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詎望
藏山,據說古稱盂山,因春秋時藏匿“趙氏孤兒”而得名。地處山西盂縣城北十八公里處的萇池鎮(zhèn)藏山村東。那里峰巒疊嶂,古剎櫛比,造化神奇,獨鐘靈秀,為千古忠義之地。
趙孤藏何處 眾人說紛紜
隨著電影《趙氏孤兒》和電視劇《趙氏孤兒案》的熱播,關于趙氏孤兒的故事現在幾乎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其實這個故事的知名度遠在數百年前的元代,就已經為人們熟知了。
宋末元初,有一部《趙氏孤兒報冤記》的南戲劇本,就已經把這個故事寫入了文學作品,可惜作者沒有留下名字。到了元至順年間(1330年-1333年),著名戲劇家紀君祥把這個故事改編成了雜劇劇本,叫做《趙氏孤兒大報仇》,成為我國影響巨大的一出古典悲劇,幾百年常演不衰。到了明代,在前人創(chuàng)作的基礎上,又有了傳奇劇本《八義圖》《搜孤救孤》等。清雍正年間,法國傳教士馬約瑟將《趙氏孤兒》譯成了法文,于雍正十三年(1731年)托人帶回了法國,之后相繼有了法、英、德、意、俄等國的譯本,使這個故事具有了世界意義。特別是伏爾泰將它改編為《中國孤兒》在歐洲上演后,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轟動一時,影響深遠。
現在,隨著旅游熱的升溫,許多地方都在搶奪名人,趙氏孤兒也不例外,據我所知,認為這個故事屬于本地“正宗出產”的就有山西的絳縣、忻州、盂縣和河北的邢臺、井陘、邯鄲以及陜西的韓城等。有好事者把各地爭奪的理由找出來,然后還進行了點評,認為只有自己所在地才是正宗。比如,認為盂縣當時為“戎翟之國也”,趙孤故事發(fā)生在晉國,于是點評說:“當時若無‘穿越之術,則無晉國事件發(fā)生于戎翟之國的道理。陳凱歌版《趙氏孤兒》開機時選擇了盂縣,然后媒體看臺發(fā)生坍塌事故,為什么?因為搭錯地方了”。作者是河北邢臺人,他認為趙孤應該藏在邢臺的“趙孤村”。作者寫道:歷代《順德府志》和《邢臺縣志》都有記載,“趙孤莊在城西北二十五里,為程嬰匿趙武處?!边@個村名因太久遠,都已經快被傳為“趙古莊”了。邢臺當時處于晉國東陽之地,類屬封國,又與晉國君主隔著太行山的障礙,邢臺屬晉國,但晉國對其統(tǒng)治力比較弱,所以有一定的安全性。屠岸賈率兵包圍首陽山,殺死公孫杵臼和男嬰(程嬰的兒子),而后程嬰逃至邢臺西山的單羊村,該村亦即改名叫趙孤莊了。后來,趙國的國都也遷至邢臺。他點評說:無論從歷史、環(huán)境、史料來分析,此說法都較為可信。趙孤莊是丘陵地帶,村子坐落在山凹處,西有山嶺重疊,東有荒崗壘,古代這里有茂密的松林,隱藏起趙武自很安全,且不會耽誤其成長。若程嬰不傻,則不會放棄這個絕佳地方,去選擇盂縣深山而不管孩子怎么學習、是否能茹毛飲血活下來?
這自然是一家之說,我們不能否定。但這倒給了我們一個啟示:趙孤的出逃,絕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僅僅躲藏在某一處地方,而是東躲西藏,最后才找到一個比較安全的藏身之所。從地圖上判斷,我以為,趙孤一開始可能是西渡黃河,首先逃到了陜西的韓城,因為那里距離晉國首都并不遙遠。后來怕被發(fā)現,或者就是被發(fā)現了,于是繼續(xù)出逃,這樣就選擇了與此相反的方向,向東逃去,這樣就來到了邯鄲。但那里并不安全,就一路向北,到了邢臺。邢臺也呆不下去,就繼續(xù)北上,到了井陘。井陘也沒辦法保證孤兒不被發(fā)現,就再逃,沿滹沱河來到了忻州的定襄。定襄與盂縣相鄰,從定襄到了陽曲,從陽曲進入盂縣的地界兒,最后才躲到了藏山。為什么要跑到忻州呢?據忻州的傳說,程嬰和公孫杵臼都是忻州人——也許吧!
