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娟
〔摘要〕每個民族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皆同時形成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各民族的民間舞蹈中,都不同程度的積淀著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文化現(xiàn)象。長期以來,我國民間舞蹈在各民族生活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民間,人民相信超人的神靈力量,通過宗教祭祀舞蹈祈求神靈和祖先的庇佑、消災祛病、人畜興旺。
〔關鍵詞〕地域性民間舞傳承高校舞蹈教學
一、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資源
我國是一個有著多民族的國家,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其中,各民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各民族特有歷史背景、民族風俗、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精神價值和文化意識,體現(xiàn)了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國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分布大致按照東北、內(nèi)蒙地區(qū)、西北地區(qū)、西南地區(qū)、中南、東南地區(qū)等幾個地域來劃分。
東北、內(nèi)蒙地區(qū)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這里是北方農(nóng)業(yè)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的搖籃。這個地域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有:滿族的宮廷樂舞、薩滿舞、東海莽試;赫哲族的跳鹿神;蒙古族的查瑪、安代、盅碗舞、筷子舞;朝鮮族的農(nóng)樂舞、假面舞、長鼓舞、刀舞;達斡爾族的魯日格勒;鄂溫克族的阿罕拜、愛達哈喜楞、巴勒那德、哲輝哲;鄂倫春族的黑熊搏斗舞、哲嘿哲舞等。
西北地區(qū)系指新疆、甘肅、陜西、寧夏、青海五省(區(qū))幅員遼闊的版圖。這個地域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有:維吾爾族的手鼓舞、薩巴依舞、賽乃姆、納孜爾庫姆;塔吉克族的恰埔蘇孜刀舞、馬舞;哈薩克族的哈拉卓爾葛;柯爾克孜族的比翼舞;烏茲別克族的彈乃瓦爾舞、鈴子舞;錫伯族的貝倫舞、蝴蝶舞;塔塔爾族的喜事舞;俄羅斯族的踢踏舞;回族的伊斯蘭教樂舞、宴席舞、跳花兒、念舞;東鄉(xiāng)族的哈利舞、對委奧依納;土族的安召、納東;裕固族的護法舞等。
西南地區(qū)是指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和西藏自治區(qū)。這個地域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有彝族的打歌、阿細跳月、煙盒舞、都火舞、披氈舞;哈尼族的棕扇舞、扭鼓舞;拉祜族的葫蘆笙舞、擺舞;傣族的孔雀舞、嘎光;苗族的木鼓舞、蘆笙舞、板凳舞;侗族的蘆笙舞;布依族的織布舞;水族的銅鼓舞、斗角舞、角鼓舞;藏族的囊瑪、羌姆、卓舞、弦子舞;羌族的薩朗;白族的三靈組舞、田家樂、拜二月;納西族的哦熱熱、阿哩哩、勒巴舞;普米族的搓蹉;傈僳族的嘎且舞、攪腳舞、三弦舞;怒族的達比亞舞;獨龍族的剽牛舞;基諾族的大鼓舞;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整歌、龍洞歌;阿昌族的登窩羅;佤族的木鼓舞、甩發(fā)舞;布朗族的蠟條舞;德昂族的水鼓舞;布依族的刷把舞、香花舞;仡佬族的踩堂舞、酒禮舞等。
中南地區(qū)是指湖北、湖南、廣西、廣東、海南、江蘇、江西、浙江、福建以及臺灣諸?。▍^(qū))。這個地域的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有:壯族的螞拐舞、扁擔舞;瑤族的盤王舞、銅鼓舞、跳香火龍王舞;土家族的擺手舞、毛古斯、銅鈴舞、造旗舞;黎族的跳娘舞、趕鬼舞、打柴舞;畬族的獵捕舞、鈴刀舞;高山族的拉手舞、杵舞、甩發(fā)舞;毛南族的條套;京族的跳天燈、采茶摸螺、敬香舞等。
二、保護、傳承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資源的重要意義
每個民族在他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同時形成了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各民族的民間舞蹈中,都不同程度的積淀著本民族的民族心理、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等文化現(xiàn)象。長期以來,我國民間舞蹈在各民族生活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民間,人民相信超人的神靈力量,通過宗教祭祀舞蹈祈求神靈和祖先的庇佑、消災祛病、人畜興旺。每逢風俗節(jié)慶,婚喪嫁娶,人們往往載歌載舞,自娛自樂,用舞蹈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從而獲得審美愉悅的滿足,在此背后,舞蹈的社交功能也得以凸顯,舞蹈也成為一種增進友誼、聯(lián)絡感情的社會交往形式,也有不少男女青年在這樣的舞蹈活動中選擇配偶。同時,舞蹈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可以傳播一些思想文化也可以使人們更團結(jié),而且,民族民間舞蹈是一切舞臺藝術作品的源泉,它提供基本素材,激發(fā)編導的創(chuàng)作靈感,豐富舞蹈作品的內(nèi)涵。另外,民族民間舞蹈可為研究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心理學提供參考。由此可見,民族民間舞蹈有著強大的社會功能,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舞蹈有重要的意義,
