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廣西出土的兩件漢代佛教文物

2015-09-28 00:43陳小波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5年4期
關(guān)鍵詞:布施僧人佛教

陳小波

1982年12月,廣西貴縣(今貴港市)鐵路新村3號東漢墓出土了一件“俑形黑陶燈”和一件“俑形活動流陶壺”模型明器。對這兩件造型奇特的陶燈陶壺的俑形象,有人稱之為“奴隸”。其實(shí)不然,這兩件陶器蘊(yùn)含著豐富的佛教文化信息,對揭示嶺南地區(qū)海外佛教傳人的時(shí)間、傳入地點(diǎn)以及傳播的路線等歷史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貴縣出土的這件陶燈,以蹲坐的裸形俑體為燈柱,以俑之頭部頂著的缽為燈盤,造型十分奇特。燈柱的俑體裸形無服,體軀肥碩,大眼、高鼻、顴微突,嘴周及兩頰腮幫均刻畫有絡(luò)腮胡,額頭頂纏有一圈扁帶,額間頂一缽形燈盤。仰首挺腰,雙腳并攏,屈膝蹲坐。兩手交合仰置雙膝上。全身及四肢均有不規(guī)則的劃痕。通高26.5厘米,俑高22厘米,燈盤口徑10.4厘米,底徑13.5厘米(見圖1)。細(xì)察俑形黑陶燈的各個(gè)部位,從頭到腳都蘊(yùn)含有不少早期佛教的文化信息,是一件頗有研究價(jià)值的陶塑藝術(shù)品。

首先,從俑的形象特征看。其眼大而長,鼻體高隆而大,顴骨略顯,多須,額部及下頜稍窄的臉形,既非華南本地民族的形象,也非中原人,卻與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的人形較為接近。其裸形無服,全身泛黑似涂灰的體飾特征,又與印度北部古代的婆羅尼斯國人之習(xí)俗相一致。據(jù)史籍記載,婆羅尼斯國的人或斷發(fā),或椎髻,露形無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這件赤身裸體、渾身灰黑的胡人形象與婆羅尼斯國人相似,證明此人確是來自印度恒河流域一帶。考慮到佛教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紀(jì)時(shí)產(chǎn)生于印度的恒河流域,正好是這種胡人的家鄉(xiāng)。那么,來自佛教發(fā)源地的這位印度胡人,必然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尤其像這種飄零異國他鄉(xiāng)、地位低下的人,信奉佛教當(dāng)是可能之事,也許就是佛教的信徒。再從其裸體特征看,這種全身赤裸的人又與古代印度的“裸形外道”人的特征相似。“裸形外道”,梵語Nirgrantha,為天竺二十種外道之一。《俱舍論》曰:“異類外道,受持種種露形、拔發(fā)、杖鳥鹿皮、持髻、涂灰、執(zhí)三杖、剪須發(fā)等無義苦行?!币蚨?,裸形外道又稱“苦行外道”。這種人之所以“裸行”,是源于耆那教的天衣派,即以天為衣,認(rèn)為教徒不應(yīng)有私財(cái),連衣服也不能有,表達(dá)其離開一切煩惱纏身的束縛、以裸形為正行之意。“寒天裸形,趨拜佛神”,正是裸形外道的遺風(fēng)。說明這種裸形之人確是佛教的信徒。唐《華嚴(yán)經(jīng)》說:“愿一切眾得慚愧衣以覆其身,捨離那道露形法?!痹凇堵阈舞笾窘?jīng)》中提到,當(dāng)佛為裸形外道說苦行有善惡之二趣時(shí),外道即出家修行而獲得佛教的階位。證明這種人的確是修道的苦行僧。

