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在北京奧運會前夕,一部美國動畫片《功夫熊貓》在全球上映。讓人眼前一亮的是,該片主角竟然是一只人見人愛的中國國寶——大熊貓,而故事主線則是中國功夫。看到憨態(tài)可掬的熊貓阿寶在銀幕上飛檐走壁,讓全世界的孩子乃至成年人都為之著迷。國人在為好萊塢如此高調(diào),把中國元素作為動畫片核心而高興的同時,也不無嘆息和惋惜:中國人為何拍不好中國文化元素的動畫片?
事實上,《功夫熊貓》只是眾多包含中國文化元素的外國影視作品中的一個典型代表,一系列以中國元素為賣點的外國電影、動漫、游戲等文化產(chǎn)業(yè)作品正在全球范圍內(nèi)走紅。
電影:好萊塢大片的中國題材
外國電影中,中國功夫是最為常見的中國元素,也是外國文化產(chǎn)業(yè)最認可的中國賣點。中國功夫在外國人看來,既神秘又強大,有著令人難以捉摸的奇妙神力。美國電影《功夫之王》講述了一個酷愛中國功夫的美國少年,在一次意外的時空穿梭中回到中國古代的故事。該影片有大量的中國武術元素,如太極、鶴拳等,而主演華人功夫影星成龍和李連杰也是一大中國元素賣點。這些武打明星在外國擁有固定的影迷群體,代表著中國功夫的形象。這也讓外國導演編劇們舍不得放棄這塊甜糕。片中一切的開端——一根如意金箍棒,則讓中國觀眾們回想起蹲守在電視前追看《西游記》的童年回憶。
美國哥倫比亞影業(yè)公司出品的好萊塢大片《功夫夢》,片名就透出濃濃的中國元素味道。看片名就知道這部片子少不了中國功夫元素,片中的武當功夫,看似柔弱無骨,實則綿里藏針,讓觀眾領略到中國功夫的博大精深、玄妙莫測。而有了武當功夫,武當景色也沒有被落下,武當金頂、紫霄宮、逍遙谷、太子坡等武當勝景更充滿著神秘色彩。除此之外,還有如恢弘典雅的故宮、氣勢磅礴的長城等古建筑,彰顯著中國的傳統(tǒng)古韻,引人入勝。
中國風味的傳說和神話不僅中國小孩喜歡,外國人對于這些奇幻的故事也很感興趣。美國電影《最后的氣宗》,改編自一部動畫片。這部影片的故事具有中國傳統(tǒng)神話色彩:世界被四大神力(氣、火、水、土)支配著,剛強好斗且野心勃勃的火烈國挑起了戰(zhàn)爭并控制整個世界。 五行之說、輪回之說,電影中一招招類似太極的武打動作,都讓人感到一股濃濃的中國風。但影片中主人公的成長歷程,卻又是典型的西方模式:逃避責任、柔弱,在經(jīng)歷了各種風雨后,終于成熟起來,帶領大家走上抗爭邪惡的征程。
外國電影的另一中國元素,則是中國的大好河山。中國領土遼闊,景色風光豐富多彩。有茫茫漠北草長馬肥、煙雨江南花嬌鶯啼、“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自然景觀,也有紅墻綠瓦的宮殿樓閣、白墻黛瓦的小橋人家、高樓林立的現(xiàn)代都市等等的人文建筑。這得天獨厚的場景資源吸引了西方電影人為之駐足,并被錄制到自己的作品中為作品添光添彩。
動漫:中國神話助推銷量冠軍
事實上,早在《功夫熊貓》問世之前,美國好萊塢投拍的動畫電影以及卡通連續(xù)劇已通過巧妙運用中國元素,取得巨大商業(yè)成功?!痘咎m》取材于中國民間故事,《寶葫蘆的秘密》改編自中國當代童話作品,冒險喜劇卡通劇《成龍歷險記》則以著名華人功夫影星成龍為原型。
但相對之下,國外動漫企業(yè)在選材角度上和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還是有所不同。以《花木蘭》為例,中國強調(diào)木蘭的“孝”、替父從軍;而美國則是把花木蘭變成了一個英勇的戰(zhàn)士,弱化了中國“孝”的概念。《功夫熊貓》的成功則在于把中國的“道”融會貫通,進而被眾多中國觀眾所接受。
不過,事實證明,即便選材角度不同,中國元素也正不斷為外國動漫企業(yè)帶來足夠豐厚的利潤。在中國,這些作品也因為強烈的文化認同感而受到不同年齡段人群的追捧?!豆Ψ蛐茇垺?008年夏天登陸中國,取得了1.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收入,刷新了當年在中國上映動畫片的票房紀錄。在日本,也有多部動漫作品取材于中國元素。我們先不考慮里面的內(nèi)容是否被篡改,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元素又一次被國外的動漫企業(yè)所采納。