三、地方性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與地域性舞蹈傳承的關系
我國各個地域都有著獨具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資源,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主要是通過民間老百姓口傳身授的方式,然而,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的推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受到了威脅,有一些已經(jīng)失傳,也有一些瀕臨滅絕,所以搶救和保護顯得相當重要。由于政府的重視,各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也有很多獨具特色舞蹈都已經(jīng)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和“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但筆者通過研究調(diào)查了解,有不少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已經(jīng)瀕臨滅絕,面臨著傳承的危機,對于這些舞蹈的傳承與保護稱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如若能夠想到一個好的辦法找到有效的途徑把它們引入地方高校的學校教育,通過學校舞蹈教育形成一個良好的模式,一代又一代的跳下去,無疑能對民間舞蹈的傳承和保護起到巨大的積極作用。
四、地方性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現(xiàn)狀和問題分析
在我國各少數(shù)民族地域幾乎都有藝術類院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性綜合類院校也下設了藝術類二級學院,其中都開設得有與舞蹈相關的專業(yè),比如舞蹈表演、舞蹈編導、舞蹈學等,在這些舞蹈專業(yè)中必不可少的一門重要必修課程就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了。據(jù)筆者了解,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的民族民間舞專業(yè)課程都是采用的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材,主要教授的民族舞蹈類型有:漢族舞蹈、藏族舞蹈、蒙族舞蹈、維吾爾族舞蹈、朝鮮族舞蹈等幾大類,對于其他民族民間舞蹈很少涉及或者根本沒有。這幾大民族的民間舞蹈課堂教學組合都是老一輩舞蹈教育家深入民間采風、收集整理原始資料、總結(jié)歸類、分析研究、反復論證實踐,最終得出來的既據(jù)民族風格有適合的舞蹈課堂教學的舞蹈組合,對于高校學生掌握其民族風格,傳承其舞蹈都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這樣的教學也存在著幾個問題:
首先,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豐富的民間舞蹈,上述舞蹈涵蓋的民族數(shù)量較少,顯得不全面、不完整,這不能代表中華民族的所有民間舞蹈文化精髓,但是如果把所有民族的舞蹈都搬到大學課堂上來教學,大學四年的時間是不夠的,所以也不現(xiàn)實。其次,長此以往上述幾種民族的舞蹈不僅在民間能得以傳承和發(fā)展,在舞蹈教學課堂上也能得到不斷的保護和發(fā)展,這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全國各地的舞蹈課堂如果都只學習這幾個民族的民間舞蹈,其他民族的民間舞蹈就失去了更多的被傳承的機會。再次,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廣闊,少數(shù)民族民間舞蹈分布廣泛。大多數(shù)地方性高校的生源還是來自于本地或者相鄰相近的地域,所以學生最熟知的舞蹈還是他們生長生活環(huán)境下的地方性舞蹈。讓學生學習跨地域的舞蹈就會有一點難度,不是不可以學習,但是學生在對于民族風格、動律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上也許就會有偏差,比如我們可以試想讓一位西北地區(qū)的維吾爾族學生去學習東北地區(qū)的東北秧歌,他們需要做怎樣的適應和改變,學生也許從來都沒有去過所學的民族舞蹈的地方,所以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動作?怎樣做動作才能表現(xiàn)出它的原始意義?在課堂上學到了動作,但是沒有深刻的地方體驗,就把握不住舞蹈的內(nèi)涵,就會失去民族民間舞蹈的“根”。
另一方面,高校舞蹈專業(yè)都開設有采風課程,也就是田野調(diào)查,這是一門重要的時間課程,老師會帶領學生到山間田野去收集民族民間舞蹈素材,去感受民風民俗,這是一門很好的課程,但是處于時間、經(jīng)費、安全性的考慮,往往不會長時間跨區(qū)域的到很遠的地方去進行采風,而通常都會選擇就近的有代表性的地域。這樣一來,學生感受到的往往還是本地域的少數(shù)民族民風民情,對于較遠的民族還是缺乏親身經(jīng)歷的感受。
