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官場政治秩序正發(fā)生著深刻變革,反腐敗、講規(guī)矩、履責任、重法治的新格局為當代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塑造了新型動力機制,“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tài)”呼之欲出。但與此同時,諸如“不貪不占,啥也不干”“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只要不出事就行”“占著位置不干事,拿著工資不出力”等部分官員慵懶散不作為現(xiàn)象卻成為改革發(fā)展的隱憂,亟待高度重視,加強治理。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經(jīng)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精神面貌要有新狀態(tài)”,要求廣大公務員要“主動作為”,而對于懶政怠政的公務員,“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從去年開始,李克強總理多次公開批評公務員的不作為。他在今年4月的東北三省經(jīng)濟工作座談會上發(fā)出警告:“對于忽視民生、為官不為的‘怠政’‘懶政’,要‘動刀子’‘出重拳’、公開曝光,堅決追責!”可以預期,中國正在推動一場高效率的勤政改革。
懶政怠政究竟有多普遍?觀察社會輿論可發(fā)現(xiàn),“官不聊生”的說法似乎很有市場。不少官員抱怨稱,恰恰是高壓反腐使得他們不敢干事了,并造成了如今“得過且過,但求無過”的敷衍心態(tài)。
懶政怠政有多可怕?貪污腐敗是一種瀆職,懶政怠政也是一種“軟腐敗”。懶政怠政與腐敗一樣,同源于當官圖利的腐敗之心。當制度不力、風聲不緊、辦事有腐敗之利時,就表現(xiàn)出極大的事業(yè)心和工作熱情,而當制度收緊、腐敗丟官、做事只有辛苦而無意外之財時,就轉而消極逃避、無所事事、以圖安逸,并保住官位。懶政怠政和腐敗都是腐化的表現(xiàn),是腐化的官員根據(jù)不同情勢作出的不同圖利方式的選擇。如果用“蒼蠅”和“老虎”來比喻硬腐敗的官員,那么不妨用“僵尸”來形容不干事的官員:位子占著,但活力全無。他們對國家發(fā)展造成的危害并不比硬腐敗的“蒼蠅”“老虎”們小,且這種危害往往具有更大的隱蔽性。
懶政怠政治理有多難?打造勤政官員是全球性的管理課題,各國都在探索道路上。當前中國塑造勤廉高效的現(xiàn)代政黨還面臨著高壓反腐、從嚴治吏下復雜的官員心態(tài)。不敢為、不想為、不愿為,在官員不作為的心態(tài)中都占有相當?shù)谋壤?。根?jù)專門的調查結果顯示:51.8%的受訪者認為“不敢為”是造成當前干部“為官不為”的真正原因;三成以上的受訪者選擇了“不想為”,近10%的官員選擇了“不會為”。官員“不作為”非一朝一夕形成,需要下大力氣進行治理,“內(nèi)塑動力,外施壓力”。既要從多個角度、多個渠道挖掘公務員的激勵資源,通過建立有效多元的激勵機制共同塑造官員努力工作的內(nèi)在動力,又要通過建立有效的外在約束機制,防止公務員不作為、亂作為,促進公務員積極有為、有所作為。只有兩者內(nèi)外結合、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解決官員懶政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與中央黨校第一期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進行座談時曾強調:“干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不能只想當官不想干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這一年會展開怎樣宏大的改革畫面,年底是否能交上一份讓人滿意的答卷,主要看各級各地領導干部是否能有所作為、有所擔當。我們期待,在中央高壓反腐、從嚴治黨的時代背景下,官員不作為問題能夠得到妥善解決,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要求的“對定下來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終。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著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