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本刊編輯部 圖+洪秀
武隆山間的桃源秘境
策劃+本刊編輯部 圖+洪秀
英文導讀: Fenglai which is ful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lies in Wulong. We can have a visit for Shilin temple,Liu Qiupei’s former residence and so on.
鳳來鄉(xiāng),對于許多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去過之前很難想象,在武隆的山間,還有這么一處不為人知的秘境。
它歷史悠久,依山而建的石林寺曾是南中國大婁山支脈大梁子山的一處民間朝信圣地。在三百年的漫長歲月中,青苔爬上了斑駁的石墻,巍峨的宮殿有些頹敗,但是依舊香火旺盛。每年農歷6月19日,周邊的鄉(xiāng)鄰便會在此舉辦盛大的廟會,祝愿來年風調雨順。
它文脈悠悠,劉秋佩的故居坐落在次。這位明朝弘治年間的重臣,在歷史上留下了骨鯁清名,他的舊宅依舊佇立在鳳來高樓的鄉(xiāng)間。幾百年過去了,這座庭院挺過了戰(zhàn)火和時光,與忠孝義節(jié)的劉氏家風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一起,扎根在了這片土地之上。
這里還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xiāng),無論是高樓荷花池中盛開的百畝荷花,還是六角水庫中令人垂涎欲滴的大閘蟹,或者是金秋時節(jié),漫山遍野隨風飄香的桂花,都充盈著混合土地和陽光味道的田園氣息。
你是不是想要更深入的了解這片土地?那么,請跟隨我們的腳步,一起走進鳳來鄉(xiāng),探訪這處武隆山間的桃源秘境。
從重慶主城出發(fā),沿著包茂高速前行,在靠近鴨江下道,沿著蜿蜒的山路一路盤旋,不過一個來小時,便能到達鳳來鄉(xiāng)。這座矗立在群山之上的小鎮(zhèn),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片還沒有被開發(fā)出來的淳樸風貌。
我們對鳳來鄉(xiāng)的最初印象,來自當地人講述的一個傳說。相傳遠古的時候,鳳凰山上飛來一只鳳凰,給人們帶來了吉祥和富庶。為了感謝神鳥的恩德,百姓們每逢節(jié)日,都要到鳳凰住的崗巒上頂禮膜拜,香火鼎盛,一時無兩。與此相反,旁邊廟埡山上的山神廟卻冷冷清清。山神對此十分嫉妒。為了趕走鳳凰,它跑到鳳凰那里,哭訴起東海上有一個荒涼貧瘠的小島,民不聊生,人們過著艱難的生活,請求鳳凰過去給百姓帶去吉祥和幸福。鳳凰悲天憫人,經不住山神的誘騙,答應飛往東海為民造福。
這件事很快被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知道了,決定前往鳳凰山勸導鳳凰,懲處山神。誰知遠遠望去,剛好看到鳳凰展翅欲飛。眼看已經來不及,張果老只有撿起一塊石頭,遠遠地向山神擲去。不料卻打傷了鳳凰。山神見勢不妙,逃之夭夭。鳳凰也醒悟過來,責怪自己輕信山神上了當,差點鑄成大錯。于是面對張果老,對天發(fā)誓,永不離開此地,千秋為民造福。
那只鳳凰的庇佑顯然還在。鳳來鄉(xiāng)位于大溪河左岸的鳳凰山上,為中山淺丘平壩丘陵區(qū),地勢呈東南低、西北高階梯式走勢。境內有兩百多個小丘嶺崗矗立,這里水源豐盈,溪河縱橫,青山綠水。每條山灣、每塊平壩,都有綠水盈盈的肥沃田地。全鄉(xiāng)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降雨量豐富,為糧食作物的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早在巴國時期,鳳來就是巴國的重要產糧地,明朝的時候,鳳來稻還曾作為貢米,被運往皇帝的餐桌。
豐饒也滋生了文脈的興盛,這片土地上走出了骨鯁清名的一代名臣劉秋佩,他一生為官清廉,不懼權勢,也是王陽明“致良知”與“知行合一”心學的傳播者。他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的白云書院中,考中舉人以上功名的就有十六人之多,鄉(xiāng)民間至今都流傳著“養(yǎng)兒養(yǎng)女不讀書,猶如養(yǎng)頭豬”的俚語。