最后,缺乏教材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除了上述民族的舞蹈有比較系統(tǒng)的教材以外,很多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是沒有專門的系統(tǒng)的科學的教材的,就算是本地域本民族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編纂出合適的教材,所以只能學習別人的教材,本地的舞蹈缺少了在課堂里被傳承的平臺。
五、關于改進地方性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對地域性民間舞蹈傳承與保護的幾點思考
首先,從課程設置著手,在地方性高校舞蹈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加入本地域民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并且應當作為一門主干課程,教授大量的本土舞蹈,擴大地域優(yōu)勢,形成不可替代的地方教學資源。例如東北、內(nèi)蒙地區(qū)的高校就可以著重開設滿族的薩滿舞,赫哲族的跳鹿神,蒙古族的查瑪、安代,朝鮮族的假面舞、長鼓舞等;西北地區(qū)的高校就可以著重開設維吾爾族的賽乃姆、納孜爾庫姆,塔吉克族的恰埔蘇孜,哈薩克族的哈拉卓爾葛,回族的宴席舞、跳花兒,裕固族的護法舞等。再比如四川地區(qū)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地方民族特色濃郁的高校,就可以直接開設藏族、羌族、彝族的民間舞蹈課程。這些地域優(yōu)勢是其他高校不可替代的。如果這樣,全國各地的大多數(shù)的民族民間舞蹈就會在大學課堂里得到傳承與發(fā)展,改變之前大一統(tǒng)的單一模式,整個民族民間舞蹈課堂就會顯得豐富多彩且各具特色。
其次,從課堂舞蹈教學組合編排著手。在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的課堂上,要選取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素材來編排組合,盡量保持民間舞蹈在民間的原始風貌,不能為了好看或者好跳就任意的篡改動作、加減動作。因為民間舞蹈是各民族千百年來在生產(chǎn)生活勞動中智慧的結(jié)晶,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或者民風民俗環(huán)境中它的跳法就有它代表的意義,我們要從深層次去理解它認識它。在每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當中,我們應當首先選取能夠代表該民族風格的有濃郁特色的舞蹈素材進行組合編排,每一個民族視情況而定,編排6至20個有代表性的課堂組合,然后把它固定下來,一屆一屆的學年傳下去,最終達到對民族民間舞蹈傳承和保護的目的。
再次,加強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的教材建設。現(xiàn)在,之所以很多高校一直沿用北京舞蹈學院和中央民族大學的教學內(nèi)容和教材的原因,就是因為沒有自己本土的地域性舞蹈教材。當然,編寫教材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是作為舞蹈教育工作者要盡力去做這件事情,通過反復的田野調(diào)查,收集整理民間舞蹈的原始素材,進行研究,歸納分類,分析其基本動律、骨干動作、隊形等,然后編寫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教材,這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jù)。只有不斷的加強和完善舞蹈教材的建設,才能更好地為地域性民族民間舞蹈的傳承提供堅實的保障。據(jù)筆者所知,現(xiàn)在很多地域性高校已經(jīng)很重視舞蹈教材的建設,例如以朝鮮族舞蹈著稱的延邊大學舞蹈系,就有《朝鮮族民間舞蹈組合》、《朝鮮族舞蹈基本動作》、《中國朝鮮民族舞蹈史》等多部朝鮮族舞蹈教材;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有羌族舞蹈教材《羌族女性舞蹈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等。
最后,重視民族民間舞蹈采風這門重要的實踐課程。幾乎所有的高校舞蹈專業(yè)類都開設有采風這門課程,學生通過深入到山間田野,與少數(shù)民族親近的生活,觀察他們的生產(chǎn)勞動,體驗民間的風土人情,了解民風民俗,會對民間舞蹈的風格有更準確的把握,在田野調(diào)查中對原生態(tài)舞蹈的模仿,能夠更好的學習和保持民間原生態(tài)舞蹈的原貌。在采風的過程中還可以收集到更多的原生態(tài)舞蹈素材,可以聽到老藝人講的民間傳說和故事,舞蹈的文化背景,舞蹈的動作意義,也可以感受婚嫁喜事、重大節(jié)慶、宗教祭祀等熱鬧的場面,從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該民族的傳統(tǒng)民間舞蹈,做到更好的傳承和保護。(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何政榮著.《音樂舞蹈采風調(diào)查方法》.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7
[2]紀蘭慰、邱久榮著.《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