彩。
關鍵詞:歸化 四字格 習語 文化
中圖分類號:H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7(a)-0222-02
《在亞當之前》是美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杰克·倫敦的一部中篇幻想小說,主要描寫了人類從猿進化為現(xiàn)代人這一歷史進程。作者用藝術手法再現(xiàn)了他所認識的進化論和歷史觀。小說的主人公“大牙”生活在20世紀,卻經(jīng)常夢到史前人類的事情,全篇通過“我”的形象生動的講述,以簡潔流暢、充滿想象的語言生動地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史前人類生活爭斗和進化發(fā)展的畫卷,對現(xiàn)代讀者具有特殊的魅力。這部小說鮮有人譯,廖美珍教授的譯作中,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歸化的手段,使得譯文流暢自然,重形似更重神似,譯入語讀者很容易產(chǎn)生親切感和認同感。該文將從四字格的使用和習語的運用兩個角度來分析廖教授譯文中的歸化翻譯。
1 四字格的使用
歸化譯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四字格的運用。四字格也稱為四字結構,是現(xiàn)代漢語非常重要的表達方式之一,其特點是生動形象、言簡意賅、節(jié)奏勻稱、音律優(yōu)美。四字格包括經(jīng)過人們長期使用和反復錘煉的結構嚴謹?shù)某烧Z,如:厚積薄發(fā)、安之若素,同時也包括生活中隨意組合、結構相對緊湊的四字組合,如:分分秒秒、青山綠水。文學翻譯中如果能夠把豐富的內(nèi)容、復雜的概念和鮮明的形象恰當?shù)啬氃谒淖指裰校瑫屪x者感覺文字氣勢非凡、分外精神。
1.1 從內(nèi)容上看,使用四字格措辭精煉、言簡意賅
漢語中四字格特點之一就是概括性強,運用恰當會顯得凝練貼切。
例:For instance, there is no doubt whatever that my mother and I were treed by the wild pigs and fled and fell in the days before I made the acquaintance of Lop-Ear, who became what I may call my boyhood chum. And it is just as conclusive that between these two periods I must have left my mother.
譯:比如說,我和媽媽被野豬逼得爬上樹,逃命時從樹上摔下,這些事情發(fā)生的年代毫無疑問是在我認識“垂耳”(我們后來成為莫逆之交)之前。我是在這兩個時期之間離開媽媽的,這一點也是不容置疑的。
譯文簡短的兩句話中使用了三個四字結構:毫無疑問、莫逆之交和不容置疑。毫無疑問和不容置疑鏗鏘有力,加強了肯定的語氣。莫逆之交言簡意賅,恰當?shù)男稳萘恕拔摇焙汀按苟敝g的親密關系。
例:The months came and went. The drama and tragedy of the future were yet to come upon the stage, and in the meantime we pounded nuts and lived.
譯:日月如梭。還有許多悲歡離合劇要上演。
日月如梭,四字結構簡單明了,讓人不禁感嘆時光飛逝。悲歡離合,體現(xiàn)了漢語的高度概括力,大喜大悲,幾分幾合都躍然紙上。
1.2 從形式上看,使用四字格譯文整齊通順、結構緊湊
例:It was at this stage in my reasoning that I began to see the light. And quickly the light burst upon me with dazzling brightness, illuminating and explaining all that had been weird and uncanny and unnaturally impossible in my dream experiences.
譯:推理到這一階段時,我開始有所領悟。很快,我便茅塞大開,心中豁亮,夢中那些荒誕無稽,違反自然,不可能的東西都昭然若揭了。
原文中首句采用了強調(diào)句式,第二句中l(wèi)ight一詞運用了隱喻的修辭手法。一個with引導的介詞短語和兩個現(xiàn)在分詞短語表伴隨,語言流暢、一氣呵成。廖教授在翻譯時恰當?shù)卣{(diào)整了語序,有所領悟、茅塞大開、心中豁亮、荒誕無稽、昭然若揭,連續(xù)的四字格的使用完整地體現(xiàn)了原文通順、緊湊的效果。
1.3 從文化意象等值轉換方面看,使用四字格原文形象在譯文中生動鮮明
四字格形式簡短但內(nèi)涵豐富,并且可以形象鮮明地體現(xiàn)原文的意境,增強譯文的感染力。比如:用“風起云涌”來描繪新事物不斷涌現(xiàn)、勢不可擋,用“草木皆兵”來形容人的恐慌、害怕,四字格的使用具體、形象。
例:They had come out proudly from their refuge, and we surrounded them in an admiring crowd. Then the young fellows mother broke through and fell upon him in a tremendous rage, boxing his ears, pulling his hair, and shrieking like a demon.