左右頁圖:巴鳳來鄉(xiāng)位于大溪河左岸的鳳凰山上,為中山淺丘平壩丘陵區(qū),地勢呈東南低、西北高階梯式走勢。境內有兩百多個小丘嶺崗矗立,水源豐盈,溪河縱橫,青山依綠水,綠水映青山。右下圖為獅子寨遺址。
所謂地靈人杰,鳳來鄉(xiāng)還走出了被宋美齡譽為“斷頭將軍”的抗日英雄王超奎。1941年12月18日,長沙第三次會戰(zhàn)打響,時任20軍133師398團2營營長的王超奎奉命鎮(zhèn)守岳陽縣“向公嶺”戰(zhàn)至一兵一卒,最后壯烈殉國。這里也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蠶學專家向仲懷的故鄉(xiāng),他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家蠶基因庫,為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
千百年來,人們得以在此處休養(yǎng)生息,讓我們想象一下這座鄉(xiāng)場古時的景象:簡單而古樸的農家小院坐落在群山之間,其間點綴著青竹和花木;年年風調雨順,田地中產出的稻米鋪滿了院落,然后被運往遠方;人們知書達理,學堂中的誦讀聲飄蕩在鄉(xiāng)間……
左右頁圖:在鳳來鄉(xiāng)青龍村黃家?guī)r上,有一座建筑別具一格的石寨子,人稱“麒麟寨”。此座石寨建造于清乾隆年間,占地面積達2500平方米,地基、院墻、梯坎全用條石砌成,中間寬大的院壩也用青石板鋪就。如今只有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寨門。左上圖為石林寺入口。
我們來的時候,錯過了鳳來鄉(xiāng)一年最熱鬧的日子。每年農歷6月19日,鳳來鄉(xiāng)大石菁上的石林寺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廟會通常會持續(xù)幾天幾夜,周邊的鄉(xiāng)民都會從遠方趕來,聚集在這里祭拜神明,用歌舞和戲曲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
這里也是整個鳳來鄉(xiāng)海拔最高的地方,大石菁得名于此地隨處可見的天生巨石,巨石參差林立,好像被神明隨手堆放在山間,與山林相映成趣。當地人說,要下雨的時候,水露便會浸濕這些石頭。古時候的人們把這些石頭當做天然的“天氣預報”,以此來安排耕種農活。
石林寺就坐落在大石菁之上,始建于清順治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整個寺廟依山而建,起伏于其間,星羅棋布、錯落有致,由“無常殿、夫子殿、黑神殿、老君殿、太陽殿、正殿、人王殿、觀音殿、祖師殿、眼光殿、魯班殿和玉皇殿”等十二個殿堂組成。從造像和建筑風格上,整座石林寺汲取了儒釋道三家的精華,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宗教文化。在三百年的歲月中,這里一直都是南中國大樓山支脈大梁子山一處民間朝圣圣地。至今人們都相信,神靈依舊居住在這里,庇護著這一方水土。說來也神奇,在石林寺中游覽了半日,我們居然沒有受到任何蚊蠅地滋擾。
從大石菁下來,路過高樓村,這里是數百年前明朝重臣劉秋佩的故鄉(xiāng),劉秋佩的故居至今屹立在這里。這位歷史上以骨鯁清流聞名的明朝重臣,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戶部給事中、金華知府、長沙知府、江西按察司副使。他是鳳來一地的名人,關于他的傳說故事甚多,甚至同一個故事都有數種版本。人們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來紀念這位鐵骨錚錚的骨鯁之臣。從高樓老人的嘴里聽到這些故事,讓我們意識到,劉秋佩早已在鳳來刻下了深深的印記,與這片土地再也不可分離。
除了石林寺和劉秋佩故居,麒麟寨和八卦崖也值得一游。麒麟寨位于鳳來青龍村黃家?guī)r上,建造于清乾隆年間。地基、院墻、梯坎全用條石砌成,中間寬大的院壩也用青石板鋪就。解放后,此寨逐漸被拆毀,院壩被修建為農舍,至今只有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寨門。門廳左右的石壁上,雕刻有精心設計的鳳凰、麒麟的圖案。寨門頂端,嵌有一塊長方形的青石匾額,上面陰刻有蒼勁雄渾的“麒麟寨”三字,雖然年代久遠,依舊清晰可見。
