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孔子定《禮》考論

2015-09-29 07:11:27陳功文
文藝評論 2015年4期
關鍵詞:儀禮周禮禮樂

陳功文

國學論衡

孔子定《禮》考論

陳功文

孔子整理六經的手段不盡一致??装矅渡袝颉吩疲骸跋染鬃?,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煩文,懼覽之者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刪《詩》為三百篇,約史記而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八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于周。芟夷煩亂,翦截浮辭,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雹僦祆湟苍疲骸翱鬃觿h《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雹谄渲校鬃訉τ凇抖Y》的整理是“定”。那么,孔子所定之《禮》為何種《禮》書,定《禮》是否就是編纂《禮》書,孔子據(jù)哪些檔案史料進行定《禮》等,對于這些問題,歷來少有學者論述。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考論,以補此方面研究之不足。

一、孔子所定之《禮》為何種《禮》書

古代流傳下來的《禮》有三禮之分,即《周禮》、《禮記》與《儀禮》。那么,史書上所提及的“孔子定《禮》”,其所定之《禮》當屬何種禮書呢?不妨先從三禮成書情況談起。我們知道《周禮》原為《周官》,它保存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西周至春秋前的官制,“是根據(jù)西周流行的典章制度系統(tǒng)化、理想化而成書,成書時代不會早于戰(zhàn)國”③。該書自成書以后,并沒有得到流傳,先秦典籍也無征引。《周官》初現(xiàn)于學者的視野,是漢初的事,當時“河間獻王從民間收集來的一部古書,獻給朝廷”④,此書即為《周官》,后經劉歆校理秘書而改名為《周禮》。

其實“周禮”一詞在先秦典籍中曾出現(xiàn)過,如《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了一段季文子與大史克的對話“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⑤那么,此處的《周禮》是否就等同于后來十三經中的《周禮》呢?本文認為兩者不能劃等號?!爸芄啤吨芏Y》”與史書上記載的“周公制禮”應是一回事?!八^‘制禮’,就是把法律和秩序在宗法封建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上加以具體化”⑥。經過周公制定的周禮,包括具體的禮節(jié)儀式與抽象的禮制等內容,是周王朝上層建筑中的典章制度有學者就提出:“《左傳》中‘周公制《周禮》’的下文是:‘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瘡恼Z意上揣測,跟《儀禮》、《周禮》中那種條款式的行文方式不一致,很像是一種關于道德倫理的理論性著述?!雹哌@種觀點是很有道理的。既然周公所制定的《周禮》,是“一種關于道德倫理的理論性著述”,包括禮制與禮儀等方面的內容,而十三經中的《周禮》僅僅匯編了周代的官制,那么二者決不能等同??梢?,《左傳》中“周公制《周禮》”的《周禮》,與十三經中的《周禮》確實不是一回事。另外,上文也提及《周禮》成書時代不會早于戰(zhàn)國,而周公所制之“周禮”在其攝政第六年,《尚書大傳》云:“周公攝政,……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雹鄡烧咴跁r間上也有差距。因此,有學者稱“先秦典籍中所說的‘周禮’一書,并不是我們現(xiàn)在所讀的十三經中的《周禮》”。⑨楊伯峻先生也說《左傳》中的《周禮》,“據(jù)文,當是姬旦所著書名或篇名,今已亡其書矣。若以《周官》當之,則大誤。今之《周官》,雖其間不無兩周之遺辭舊義,然其書除《考工記》外,或成于戰(zhàn)國”⑩,所言是矣。

至于《禮記》一書,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成于西漢戴圣之手。當時戴圣與叔父戴德同學禮于后倉,后戴圣選輯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等的論述,編成《小戴禮記》,此即為今本《禮記》的來源。勾承益認為:“《漢書·儒林傳》說漢朝建國之后魯?shù)馗咛蒙鷤鳌妒慷Y》,其弟子后倉最明,后倉說禮數(shù)萬言,即《后氏曲臺記》,而《禮記》的編撰者戴圣就是后倉的傳人之一。由此可見《禮記》顯然主要是漢人搜集、整理和研究《士禮》的成果。”?此引文中的《士禮》就是《儀禮》。宋人鄭樵云:“古人造士以《禮》《樂》與《詩》《書》并言之者,《儀禮》是也。古人六經以《禮》《樂》《詩》《書》《春秋》與《易》并言者,《儀禮》是也?!?由此可以推定,在先秦時期,即孔子生活的年代,人們所提到的《禮》,不是《周禮》,也非《禮記》,它實為《儀禮》。

