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明
紀錄片如何體現(xiàn)人文關懷
■劉作明
人文關懷是從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科延伸而來的一種理念,其實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不乏人文精神的濫觴,只不過比西方的人文主義更注重群體本位的價值取向。唯其如此,才顯示出今天我們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轉而研究個體的人和人的價值是難能可貴的。人文關系從哲學層面說,是對人的生存意義、尤其是對個體的人的生存價值以及對人類命運和前途的終極關懷。從形而下的可操作層面講,它是對自由、平等、科學、民主和人類進步的關注,其內在核心是以人為本的思想,既關注民眾的現(xiàn)實生存狀況、哀樂疾苦,精神欲求、思想感情,又重視個體及民族的全面發(fā)展;重視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境界??偠灾?,就是關注和尊重個體的人的價值和訴求。
近些年來,隨著電視表現(xiàn)形式的多元化和電視藝術發(fā)展的日漸成熟,我國的電視節(jié)目中以人為本的精神主旨曰漸凸現(xiàn)。而人物紀錄片則成為其中展示人文關懷的最佳介質,這同時也意味著承載人文關懷的使命將是人物紀錄片責無旁貸的最高理想和目標。
按照人文學的觀念,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是社會價值的終極體現(xiàn)。因此以人的活動、情感為主體的創(chuàng)作傾向在當前日漸成為主流。其實,早在紀錄片在西方誕生之初,其就以客觀真實的特性被賦予關注社會現(xiàn)實、關注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使命。在人文主義大行其道的今天,紀錄片,尤其是人物紀錄片注重凡人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挖掘人的個體化價值就成了其生命力所在。因此,盡管人物紀錄片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選題千差萬別、內容包羅萬象,但人文關懷的實踐目標要求它始終把人的主體性尤其是普通人的主體性及個人的價值觀念和訴求奉為圭臬。這是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這種藝術形式生存和自身發(fā)展的要求。
國內第一個專門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經歷的電視紀錄片欄目《生活空間》,就因其把人文精神引入欄目構建,以為未來留下一部小人物構成的歷史為使命。每部作品都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使得欄目產生了獨特的魅力,歷久不衰,成為我國人物紀錄片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和創(chuàng)作典范,引領著國內電視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走向平實、走向生活。
1.選題:平民化的視角
傳播心理學認為:觀眾都愛接受同自己有關的,經歷相仿、心理相近的信息。因此,以平民化的視角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是對傳播客體和受眾共同的關懷,平民視角就成為人物紀錄片人文關懷的第一步。這就要求在人物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把目光投注在那些平凡而不平庸的人身上,真實地記錄以他們?yōu)榇淼囊慌鐣巳旱纳顮顟B(tài)。或真善美或困難和痛苦,以此揭示社會現(xiàn)象及社會變革中富有典型意義的人群世相,從而最終表達人類對構建美好生活的努力和對理想的渴望。這并不意味著紀錄片教化意義的缺乏——還有什么能比尊重生命、熱愛生活具有更重大的意義?這是把教化的內涵蘊于平凡之中,潤物無聲,更顯其韻味的深厚。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的人物紀錄片不能記錄那些優(yōu)秀人才和先模人物,這只是要求我們在關注這些特殊人物的時候,要更多地關注這些人物作為平常人的一面,關注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人情世故。進一步說,任何人物都是游走在歷史中,以人物的命運變遷為主線講述時代和歷史的重大課題,也是人物紀錄片屢見不鮮的命題。這樣的歷史和時代因為有了人尤其是普通人的參與,更顯新鮮生動、活力十足。
2.采訪中的人文關懷:平等與尊重
