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飛
曹操是我國歷史上頗受爭議的一個人物,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憑借過人的權(quán)謀和智慧,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中脫穎而出。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彧、程昱建議,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漢獻帝至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歷史,把15歲的小皇帝變成自己手中的傀儡,使自己的發(fā)號施令變得名正言順。
依靠天子這張王牌,曹操在政治上占據(jù)了絕對的優(yōu)勢,從此他挫袁紹、平呂布,逐步統(tǒng)一了黃河流域,官拜丞相,封魏王,成就了一番霸業(yè),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然而,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著世人:此時的曹操,可以說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他可以輕松地廢掉小皇帝并取而代之,可是為什么在25年的時間里,也就是從公元196年“挾天子”直到公元220年去世,曹操始終沒有跨越這一步呢?推究起來,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不想背上亂臣賊子的罵名。東漢末年,漢室衰微,天下大亂,但朝綱倫常依然在形式上存在著,儒家文化的忠、孝、仁、義等理念依然是當時的價值標準,何進、董卓等把持朝政后都不敢貿(mào)然稱帝。曹操雖然具有不同于其他軍閥的雄才大略,但依然擺脫不了儒家文化的影響,在他爭奪權(quán)力、對外征戰(zhàn)的過程中一直以朝廷的名義進行,以天子的名義興師問罪,使自己站在正義的一面,取得道義上的支持。曹操平定董卓、呂布叛亂打的正是朝廷這張王牌,如果曹操廢掉漢獻帝,登上皇帝寶座,那他跟董卓、呂布還有什么區(qū)別呢?
第二,從當時形勢來看,曹操生前還不具備稱帝的條件。雖然當時曹操已經(jīng)取得漢王室的絕對控制權(quán),但他的勢力還是局限于中國北方,孫權(quán)和劉備還在東南、西南虎視眈眈,國家還未統(tǒng)一,天下并不太平。如果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貿(mào)然稱帝,勢必成為眾矢之的,讓劉備、孫權(quán)抓住把柄,帶領(lǐng)天下英雄討伐他,這樣,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yōu)勢便不復(fù)存在,就會陷于政治和道德上的被動,甚至引起新一輪軍閥混戰(zhàn)。
第三,曹操堅持實用主義,并不看重虛名。本來曹操稱不稱帝只是一個名號的問題,天子的詔令由他口授,官員的任命由他授意,朝廷的政策由他決定,他是以丞相的名義做皇帝的事,曹操已經(jīng)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何必去計較“皇帝”這個稱號呢?
總之,曹操在要不要稱帝這件事上處理得非常聰明,他以丞相的名義做了應(yīng)該由皇帝做的事,在形式上維持了儒家的倫理綱常,在實際上實現(xiàn)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既讓劉備、孫權(quán)抓不住把柄,又為自己的兒子日后稱帝創(chuàng)造了條件。
(摘自《包頭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