八卦崖則位于七星村旁,這是一壁陡峭險峻的百米懸崖,崖棱、崖縫和生長的灌木組成了一幅天然的八卦圖案,相當醒目。據說此壁與劉秋佩也有關系,正德初年(公元1506年)的12月,劉秋佩上書彈劾權奸劉謹,反被污蔑杖責,受罰那天,老家鳳來鄉(xiāng)下起了瓢潑大雨,驚雷聲中,七星橋上的懸崖開始垮塌。第二天,人們從垮崖路過時,看到懸崖上現出一個八卦圖,清晰可辨,于是大家就稱此崖為“八卦崖”。 多年后,劉秋佩辭官回鄉(xiāng),聽人說了“八卦崖”的來歷,感嘆萬分道:“命中有劫,八卦先知”。
鳳來鄉(xiāng)也是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xiāng)。從2011年起,鳳來鄉(xiāng)政府就開始著手從傳統(tǒng)農業(yè)到觀光旅游特色農業(yè)的轉型。3600畝高梁園、3000畝李子園、荷花園、桂花園、鰍田稻、大閘蟹養(yǎng)殖……這些特色農業(yè),讓鳳來鄉(xiāng)擁有了一年四季都有的田園風光。
春天,是油菜花盛開的時節(jié)。鳳來的田壩上,五千多畝油菜地迎著春日的陽光一夜之間變?yōu)榛ê?。田埂上農舍旁的櫻花、李花、桃花、梨花爭相怒放,呈現出流光溢彩的絢麗和活力。
夏天,最佳的避暑方式在高樓村旁的荷花園中。撐一只小船,搖曳在荷塘之上,看著荷花次第盛開,一陣微風吹過,荷花、荷葉隨風輕輕地搖曳,高低起伏,姿態(tài)萬千,淡淡的荷香隔著老遠就能聞到。
金秋則是吃貨的盛宴,稻鰍田里泥鰍正是最肥的季節(jié),等待著走上人們的餐桌。六角水庫中,大閘蟹的個頭正好,掰開甲殼,油脂滿溢,古人說的膏腴之地不外如是。如果能在鄉(xiāng)間尋到一壇老咸菜,就著新米下肚,配上田間地頭聽過的“薅秧歌”曲調,簡直能吃出豐收的喜悅來。
進入冬季后,鳳來的山間,草木依然蒼翠,倒是林間的楓葉紅似二月花。海拔最高的大石箐上常有寒流涌動,不時飄起紛紛揚揚的雪花,與山石一起構成了潑墨的山水畫?;氐睫r家中,讓鄉(xiāng)民煮一鍋土雞湯,就著自釀的高粱酒或者蜂蜜酒,能從心里面暖起來。
左頁圖:鳳來鄉(xiāng)四時之景不同,處處是“青山繞白云,綠水如明鏡”的畫景。除此之外,千百年來,這里因盛產谷物被稱為武隆西部的“糧倉”。
右頁圖:鳳來鄉(xiāng)有個長壽村,村里的老人食五谷、飲山泉,平均年齡都70上下,在村子的后面樹林里有一棵百年老樹,樹身要4人方可合抱。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鳳來的好山好水顯然也滋養(yǎng)著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鄉(xiāng)民,鳳來鄉(xiāng)的“長壽基因”也是遠近聞名,最直觀的體現在高壽村。這座村落的海拔和大石菁差不多高,山路兩旁都是層層疊疊依山而種的田地,當地人帶著自豪介紹,在這片山地上產出了鳳來鄉(xiāng)最好的稻米。
高壽村很小,就建在山林之中。我們在一棟農家小院旁見到了兩位曬太陽的老人,一問才知道這是父子兩人,其中一人已經是99歲的高齡,但精神不錯,見著我們還能用鄉(xiāng)音聊上幾句。根據高壽村生產隊隊長的說法,全村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十多人,其中還有百歲老人,不得不感慨高壽村名副其實。
至于長壽的原因,村民也說不清楚,我們試圖從飲食方面揭開村民長壽的秘密。問過村民,他們平日喝的都是山泉水,一方小小的蓄水池,用管子引導著山上流下的泉水,池中清澈見底,喝一口能涼到心里,吃的也就是自家田地產的稻米和腌制的老咸菜。我們在村民家中吃了一頓簡單的農家便飯,突然頓悟,簡單的飲食和簡單的生活,加上鳳來的好山好水,想必這應該就是長壽的秘密。
離開的時候,村民帶我們來到村旁的密林當中,在林子中間有一棵老樹,多少年生已經不可查了,村里一位70多歲的老人說從小這樹就長在這里。如今的老樹,枝干粗壯,三個人都不能合抱,到讓人想起“人長壽,樹長青”的古話來。可以想見的是,這棵大樹還會在繼續(xù)扎根在這片土地之上,一如那只發(fā)誓永不離開此地的鳳凰。
Town Fenglai Hidden in Wulong Mount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