關于《儀禮》的作者,學界曾出現(xiàn)過三種比較典型的觀點:古文派學者認為《儀禮》為周公作,如胡培翚認為:“《三禮》惟《儀禮》最古,亦惟《儀禮》最醇矣?!秲x禮》有經、有記、有傳,記、傳乃孔門七十子之徒之所為,而經非周公莫能作。”?今文派學者認為《儀禮》為孔子作,如皮錫瑞認為:“《儀禮》十七篇,雖周公之遺,然當時或不止此數(shù)而孔子刪定,或并不及此數(shù)而孔子補增,皆未可知。觀‘孺悲學士喪禮于孔子,《士喪禮》于是乎書’,則十七篇亦自孔子始定。猶之刪《詩》為三百篇,刪《書》為百篇,皆經孔子手定而后列于經也?!?近代疑古派認為《儀禮》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或稍晚,如現(xiàn)代學者錢玄同認為《儀禮》“蓋晚周為荀子之學者所作?!秲x禮》為晚周之書,毛奇齡、顧棟高、袁枚、崔述、牟庭皆有此說。近見姚際恒之《儀禮通論》,亦謂《儀禮》為春秋后人所作?!匆κ纤?,可知《儀禮》的確作于晚周;五經之中,當以《儀禮》為最晚出之書”。?其實,這三種說法均有偏頗之處。關于《儀禮》的作者,現(xiàn)代學者丁鼎曾說:“《儀禮》當主要是由孔子根據(jù)宗周時代流傳下來的一些禮儀規(guī)制加以編訂整理而纂輯成書,也就是《儀禮》十七篇的編纂權主要應歸屬孔子。注意這里說的是‘編纂權’,而不是‘著作權’。它可能是孔子依據(jù)前世流傳下來的古禮選編整理而成的、用以教授弟子的教本,而前世所流傳下來的古禮中自當包括周公制禮作樂的部分內容。其后,七十子后學也有可能續(xù)加整理與增益,以致最后形成今本十七篇的樣子?!?丁氏之論較為中肯??鬃訉Α秲x禮》擁有編纂權,即承認孔子纂修過《儀禮》。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在孔子時代,《禮》書只有《儀禮》,且孔子又對《儀禮》擁有編纂權。那么,孔子所定之《禮》,非《儀禮》莫屬。

二、孔子定《禮》是否就是編纂《禮》書

現(xiàn)代學者普遍認為,孔子編纂(或編訂)過六經,如上文提及的丁鼎就認為孔子對《儀禮》擁有編纂權。另外葉文青也認為:“孔子繼絕開新,弟子三千,不可能沒有成型的教材。而且孔子開中國私學之先河,無現(xiàn)成的教材可以資用,只得借助于古代的各類典籍。典籍繁多,不可一一采用,他必須作一番選擇,一番整理。而這種工作,也就是后人所稱的手訂六經?!?孔子“手訂六經”,即是對六經的整理、編纂。既然我們認為孔子編纂過《儀禮》,那么孔子定《禮》是否就是編纂《儀禮》呢?下面我們從孔子整理六經談起。

據(jù)《史記·孔子世家》(以下簡稱《世家》)記載,孔子一生曾有兩次集中整理六經的活動。第一次是在魯定公五年,時孔子四十七歲,魯國發(fā)生“陪臣執(zhí)國政”事件,孔子不滿,退而整理文獻?!妒兰摇吩疲骸盎缸渔猿荚恢倭簯眩c陽虎有隙。陽虎欲逐懷,公山不狃止之。其秋,懷益驕,陽虎執(zhí)懷?;缸优柣⒁蚯艋缸?,與盟而醳之。陽虎由此益輕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執(zhí)國政,是以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yè)焉?!?