早在上個世紀,日本就已經(jīng)巧妙地借助中國題材、中國元素,給起飛中的日本動漫業(yè)注入了原創(chuàng)力。像三國故事被演變成美女版的動漫《一騎當千》,三國時代的英雄和名將都演變成了能力非凡的男女高中生。手冢治蟲根據(jù)《西游記》改編的動漫,使他在威尼斯國際兒童節(jié)上獲得大獎。
2000年,日本漫畫家藤崎龍憑借一部以中國《封神榜》為藍本的漫畫作品《仙界傳封神演義》,摘得了那一年的漫畫單行本銷量冠軍。由于大受歡迎,整個作品以漫畫單行本(合共23期)及動畫(全26話)制作,亦有推出不同的商品及電視游戲,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文化產(chǎn)業(yè)鏈條。
游戲:三大名著皆被日本改編
翻一翻日本的宅系文化,無論是在動漫、電影,還是游戲中,都有不少是以中國文化元素為內(nèi)核的。
三國故事,波瀾壯闊,跌宕起伏,中國人大都耳熟能詳。但在三國文化的產(chǎn)業(yè)開發(fā)上,日本卻走在了中國前面。
前不久,日本光榮·特酷摩(KOEI TECMO)公司在《三國志》系列30周年紀念發(fā)表會上,正式公布了系列新作《三國志13》,預計今年12月10日登陸各大游戲平臺。除了已經(jīng)出到第13版的《三國志》游戲,《真三國無雙》也是日本最賣座的游戲之一。但是,玩過這個系列的玩家都很清楚,這個游戲?qū)τ谌龂鴼v史的改動還是很大的,比起原著的爾虞我詐,《真三國無雙》在劇情上更加簡單明朗。在這里司馬昭的狼子野心被美化成責任與擔當;劉禪的投降也是為了天下蒼生,而不是膽小懦弱;呂布的鬼神之力也不再是傳說。盡管我們都知道一切都是假的,但這種類似少年漫畫的熱血劇情,卻吸引并感動了無數(shù)的玩家。
除了《三國志》和《真三國無雙》,光榮·特酷摩公司的代表作還包括:《西游記》、《三國志戰(zhàn)記》、《三國志曹操傳》、《三國志孔明傳》、《封神演義》、《成吉思汗》。光榮·特酷摩公司作為日本游戲界的代表,恰是這個國家在游戲產(chǎn)業(yè)中不遺余力挖掘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
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的小說,除了《紅樓夢》,其他三部小說都已被外國改編為游戲。除了上面提到的風靡日本的三國系列游戲,還有日本科樂美的《幻想水滸傳》系列;英國Ninja Theory工作室開發(fā)的《奴役西游記》,以及神話題材的競技網(wǎng)游《毀滅》中也有角色斗戰(zhàn)勝佛孫悟空。
正如日本游戲公司喜歡挖掘三國,美國游戲公司似乎特別喜歡挖掘熊貓。著名的單機游戲《魔獸爭霸3》中,便有中國元素的英雄“熊貓酒仙”,憨態(tài)可掬,頭戴斗笠,掛著酒葫蘆,打著醉拳,出色的物理攻擊配合法術傷害,在多次大賽中成為不少高手的首發(fā)選擇。而美國暴雪公司開發(fā)的網(wǎng)絡游戲《魔獸世界》第四個資料片《魔獸世界:熊貓人之謎》,則有一個中立種族——熊貓人。
除此之外,《英雄聯(lián)盟》中的英雄孫悟空,韓國網(wǎng)絡游戲《永恒之塔》中的旗袍文化,都帶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
越來越多的中國文化元素出現(xiàn)在外國電影、動漫或游戲大作中。中國元素日益受到國際文化產(chǎn)業(yè)界關注,既緣于近年來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流行,也與中國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nèi)涵有關。但這并不等于中國文化終于走向了世界,只能說明,我們自己的文化資源在被外國公司無償使用著。這是我們所有人不得不思考的一個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