譯:他們倆得意洋洋地從洞里出來,立即被我們像眾星捧月般團團圍起來。這時,那小孩的媽媽闖了進來,怒氣沖天地向兒子撲去,“叭、叭、叭”地給他幾耳光,扯他的頭發(fā),口中發(fā)狂似地尖叫。
在此句中,“眾星捧月”和“怒氣沖天”兩個四字格的使用都很好地做到了文化意象的等值轉換?!皐e surrounded them in an admiring crowd”如果翻譯成“我們一群人心懷敬仰地將他們團團圍住”盡管也可以達意,但語言不免平淡、拖沓。而“星”、“月”兩個具體的客觀事物本身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一定的主次關系,又添一個“捧”字,崇敬的心情躍然紙上,被刻畫得入木三分,不禁讓人感嘆譯者功力的深厚。“怒氣沖天”一詞也將媽媽憤怒的狀態(tài)譯得惟妙惟肖。
2 習語的運用
在《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一文中,作者對習語下了定義:“習語是人們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實踐提煉出來的語言精華,是人民智慧的結晶。習語就其廣義稱謂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典故、俚語等?!绷曊Z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大量存在于英、漢兩種歷史悠久的語言中。由于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文化差別,英漢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特色,很多習語形象鮮明、表達精練、甚至富于哲理。在廖教授的譯作中,多次采用歸化翻譯的策略,充分利用了漢語習語的優(yōu)點,使譯文神形兼?zhèn)洹?/p>
例1:Caution was thrown to the winds; forgotten was the will to live of my flesh.
譯:早把小心謹慎拋到了九霄云外,忘記了貪生怕死。
例2:Undoubtedly, had nothing happened, we would have soon mated, for our liking was mutual; but the something did happen.
譯:要是一帆風順的話,我們無疑很快就進了洞房,因為我們情趣相通。但天有不測風云。
例3:In the intervals of pandemonium, each chattered, cut up, hooted, screeched, and danced, himself sufficient unto himself, filled with his own ideas and volitions to the exclusion of all others, a veritable centre of the universe, divorced for the time being from any unanimity with the other universe-centres leaping and yelling around him.
譯:每當喧囂平息下來時,大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哇啦哇啦地講話,有的插科打諢,有的學貓頭鷹叫,有的尖聲高叫,有的手舞足蹈,大家各得其樂,按著自己的想法,由著自己的意愿,一個個目中無人,每一個人都是宇宙名副其實的中心,暫時與他周圍的蹦蹦跳跳、又吼又叫的其他宇宙中心脫離了一致。
無論講何種語言,人們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和社會經(jīng)歷等方面必然存在一些相似之處,因此,英語中的一些表達可以直譯成漢語的習語,在這種情況下譯文和原文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如例1所示。
而有些情況下,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使用習語翻譯無法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可以將原文的形象用一個讀者熟悉的形象來替換,從而傳達原文的語用目的,譯出隱含意義,如例2所示。
在例3中,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一習語翻譯采用了常見的增詞法,但遵循了“增詞不增意”這條金規(guī)玉律。原文中并沒有完全與之對應的某個短語表達,但靈活地增加這一習語用來形容當時喧囂吵鬧的場面,生動、傳神。
3 結語
文學翻譯不單單是一種語言的轉換,更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一種交流。閱讀好的文學作品,人們既能獲取一些知識,又能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活動,從而得到審美愉悅。廖教授在其翻譯的《在亞當之前》這部小說中多處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運用大量的四字格和漢語習語,使語言表達簡練生動、地道傳神,不僅譯出了原著的意義,表達了其內(nèi)容的精髓,更使作品的表述符合譯入語的要求,讓譯文讀者對作品的反應盡量和原文讀者一致,堪稱佳作。
參考文獻
[1]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 李洪太.英漢翻譯中的四字語結構[J].大學英語,2000( 2):46-47.
[3] 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 程瑞娟.英漢習語的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58-61.
[5] 劉曉寧.論譯者在文學翻譯中的忠誠與背叛[J].嘉應學院學報,2014(7):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