第二次是孔子晚年周游列國不遇,于魯哀公十一年自衛(wèi)返魯,繼續(xù)從事教育及文獻整理工作?!妒兰摇吩疲骸棒斀K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則吾能征之矣?!^殷、夏所損益曰:‘后雖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質。周監(jiān)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省稌鴤鳌?、《禮記》自孔氏?!?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孔子在這兩次集中整理文獻的過程中,都曾整理過《禮》。

我們知道,孔子整理六經,目的是用來“垂世立教”,即將其視為后世效法之文,也即是將它們視作為教書育人的教材。黃永年認為六經“在春秋的時候,這些東西都還是檔案性質,由貴族中有文化的‘祝史’們掌管,……(春秋末年)文化從祝史們手里解放出來,原來出身貴族后來成為儒家創(chuàng)始人的孔子,首先承擔起向更多人傳播文化進行教育的使命,而原先的檔案中物,《詩》、《書》、《禮》之類就成為現(xiàn)成的教材?!?經過孔子整理后的六經,其教育功能已十分明確:“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播、益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既然孔子整理六經是為了將六經視為教材,那么他在首次設教授徒時有無現(xiàn)成的《儀禮》書本作教材呢?還是依據(jù)其它東西傳授禮學呢?弄清這些問題,對孔子定《禮》是否就是編纂《禮》書的探討是有幫助的。

為了弄清上述問題,我們就有必要先弄清孔子首次設教收徒的相關問題。至于孔子首次設教的時間,學界眾說紛紜。司馬遷認為孔子設教始于十七歲,《世家》云:“孔子年十七,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誡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滅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讓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茲益恭,……吾聞圣人之后,雖不當世必有達者。今孔丘年少好禮其達者歟?吾即沒,若必師之?!搬嵶幼?,懿子與魯人南宮敬叔往學禮焉?!?司馬貞《索隱》認為此條史實所記載孔子年齡有誤,同時援引賈逵之說,認為此事應該發(fā)生在孔子三十五歲時,其云:“昭公七年左傳云‘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及其將死,召大夫’云云。按:謂病者,不能禮為病,非疾困之謂也。至二十四年僖子卒,賈逵云‘仲尼時年三十五矣’。是此文誤也?!?司馬貞據(jù)《左傳》證《史記》之誤,在事實上是成立的。同時,司馬貞援引賈逵之說,認為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禮是在孔子三十五歲時,也有存在的可能性。一方面,作為東漢通儒的賈逵去古未遠,其說當有一定依據(jù),故可能性較大。另一方面,孔子自己也曾說:“三十而立?!贝艘馑贾饕侵冈谌畾q左右時,自己的思想或學問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飦喢飨壬J為:“‘立’的涵義就是通曉古今各種文獻資料并聯(lián)系當時的現(xiàn)實情況,從中抽象或概括出帶條理性的原則思想(義或道),達到‘一以貫之’的地步??鬃印ⅰ臅r候,這些‘一以貫之’的原則思想大概基本上就已經確立了?!?匡先生還認為:“孔子三十歲左右就不僅通曉了原來意義上一般貴族未必都能掌握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而且進一步通曉了貴族必須掌握的全部高級的‘六藝’,即漢以后尊為‘六經’的‘六藝’,也就是漢朝賈誼所說的‘《書》、《詩》、《易》、《春秋》、《禮》、《樂》……謂之“六藝”’和《莊子》上所說的‘……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大概當時以高級‘六藝’為代表的古代文獻,孔子都已通曉?!?由此可見,孔子在三十歲左右通曉六經,具備了設教收徒的資格與條件。故匡先生認為孔子收徒講學在三十歲左右?。此說較為合理。本文認為,孔子設教始于三十歲左右,而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向孔子學禮只不過是孔子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特例而已,不必認為是設教之始。