其次,從胡俑頭上頂?shù)臒舯P看。這個(gè)燈盤為缽形,實(shí)際上就是缽。缽是盛器,是梵文patnra的音譯,全稱為“缽多羅”或“波呾啰”“缽和蘭”等,簡稱為“缽”,意譯為“應(yīng)器”,音意合譯為“缽盂”,為僧人盛齋飯的專用器?!队厶m盆經(jīng)宗密疏》說:“缽和羅飯者,缽中飯也?!庇《鹊纳似蚴硶r(shí),一般都是托缽或頂缽云游的。據(jù)《佛本行集經(jīng)》記載,往昔的佛都用缽器,北天竺的佛也是用缽來接受商主食物的。不少經(jīng)籍中都有關(guān)于佛缽的傳說及記載?!陡呱畟鳌し@傳》中曾傳說在印度北方建有專門的佛缽寺,《千臂千缽大教王經(jīng)》內(nèi)還提到文殊像中有一種叫“千臂千缽文殊”,有千臂千手,每只手中都拿著一只缽。佛教傳入中國后,漢地僧人雖然不用缽乞食,但也要用它來盛飯或盛其他東西。特別是僧人受戒時(shí),除“衣”之外,還要有“缽”以作化緣應(yīng)齋之用。若到寺院掛單,必以衣缽齊備為條件。禪宗師徒傳法,亦常付衣缽為驗(yàn)證的信物,稱“衣缽相傳”。因而“缽”被列為佛教重要的法器法物之一,說明缽與佛教有密切的聯(lián)系。由此可見,這個(gè)胡人頭上頂著的缽,應(yīng)是佛家受用之食缽,即“佛缽”,此作為乞食用,是印度僧人頂缽行乞的形象。事實(shí)上,托缽乞食、求人布施是印度僧人的生活來源。釋迦牟尼佛入大涅槃前就一直過著儉樸淡雅的物質(zhì)生活,沿街乞食,風(fēng)餐露宿。印度的僧人也基本上都是乞食的,漢代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沙門”(即“佛教徒”)進(jìn)入中國也多為苦行僧。因此,這種乞食形象的印度人,就是東漢時(shí)期求人布施的苦行僧人。古時(shí)寺院的職事僧叫“化主”,亦稱“供養(yǎng)主”,是專門從事出外游方募化的僧人。其募化所得,為寺院收入之一?!队^經(jīng)玄義分》中,有“娑婆化主、口勸化信徒布施”之說。這個(gè)行乞僧人的職位,可能就是當(dāng)時(shí)寺院中的化主。再從佛教中有“長乞食”“頭陀行”之語看,“長乞食”是指乞食資身、不坐阿練若的受食者;“頭陀行”則指頭陀之行法,雖有十二種,然多就乞食一行而去。若按俗稱,僧人之行腳乞食者為“頭陀”,亦稱“行者”。那么,這位頂缽行乞的僧人,稱之為“長食者”“頭陀”或“行者”當(dāng)是切合其身份的。

再次,從俑的手形和俑身劃痕看。俑的兩手交合于前,以右掌置于左掌之上,雙手仰置在雙膝上的手形,與后來佛教的禪定手印頗為相似。佛的“禪定印”手相也是以右掌置于左掌之上,雙手仰置雙膝上的手形,與陶俑的手相一致。所謂“禪定”,是佛教修行的方法之一?!岸U”是梵文Dhyana(禪那)的略稱,“定”是其意義的旁譯?!岸U定”就是“安靜而止息雜慮”的意思。佛教修行者以為靜坐斂心,專注一境,久之則達(dá)到身心“輕安”、觀照“明凈”的狀態(tài),即成禪定。佛教主張信徒希求個(gè)人解脫,依靠坐禪修行來斷絕一切塵世“忘念”,求得“佛慈力”。此俑之手作禪定印,是其修行的體現(xiàn)。其全身所飾之劃痕,也許與禪定有關(guān)?!段鍩魰肪砹涊d,宋徽宗皇帝:“政和三年,嘉州巡捕官奏:本部路旁有大古樹,因風(fēng)摧折,中有一僧禪定,須發(fā)披體,指爪繞身。”此俑劃痕滿身,可能就是表現(xiàn)禪定時(shí)“須發(fā)披體”或“指爪繞身”的外形特征。說明身上的裝飾與手的禪定印是一致的。這位作禪定手印的胡僧,既是其職業(yè)及修行習(xí)慣動作的自然流露,也是其求人布施之專注和對佛教恭敬虔誠形象的反映。

由以上對陶俑的面形、五官、身、手和頭頂上的缽等多方分析可知,這是東漢時(shí)期來自印度恒河流域的“裸形外道”派人物,是位忠實(shí)而虔誠的佛教信徒。其頂缽行乞的形象,就是印度僧人乞食的形象,也就是當(dāng)時(shí)寺院的“化主”。從這些分析考證的結(jié)果,足以說明這件俑形黑陶燈與佛教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確是一件佛教文化內(nèi)涵豐富的陶塑燈具。這種陶俑燈具,除在貴縣鐵路新村出土外,在貴縣高中院內(nèi)(見圖2)、梧州的云蓋山(見圖3)、河西淀粉廠(見圖4)、松脂廠(見圖5)等地也出土有與這件相似的陶燈,說明此類頂缽行乞的印度僧人并非個(gè)別的孤例,在嶺南地區(qū)已較普遍。