人物紀錄片的采訪是極其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可以說采訪的成功意味著人物紀錄片成功了四分之三。我們所說的采訪,包括訪談式的對話和紀實風格的跟拍。在采訪和拍攝中,人文關懷則體現(xiàn)在把被采訪對象放在主體地位和與采訪者平等交流的地位。長期以來,媒體已經習慣了運用攝像機和話筒給予我們的“話語霸權”而居高臨下,對拍攝對象呼來喝去,或者把我們所謂的采訪主題強加于人,從而使采訪對象形同木偶,成為了我們報道中的道具和符號,主體意識缺乏。此時,人文關懷無從談起。
先賢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要思考對方的感受、尊重對方的意愿,這就是人文關懷的理念。因此說在人物紀錄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考慮被采訪者的感受是尤為重要的。
交友式采訪是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采訪理念。即在采訪中首先要確立尊重被訪者的思想,與其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使被采訪者在輕松、開放、平等的交流過程中敞開心扉,展示個性魅力。鑒于目前的人物紀錄片中大多都是以采訪普通人為主,那么排解采訪對象的壓力,使其始終處于自在自為的狀態(tài)是進行人物采訪的成功之所在。訪談開始時,采訪者可不直奔主題,隨意聊一些對方感興趣或者頗為關注的話題,從而使被采訪者慢慢入境是較為有效的辦法。
同時關注被采訪者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狀況,進入被采訪者原有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方式,即體驗式采訪也將最大程度地完成人文關懷的命題。設身處地地感受對方的喜怒哀樂,真正進入被采訪者內心深處,與對方推心置腹地交換感受,將引起被采訪者強烈的情感共鳴,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采訪效果。在運用此種方法時,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的主持人王志那深切的關懷和憂思的目光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我們強調采訪中的人文關懷.還包括在采訪中尊重被采訪者的意愿,適可而止。杜絕在采訪中為了爆出轟動效應不惜動用渾身解數(shù)片面煽情,逼采訪者流眼淚,追求所謂情緒激動的“情感戲”。同時也要杜絕為滿足節(jié)目和觀眾的窺視欲而侵犯被采訪者的隱私權。有真誠才能有真情,凡事皆應循自然之理。只有以人文視角深入被采訪者的內心深處,才會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3.主題和細節(jié)的把握:關注生活狀態(tài),展示個性魅力,提煉人性光輝
充滿人文關懷的人物紀錄片不會主題先行?!渡羁臻g》的拍攝理念就是一切拍了再說,用記錄下來的被拍攝者的生活去組織主題。這也體現(xiàn)了人文關懷促使紀錄片的美學風格的轉型:即主題先行到主題后行。人文關懷倡導的是原生態(tài)記錄,用生活中的真實說話。最大程度地求真求實是對被采訪者以及受眾的最大尊重,從而也是人文關懷的基本理念。捕捉細節(jié)是紀錄片的不二法門,那么在人物紀錄片當中呈現(xiàn)出來的細節(jié)應當是最能代表人物生存狀態(tài)和個性光彩的典型記錄,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在紛繁的事物表象中細致觀察,深刻挖掘那些具有代表意義的細節(jié),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這里,紀錄片的代表形式:“真實電影”采訪的有效介入以及“直接電影”不介入地記錄充滿故事性和生動入微的細節(jié)等不同記錄形式的相互作用,才使我們獲取深刻的真實。當然在拍攝中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獵奇和泛記錄是對結構和主題的最大干擾,與人文關懷背道而馳。
在這里要重點提一下悲情題材紀錄片主題的表現(xiàn)。關注人生命運讓我們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弱勢群體,這是紀錄片人文化的可喜之處,情感共鳴也是每一個電視紀錄片創(chuàng)作者努力的目標。但是我們記錄的悲情不應當為悲情而悲情,不能僅僅為追求情感效果而對社會悲情膚淺地表達所謂人文關懷。我們記錄社會悲情,是以弘揚愛心和為改變困境而不屈不撓的頑強抗爭精神與信念為基礎的,最終體現(xiàn)的是人類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堅毅的理想、信念,歌頌生命,這才是人文關懷的終極意義。
(作者單位:煙臺開發(fā)區(qū)有線電視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