既然孔子在三十歲左右開始設教收徒,那么此時的他有無傳授六經的教材呢?就《儀禮》而言,《禮記·雜記下》云:“恤由之喪,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于是乎書?!濒敯Ч扇姹蚩鬃訉W禮,孔子向他傳授《士喪禮》,《士喪禮》由此而成書。據(jù)此推算,《士喪禮》在魯哀公之前無成書,也即在魯哀公之前無完本《儀禮》。另據(jù)《世家》推算,魯哀公元年,孔子年五十八。由此可知,在孔子五十八歲之前,《儀禮》并未成書。而現(xiàn)代學者沈文倬先生認為魯哀公使孺悲向孔子學《士喪禮》,《士喪禮》四篇寫成書本,是《儀禮》撰寫的上限。?按沈先生的觀點來推測,在孔子五十八之前,是沒有《儀禮》一書的。那么,《世家》言孔子在四十七歲時“修《詩》、《書》、禮樂”又作何解呢?沈文倬先生認為當時之“‘禮’,除了如‘周禮所以本也’(《左傳》閔公元年)等語被當作政刑法度的大名以外,絕大部分指奴隸主貴族經常舉行的各種禮典”。?在孔子的“詩、書、禮、樂教”的四個教學科目中,“‘禮’所學習的是當時實行各種禮典的具體儀式?!Y典由禮物和禮儀所構成,從貴族們現(xiàn)實生活中升華出來。奴隸主貴族每個成員從小就必須學習,成人后又長期實行,并以此為異乎奴隸和其他平民的高貴的文化素養(yǎng)。所以,禮典的實踐先于文字記錄而存在?!梦淖钟涗浵聛淼母鞣N禮典,我們稱之為‘禮書’,是記錄‘禮物’、‘禮儀’和它所表達的禮意的文字書本,現(xiàn)存的《儀禮》十七篇就是它的殘存部分。”?沈先生的觀點是合理的。因此,在《儀禮》未成書之前,孔子向弟子傳授的只是當時各種禮典的具體儀式而已。其在四十七歲時所進行的“修禮”活動,應該就是對禮典中的禮儀進行修理與完善,而并未對此形成文字書本?!妒兰摇分嘘虌朐鴮鬃哟穗A段的定《禮》情況進行了評價:“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jié),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可見,經過孔子的整理,各種禮節(jié)儀式已經趨向繁瑣細密了。

在孺悲向孔子學《士喪禮》之時,孔子才開始用文字將《士喪禮》編纂下來作為教材而用。此后,《儀禮》其它各篇成為文字書本或許與此相似?,F(xiàn)代學者楊天宇先生認為:“孔子最后編定《禮》,應當在返魯之后、去世之前的這段時間里。據(jù)《左傳》記載,孔子返魯是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而去世是在魯哀公十六年(前479)。這個時候,正當春秋末期。”?楊先生的推斷是合乎情理的。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孔子定《禮》并非僅僅是編纂《禮》書。其定《禮》應從兩方面來理解。在孺悲向孔子學《士喪禮》之前,孔子定《禮》,實是對流傳下來的禮典之中的禮儀進行修理與完善,但并沒有用文字記錄下來。隨著《士喪禮》形成文字書本之后,孔子定《禮》,將是著手對《儀禮》十七篇進行編纂了,并最終形成完書。

