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華
乞丐是個復雜的群體,就像不同的國家造就了不同的富豪一樣,各國乞丐的生活方式也大相徑庭。美國乞丐能從“乞丐學院”學到乞討技巧,俄羅斯乞丐善于變著法乞討,英國乞丐注意體面,泰國乞丐派動物出面乞討……
美國丐幫中的知名人物——保拉·哈德莉。
美國:女乞丐上過《紐約郵報》頭版
生活在舉世聞名的第五大道商業(yè)街,上過《紐約郵報》的頭版新聞,這就是美國“丐幫”中的知名人物——保拉·哈德莉。
據(jù)報道,哈德莉一直在第五大道上行乞。每天,她一只手拽著裹在身上的巨大黑色塑料袋,一只手拿著紙杯伸向人群乞討。因為只用塑料袋蔽體,所以哈德莉似乎更能得到路人的同情。據(jù)說有個周末,哈德莉只是在路易·威登的店門口張望了20分鐘,就得到了18美元,外加一杯熱氣騰騰的可可奶。
然而不久,哈德莉的騙術被揭穿。原來,身裹塑料垃圾袋只是哈德莉的可憐扮相而已。曾經(jīng)有人看到,在結(jié)束一天乞討后,她會換上一身新衣過著都市女人的生活!
謊言的敗露并沒有讓哈德莉為這種行為感到羞恥,她仍舊用這套把戲繼續(xù)乞討。憑著這種“高明”的手段,哈德莉討到了大筆不義之財。
其實在美國,像哈德莉一樣喬裝打扮博得同情心的乞丐大有人在,他們的“技術”更加“高超”??窟@些把戲,乞丐們每天能討得300—500美元,這樣的收入甚至比一些工薪階層的收入還高。
美國職業(yè)乞丐行業(yè)的發(fā)展還催生了許多相關產(chǎn)業(yè)。為了提高乞丐的乞討能力,紐約辦了個“乞丐學院”。 該學院學制6晚,收費100美元,前4個晚上學習行乞的理論知識,后兩個晚上到街頭實習,院長親自在旁邊觀察,指出不足的地方。成績優(yōu)異的畢業(yè)生每月可乞到2000美元到4000美元。
35歲的洛杉磯企業(yè)家普拉布林還推出《行乞套餐》一書,內(nèi)容包括行乞指南、行乞裝備等。作者表示,任何有志于行乞的人士,只要熟練掌握書中理論,配備必要行裝,保證每年可乞到3萬美元左右。
法國:老乞丐把故事賣給好萊塢
經(jīng)常出入法國戴高樂機場的人,對“梅安·卡里米·納瑟里”這個名字都不陌生。誰能想到,年過花甲的老乞丐納瑟里在戴高樂機場已經(jīng)滯留了17年。上世紀70年代,身為英伊混血兒的納瑟里從英國名校布拉德福大學畢業(yè),并在海外參與了反對自己國家伊朗的示威游行。結(jié)果,納瑟里因政治觀點不同,于1977年被伊朗開除國籍,此后他不得不持臨時難民簽證流亡到歐洲。
1981年,納瑟里在比利時獲得了正式的難民簽證,開始輾轉(zhuǎn)于英國和法國之間。1988年,納瑟里在前往戴高樂機場的地鐵中,皮包被盜,丟失了包括難民簽證在內(nèi)的所有能證明其身份的證件。盡管后來他如愿登上了前往倫敦的飛機,但到了英國機場后,他又被遣送回戴高樂機場。當時,法國政府同意納瑟里留在機場,但不許他離開那里。此后,法國戴高樂機場的一號出口就成了納瑟里的居所。
7年后,納瑟里有幸在律師的幫助下拿到了難民文件,但由于官方要求他必須居住在比利時,而無法滿足他堅持回英國的愿望。失望的納瑟里像是在和誰賭氣一樣,毅然決定繼續(xù)留在戴高樂機場。
在戴高樂機場生活的17年里,機場的長椅就是納瑟里的床,機場大車就是他的衣櫥。盡管是個流浪漢,納瑟里卻總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凈凈。