在我國,用燈作供具的做法,已為佛教界廣泛采納。然而,燈的造型卻不盡相同,有放在臺上的臺燈,有用來懸掛的掛燈或吊燈。燈的用法也有區(qū)別。在平時(shí),一般寺院只燃幾盞燈,遇到重大佛事活動時(shí),則燈火通明,大有照朗萬有之感。從這件俑形黑陶燈的造型看,應(yīng)屬臺燈一類。但它并非一般俗民所用的燈,而是東漢時(shí)期佛寺或家庭禪室敬佛的專用臺燈,應(yīng)是一種特制的佛燈。神佛前所奉的燈,稱為燃燈或燈明,為“香、花、燃燈、飲食、華鬢、懸繒”六種供具之一?!稛o量壽經(jīng)》曰:“為世燈明最勝福田?!笨梢姡盁簟笔切磐骄捶鹕5煤脠?bào)的信物,是敬佛時(shí)不可或缺的一件重要供具。

另外,這盞陶燈之所以塑成一位頂缽行乞、作禪定姿態(tài)的僧人形象,與佛教以“公德”為光、因果報(bào)應(yīng)、重視德行有關(guān),與我國傳統(tǒng)的積“功德”或積“陰德”也相一致?!肮Φ隆币辉~,智者大師在《仁王經(jīng)疏》中說:“施物名功,歸己曰德?!倍瓣幍隆眲t指暗中有德于人的行為。積有陰德的人,子孫都可享受安居樂業(yè)?!稘h書·丙吉傳》:“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因而積“功德”和積“陰德”,是人們平時(shí)修身的美行,而給僧人予布施是最常見的修行之一。這件陶燈之所以塑成僧人行乞的形象,是因?yàn)樗芴嵝讶藗儾煌际┲滦?,與佛結(jié)緣,將來必得善報(bào)。當(dāng)信徒往燈盤的缽內(nèi)添油時(shí),也就意味著布施積德,是對佛虔誠恭敬的一種持久德行,使之香火不息,代代相傳,造福眾生,是印度佛教迎合我國世俗社會道德觀念的體現(xiàn)。

與以上俑形黑陶燈同墓出土的還有一件“俑形活動流陶壺”。該壺的胡俑臉形、面相、體態(tài)特征與上述陶燈的俑體基本一致,應(yīng)是來自同一地區(qū)、同一流派的僧人形象。所不同的是:俑體塑成壺形,其頭可御下作壺蓋,頭頂戴羽紋尖頂胡帽,下巴能上下活動,兩手曲肘置胸上,身飾劃紋,手與腳飾甲紋。通高48厘米,口徑11厘米,底長26厘米,底寬18厘米(圖6)。必須指出的是,頭戴尖頂帽和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在連云港孔望山的佛教造像中也出現(xiàn)不少。佛教初傳中土后的兩漢時(shí)期,佛教曾被目為胡教,佛被看成胡神,傳播佛教的僧徒又多為胡人,因而這位戴尖頂帽的胡人應(yīng)是傳教的僧人形象。而這件俑形壺,因嘴巴與下巴(連同胡子)能上下活動,可開可合放“東西”進(jìn)人壺形的俑體內(nèi),其用途也許與今天佛教界作為募化用的“公德箱”一類有關(guān)。當(dāng)人們從活動的嘴巴放入“募化物”時(shí),他手指嘴巴的生動形象似乎在告訴我們,這個(gè)功德箱是為解決僧徒的吃飯問題而設(shè)置并請人們布施的。這件“陶壺”,應(yīng)是佛教徒作為募化用的設(shè)計(jì)巧妙的一件陶制的“公德箱”模型明器。

猜你喜歡
布施僧人佛教
佛教藝術(shù)
白云深處
“求乞”與“布施”之間
德善
人生即修行
顧愷之募捐
當(dāng)老鼠變成虎
誰怕誰
看中國·在浙江
五代兩宋佛教雕塑的佛學(xué)內(nèi)涵
武夷山市| 驻马店市| 新民市| 哈尔滨市| 孟津县| 景德镇市| 德化县| 环江| 封开县| 丽水市| 太保市| 富裕县| 都匀市| 云和县| 米易县| 台安县| 友谊县| 邵武市| 津市市| 南宁市| 河间市| 侯马市| 呼和浩特市| 百色市| 郎溪县| 辽中县| 新乐市| 华亭县| 大竹县| 灌阳县| 建平县| 镇远县| 正镶白旗| 广平县| 保康县| 涞源县| 丹江口市| 屏东县| 左权县| 海门市|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