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芝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在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問題,隨著新課改的深入,這些問題越來越多的暴露出來。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要正視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冷靜思考,采取恰當的方法積極應對。文章主要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展開了分析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問題;建議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新課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一、小學語文課堂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正在各大學校、各個學科積極展開,小學語文課堂也在新課改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突破了一個又一個的障礙。但在新課改的逐步深入中,小學語文課堂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正確看待和處理。
(一)教學模式單調,課堂氛圍沉悶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大都采用授受的教學模式,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接受知識,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往往容易產生厭煩的情緒。在這種單調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難激發(fā)出來,對于知識的理解也只是存在于教師給予的層面上,并沒有真正地去理解和內化知識,形成思維定式,無法發(fā)散思維,獲得自己對知識內容的獨特見解。在這種教師單一地講,學生單一地聽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氛圍也比較沉悶,不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認識存在誤區(qū)
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征。在目前的語文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工作者對人文性的理解存在誤區(qū),而對工具性的關注力度又不夠。過去的語文教學中充斥著大量段落、層次的分析,字、詞、句、段、篇的訓練,教師的講解枯燥無味,學生學起來興趣索然。如今教師認為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就是讓學生在反復的研讀文本中感悟作品的情感,因此教師十分重視在朗讀中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但也僅僅是學生第一段或讀一句,教師就講解一段,如此反復,和過去的一句句的課文分析大致相同,為何而讀怎樣讀,成為不解之謎。其實人文性教學貫穿著語文課程的始終,出現(xiàn)在語文課程的各個領域。人文性強調以人為本教學理念,謀求語文基礎知識和情感、道德、價值觀之間關系的平衡,重視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獲得對人、社會、自然的正確認識,強調學生通過活動掌握不同的思維方式,學會進行批判、創(chuàng)新性思維,最終通過語文學習實現(xiàn)自我,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健康發(fā)展。
(三)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在小學的語文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常常被弱化。小學生是一群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的孩子,對于新知識,學生往往表現(xiàn)出很高的興趣,總愛問為什么,而一些教授為了保證教學進度往往忽略掉學生的一些提問,這種情況極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小學生喜愛對文章或作品提出新奇的看法,但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往往容易被教師無視。
(四)評價方式單一化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反饋的功能,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情況作出及時、恰當的反饋,有助于激勵學生的努力或者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不足。但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對于表現(xiàn)好的學生主要通過“你好棒呀!”“你真聰明!”等表揚的話,或者是小紅花作為鼓勵,這種評價方式,學生們早已司空見慣了,因此對學生的作用也就不那么明顯了。單元測試,期中、期末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常用手段,分數成為教師和家長最關心的部分,也是他們用來評價學生好壞的標準,但學生并沒有好壞之分,成績好的學生不值得驕傲,成績差的學生也不值得羞恥,考試只是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測驗并不能決定學生的一切。
二、對小學語文課堂的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的諸多問題,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必須嚴肅起來,認真對待,采取各種方法積極應對。
(一)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二)鼓勵學生的個別化閱讀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對于外界事物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對于學生的個別化閱讀,教師應該持鼓勵和欣賞的態(tài)度,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個別化閱讀。
(三)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才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斷發(fā)展。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評價體系。
(四)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語文教學要注意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發(fā)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新課改的層層深入,讓我們不得不正確面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教學模式單調、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個別化閱讀被無視、評價體系單一等等都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學校、教師、學生都必須重視起來,共同努力,積極應對。
【參考文獻】
[1]甘曉娟.小學語文課堂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
[2]胡禮兵.精彩課堂不曾預約——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預設生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06)
[3]莫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活”起來[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S1)
(作者單位:大慶市杏南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