三、孔子據(jù)哪些檔案史料進行定《禮》

孔子據(jù)哪些檔案史料進行定《禮》,現(xiàn)在已難確考。但從《儀禮》文本及相關史書的記載中,我們或許能了解到大概情況。

首先,從《儀禮》文本來看孔子定《禮》所采用到的檔案史料。古禮有吉、兇、賓、軍、嘉五禮之分。對于五禮之起源,孔穎達認為“自伏犧以后至黃帝”,“五禮始具”。?孔氏又云:“‘五禮’其文,亦見經也。按《舜典》云‘類于上帝’,則吉禮也;‘百姓如喪考妣’,則兇禮也;‘群后四朝’,則賓禮也;‘舜征有苗’,則軍禮也;‘嬪于虞’,則嘉禮也。是舜時五禮具備。”?“五禮”其文雖見于《舜典》,但此書并無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之名稱。關于五禮之名稱,學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認為其最早出現(xiàn)于《周禮·春官·大宗伯》,其云:“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賓禮親邦國,……以軍禮同邦國,……以嘉禮親萬民,……”?鄭玄《三禮目錄》將《儀禮》十七篇,分為吉、兇、賓、嘉四禮,無軍禮。其中吉禮三篇,分別為《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兇禮四篇,分別為《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賓禮三篇,分別為《士相見禮》、《聘禮》、《覲禮》;嘉禮七篇,分別為《士冠禮》、《士昏禮》、《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燕禮》、《大射禮》、《公食大夫禮》。鄭氏的劃分與歸類,通常為學界所接受,但也有不同的意見,如邵懿辰就認為“《鄉(xiāng)射》、《大射》亦寓軍禮之意”,他說:“軍禮非所宜習,抑所謂俎豆之事,嘗聞軍旅之事未學者也。然《鄉(xiāng)射》、《大射》亦寓軍禮之意。男子有事,四方桑弧,蓬矢初生,而有志焉?!兑住吩唬骸夷緸榛?,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五兵莫長于弓矢也,故射、御列于六藝。而言聘、射之義者,以為勇敢、強有力,天下無事則用之于禮義,天下有事則用之于戰(zhàn)勝。澤宮選士,各射己鵠,有文事必有武備也。而遂以為軍禮,亦未識圣人定禮之意也?!?不管后人對《儀禮》十七篇如何劃分,其禮的來源與分屬不外乎吉、兇、賓、軍、嘉五禮。那么,孔子定《禮》所采用到的禮之檔案,應該包括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五種禮典。

其次,我們還可以從相關的史料記載進行考查。《世家》云:“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孔子“追跡三代之禮”,即是對夏、商、周三代之禮的追蹤考察與效法。而其中的“禮”,即為三代之禮的檔案史料,既包括上文中沈文倬先生所提及的禮典——各種禮儀形式以及禮物等,也應該包括用文獻史料記載下來的各種禮制。

由于當時依據(jù)禮典而記錄的內容或流傳下來的禮儀不是全面系統(tǒng)的,故孔子發(fā)出了“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論語·八佾》)的感慨。相對于夏、商之禮,周禮由于善于繼承夏、商二代之禮,故而“郁郁乎文哉”,因此孔子有“吾從周”(《論語·八佾》)之論。由于周禮相對“郁郁乎文哉”,故孔子多次“適周問禮”。《史記》曾多次記載此事?!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云:“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世家》云:“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斁c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孔子適周問禮,主要是為了探究周禮之檔案,為自己定《禮》服務??鬃哟伺e是有效果的,經他適周問禮并對禮之檔案進行加工整理、用于教學之后,“弟子稍益進焉”。

四、孔子定《禮》的背景與意義

《新唐書·禮樂志一》云:“由三代而上,治出于一,而禮樂達于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于二,而禮樂為虛名?!?周公制禮的時代是中國古代禮樂文明時代。及至春秋,禮崩樂壞,禮樂為虛名,各種僭禮越軌的事件屢見不鮮。為了恢復周朝統(tǒng)治地位,扭轉周室失序之格局,捍衛(wèi)周朝禮制秩序,將三代禮樂文明傳承下去,孔子盡一生之精力,四處奔波,力求復興周禮。在孔子的心目中,周禮是完美的所以,當他意識到周禮遭遇危機時,便以改革周禮為己任,試圖將各種外在的強制性的禮儀規(guī)范,轉化為人的主動性的內在欲求,通過發(fā)掘禮的社會功能而擺脫禮的價值危機,從而將禮恢復到周公制禮時的盛況。