久而久之,納瑟里成了戴高樂機場的一道風景。來往的乘客都認識他,并經(jīng)常和他打招呼,機場的工作人員和他也很熟絡,常給他遞來一杯咖啡和他聊天,機場牧師也總是隔三差五地來探望他。更有趣的是,住在法國的納瑟里的妻子把每天去機場看望他當成了必修課。雖然人們對待納瑟里都很友好,但生性倔強的他從不接受別人的幫助,曾有機場員工試圖送給他衣服,就被他說“我不是乞丐”而拒之門外。
其實,納瑟里并不缺錢。2005年,他把自己的故事賣給了美國“夢工廠”電影公司,獲得25萬美元的電影版權(quán)費,他的傳奇故事還被好萊塢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改編成電影《幸福終點站》。
印度:小乞丐裝扮成女神乞討
印度盛產(chǎn)美女,同時也盛產(chǎn)乞丐。據(jù)印度當?shù)孛襟w報道稱,印度是世界上乞丐最多的國家,而新德里的乞丐堪稱是世上“最主動的行乞者”。他們不會安坐于街頭一角等待路人施舍,而是主動出擊,穿梭于車流間、徘徊在十字路口,一看到紅燈亮起,就馬上竄至轎車兩側(cè),向車上的闊佬行乞。如果對方車窗是關著的,他們還會用又黑又臟的手指去敲窗戶,嘴里念念有詞。待到車窗搖落、盧比遞出后,他們就立刻奔向下一個目標。
在印度,乞討與施舍是一種受到鼓勵的社會行為。這里的乞丐比其他國家的“同行”更大程度地發(fā)揮了行為藝術。在這些藝術中,很多乞丐都打扮成既能造福生靈、也能毀滅生靈的印度教女神卡莉的模樣。
生活在加爾各答西北150公里的圣提尼克坦附近,有個名叫希瓦·巴希的印度男孩就是其中之一。希瓦是一個孤兒,今年14歲,靠乞討為生。他在乞討中就經(jīng)常扮成卡莉,頭戴高冠,滿臉涂得黑黑紅紅,身穿一套恐怖的衣服在路邊討飯。就這樣,希瓦一天大約能掙到100盧比(約合20元人民幣)。
梅安·卡里米·納瑟里
各國乞丐變著法要錢
就像不同的國家造就了不同的富豪一樣,各國乞丐的生活方式也大相徑庭。美國乞丐喜歡陳述乞討的理由,俄羅斯乞丐善于變著法乞討,英國乞丐注意體面,泰國乞丐派動物出面乞討。
墨西哥乞丐討到東西之后習慣象征性地為對方做點什么。他們又蹦又跳,笑容燦爛,甚至會做一些類似倒立之類的表演。如果有人得到施舍,乞丐群中會頓時發(fā)出一片歡呼。而即使沒有收獲,他們也會高高興興地蹦跳著回去。
加拿大乞丐比較有“教養(yǎng)”。冰天雪地時,這些乞丐通常蜷縮在暖氣通風口,捧一杯咖啡取暖,然后面對路人友善地微笑,只要過路人丟下幾個零錢,乞丐就會送上祝福:“祝您今天快樂!”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資深”乞丐福廷,甚至于幾年前寫了一本名為《乞丐世界本色》的書,向乞丐們介紹了行乞的成功之道。例如,乞丐應該衣著干凈,但不能穿得太好;在挑選行乞地段后須“堅守崗位”;乞丐不能花太多時間同人講話,否則其他人就不愿施舍。
澳大利亞乞丐生活得很快樂。他們總是面帶微笑,向不文明的人贈送白手帕,用輕快的小提琴把笑容帶給路人。因為在黃金海岸,那里的乞丐似乎有與眾不同的優(yōu)越感。一些乞丐甚至戴著墨鏡,身穿緊身背心、沙灘褲,一副酷酷的模樣,如果不是腳下放著一塊寫有“行乞”字樣的紙板,路人很難把他們和乞丐聯(lián)系在一起。
法國也許是受法國文雅氣質(zhì)的影響,法國的乞丐總是一副溫和從容的模樣。雖然是要飯的,但他們穿得比其他國家的乞丐都整潔,舉止也彬彬有禮。對他們來說,討飯這個行當并不算難事,甚至還能活得挺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