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江,王明濤,高桂花(陜西省白水縣園藝站,715600)
春夏季,在往大田移栽小營養(yǎng)硬缽蘋果苗時,由于苗木部分根系已下扎到缽底孔外,必須用小鐵鏟等在缽底部敲打幾下,方可倒出苗,導(dǎo)致相當(dāng)一部分缽苗的營養(yǎng)土坨碎散,成為裸根苗,大大降低了缽苗移栽成活率。2011年和2012年秋季,筆者對陜西省白水縣興華果蔬有限責(zé)任公司春夏季移栽的蘋果矮砧(M26)組培營養(yǎng)缽苗進行了調(diào)查,其移栽成活率僅在73%~78%,而且有20%~30%的成活缽苗,由于長勢弱,翌年春季其嫁接部位(距根頸30厘米處)達不到嫁接要求的粗度(4毫米以上),降低了嫁接成活率和成苗率。如果將塑料日光溫室中的玻璃三角瓶中的組培生根苗,直接移栽到較大口徑(12~14厘米)的黑色塑料軟缽營養(yǎng)土中,先讓缽苗鍛煉5~7天,再移到室外遮陽網(wǎng)下,繼續(xù)鍛煉7~10天,然后揭去遮陽網(wǎng),在自然光下再煉苗3~5天,即可運到大田移栽。移栽之前,用鋒利小刀將塑料軟缽割成兩半,去掉,帶完整土坨移栽,可大幅度地提高移栽成活率。據(jù)2013—2014年秋季調(diào)查結(jié)果,軟缽苗移栽成活率在98%~100%。由于根系完整,缽苗生長勢強,嫁接成活率和成苗率顯著提高。
2009—2010年,興華果蔬有限責(zé)任公司營養(yǎng)缽蘋果矮砧苗移栽大田時,行株距為60厘米×30厘米,每畝栽苗量僅3705株。對培育的1.5公頃矮化蘋果自根砧玉華富士等成品蘋果苗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移栽方式存在諸多弊端,既浪費土地,又費工費時,管理不便。這是因為鋤草時,鋤把易損苗;施肥時,人工操作速度慢,不利于機械化作業(yè);微噴灌時,1次只能噴2行;打藥時,橫拉藥帶易碰斷嫁接品種新梢(碰斷率1% ~3%)。若將帶狀栽植:行株距為35厘米×18~20厘米,每4行為1個栽植帶,帶間距為60~70厘米,每畝栽苗9000~10000株。這樣,不僅畝栽苗量是原來的2.5~3.0倍,節(jié)省土地,而且人工鋤草、打藥、嫁接、剪砧、剪口涂藥等田間作業(yè)皆可在帶間完成,不損傷苗木;每次追肥在2行中間進行,施肥部位準(zhǔn),可機械作業(yè),速度快,省工省力;噴灌帶鋪設(shè)在栽植帶中間,一次可噴灌4行,一舉多得,事半功倍。
2010年以前,興華果蔬有限責(zé)任公司苗圃蘋果矮砧營養(yǎng)缽苗移栽,均采用淺栽法(根頸入土3~5厘米),由于一年多次中耕鋤草、追肥等田間作業(yè),常導(dǎo)致缽苗部分根系裸露,抗旱、抗寒性降低,削弱缽苗生長勢。若改淺栽為深栽(根頸入土10~15厘米),可明顯增加自根砧的發(fā)根量,增強其固地性,降低翌年秋季大雨后蘋果自根砧成品苗的倒伏率,倒伏率由50%下降到3%,顯著地提高了蘋果矮化自根砧成苗的生長勢和成苗率。
秋季組培的蘋果營養(yǎng)缽苗,一般較纖細,葉片小而薄,葉色黃綠,生長勢弱,抗病性差。加之氣溫逐漸降低,秋雨頻繁,移栽大田的缽苗,蘋果斑點落葉病發(fā)生較重。對此,近年來,我們改露地移栽為覆黑色地膜移栽,效果較好。其方法是:整地施肥后,先覆蓋1.2米寬的黑色地膜,再在膜上按行株距35厘米×18~20厘米打孔移栽缽苗,苗周圍地膜用細土壓實,防止膜下熱氣灼苗。其好處是:一來可免除多次人工鋤草的麻煩,降低用工成本;二來可明顯地提高地溫,加速缽苗生長,延長生長期,促使葉片增大,葉色轉(zhuǎn)綠,增強了缽苗生長勢;三來降低了空氣相對濕度,改善了缽苗生長的小氣候環(huán)境,大幅度地減輕了缽苗蘋果斑點落葉病的發(fā)生,有利于缽苗安全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