孔子定《禮》,只是他復興周禮整個活動的一部分。由于孔子定《禮》注重禮樂教化之功用,其定禮樂,“非特以歡耳目、極口腹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行理義也”?。因此,經孔子增刪而整理出的《儀禮》,已經不再是自然流衍的禮,“而是系統(tǒng)地制為數(shù)度,蘊含微言大義,圣人施之于教化,乃有移風易俗之效,其較之原始風俗已經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儀禮》之作,均為涵養(yǎng)道德,疏節(jié)人性而作,藉之可以達成儒家心目中之理想社會,而臻于治平”?。因此,《儀禮》也就順理成章地成了貴族階層必須接受的通識教育,“凡春秋以前之士,一定要通曉《儀禮》,且能身體力行冠昏、相見、燕射、喪祭、朝覲之禮,才能符合一個君子的言行舉止標準”?。孔子對上古禮、樂的踐履,彰顯了古代禮樂文明之精義,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得以延續(xù)與傳承下來,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孔子納仁入禮,提出“克己復禮為仁”的主張,形成了孔子禮學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鬃佣ā抖Y》以及其對社會中禮樂內容的豐富,“禮不再是苦澀的行為標準,它富麗堂皇而文采斐然,它是人的文飾,也是導引人類走向理想境界的橋梁。”?所以蔡尚思認為,從更本質的一方面來看,他覺得在孔子的心目中,也未嘗不可以說:六經皆禮,經學即禮學??鬃邮鞘穼W家,孔子更是禮教家。從“繼往”方面說,他是“禮”的集大成者;從“開來”方面說,他又是禮學的開山祖師,到了孔子,“禮”才正式成為“禮學”?。

【作者單位: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476000)】

①孔安國《尚書》,《漢魏古注十三經》,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1頁。

②朱熹《論語集注》(卷四),《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93頁。

③?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91、375頁。

④夏傳才《十三經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01頁。

⑤⑩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633-635、633頁。

⑥楊華《先秦禮樂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頁。

⑦⑨?勾承益《先秦禮學》,巴蜀書社2002年版,第29、58、38頁。

⑧皮錫瑞《尚書大傳疏證》(卷五),光緒丙申師伏堂刊本。

?鄭樵《儀禮辨》,《禮經奧旨》。見曹溶輯、陶樾增訂《學海類編》(影印本),廣陵書社2007年版,第381頁。

?段熙仲點校,胡培翚《儀禮正義》,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頁。

?皮錫瑞《經學歷史》,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9-20頁。

?錢玄同《重論經今古文學問題》,《錢玄同文集》(第四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55-156頁。

?丁鼎《試論《〈儀禮〉的作者與撰作時代》,《孔子研究》,2002年第6期。

?葉文青《從六經所見孔子與檔案的關系》,《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6期。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914、1935-1937、1907-1908、1908、1911、2140、1909頁。

?黃永年《古籍版本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1254頁。

???匡亞明《孔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34-35、35、287頁。

???沈文卓《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5、1、3-6頁。

?楊天宇《儀禮譯注·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

?孔穎達稱:“自伏犧以后至黃帝,吉、兇、賓、軍、嘉五禮始具?!币娎顚W勤主編《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

?孔穎達《禮記正義序》,見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頁。

?李學勤主編《周禮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50-467頁。

?邵懿辰《論十七篇中射禮即軍禮》,《禮經通論》,見《清經解續(xù)編》(第五冊),上海書店1988年版,第587頁。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307頁。

?張雙棣等注譯《呂氏春秋譯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頁。

???王錦民《古學經子:十一朝學術述林》,華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154、151頁。

?蔡尚思《孔子思想核心的面面剖析》,《近四十年來孔子研究論文選編》,齊魯書社1987年版,第270-271頁。

本文為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編號:2014-GH-131)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儀禮周禮禮樂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中國音樂學(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張滿菊 周禮平作品選
當代文壇(2021年5期)2021-08-30 09:35:55
周禮與儒學的機理
當代陜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16
楊復《儀禮圖》明清版本考——兼論《儀禮圖》的版本源流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2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周禮》大宰九式研究
古代文明(2016年2期)2016-04-26 07:14:47
南風吹夢,禮樂重光
葉適門人孫之宏及其《周禮說》考述
朱鼎煦與顧?!秲x禮注疏》
天一閣文叢(2013年1期)2013-11-06 10:01:20
和硕县| 普定县| 黄冈市| 姜堰市| 惠水县| 达州市| 邻水| 余江县| 乾安县| 杭州市| 乌拉特前旗| 兰考县| 维西| 翁源县| 台中市| 鄱阳县| 资兴市| 山丹县| 石家庄市| 庆安县| 潜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巩义市| 蚌埠市| 平阳县| 博野县| 师宗县| 托里县| 连州市| 常熟市| 渭源县| 海阳市| 三原县| 章丘市| 庆阳市| 常熟市| 旬阳县| 调兵山市| 浦城县| 宜州市| 桑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