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斷,但趙孤有一條“逃命”的路線,確是不可否認的,他不可能一出晉國就直奔目的地,中途也不停歇,也不吃飯喝水。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么這么多地方,都有關于趙孤的傳說了。這也和現在一樣,共產黨打天下,領袖們東奔西走,有長期居住的地方,如井岡山、延安、西柏坡,也有路居之地。如毛澤東主席就曾在五臺山住過,不能說延安就是毛主席的駐地,五臺山就不是,如此而已。
我們再回到盂縣,看看這處古跡是不是后人的杜撰。在《大元一統(tǒng)志·盂州·古跡》中記載:“藏山廟,在(州)東北五十里。舊經云:公孫杵臼、程嬰謀藏孤兒于此山一十五年,故山因名。昔藏時壘巖之石脂相灌見在,廟東圣水出焉。時有愆期不雨,郡民禱之,沛然雨足,無有不應”。也就是說,在元代,這里就已經立廟祭祀了。而且“舊經”中曾有記載,說明在元代以前,盂縣藏山就已經十分有名了。
我說這些,只想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古人沒有“旅游經濟”的概念,不會為了發(fā)展旅游,生拉硬拽一位古人來給自己裝門面。而盂縣地面遍地建立的文子祠,從另一個側面說明,盂縣確為趙孤的最后藏身之所。據統(tǒng)計,以盂縣藏山為中心及周邊的河北省、太原市等地現存供奉趙武的大王廟134處,其中盂縣108處,盂縣和陽曲縣的大王廟均為國保文物。
悲劇因何起 回溯仍驚心
讓我們回到過去,回到那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發(fā)生年代,重溫一下這個趙孤是怎么一回事,怎么非要出逃,最后落腳到盂縣藏山中的。這段悲壯故事最早見于《左傳》《史記》,后《東周列國志》《大元大一統(tǒng)志》《大明一統(tǒng)志》《太原志》《山西通志》均有記載。為了敘述的方便,我們就用絳縣申遺的材料吧,那個“趙氏孤兒故事”基本接近于史實——
晉靈公十四年,晉靈公被趙穿殺死,士會和趙盾商量,靈公無子繼承國君位,趙盾便到洛陽接回晉文公最小的兒子黑臀,立為成公。成公為穩(wěn)固勢力,把自己的姐姐莊姬公主嫁給趙盾的兒子趙朔。君臣作了親家,相輔相成,晉國很快又興盛起來了。
過了七年,成公死了,他的兒子繼位為景公。不久,趙盾也死了,他的兒子趙朔做了繼承人。景公小時生長在國外,疑心大,耳朵軟,對事物又缺乏見解。繼位后,對人多勢大的趙家放心不下,害怕趙盾的兒子趙朔、趙同、趙括、趙旃等人反叛朝廷,自己也落下像靈公一樣的下場,就派人在暗中監(jiān)視趙家。這樣的行為,被在暗中察言觀色的屠岸賈看到了,他以晉軍在外被楚國打敗為借口,到處造謠說是趙同等不聽茍林父的指揮所造成的惡果。又在景公面前故意翻趙穿桃園殺死靈公的舊賬,蠱惑景公。景公就讓屠岸賈帶領軍隊,包圍趙同、趙朔、趙括、趙旃四家,把趙家男女老幼殺得一干二凈,只有莊姬公主事先入宮得免。莊姬是趙朔的妻子、成公的姐姐、景公的姑姑。屠岸賈早就探聽明白莊姬身懷有孕,怕生下小孩對自己不利,再三要求景公斬草除根,殺掉莊姬以絕后患,景公只是不答應。一是母親成夫人愛護姐姐,二是自己也不忍心,屠岸賈干著急也無法子。
屠岸賈對莊姬肚里的孩子很不放心,派兩個心腹武士日夜交替把守宮門,觀察莊姬的動靜。在此同時趙家的心腹家臣公孫杵臼和趙朔的朋友程嬰對莊姬公主肚里的孩子也放心不下,他們對忠良遭殘害憤懣不平,暗中盼望莊姬公主生下個男孩子,好替趙家報仇雪恨。時間不長,宮中傳出消息,莊姬生了個女子。公孫杵臼找到程嬰大哭起來,泣不成聲地說:“完了,完了,替趙家報仇沒指望了!”程嬰勸說:“莊姬生的是男是女很難斷定,墻外有耳,待我進宮探個明白再說。”程嬰化妝成醫(yī)生混進宮內見到莊姬。莊姬寫了個武字讓程嬰看,程嬰欣喜非常,知道是個男孩子,因趙朔曾說過生女孩叫趙文,生男孩叫趙武。程嬰出宮便和公孫杵臼商量救孤兒的辦法,用計從宮中偷出了孤兒。
宮里傳出孤兒得驚風死了,這消息反引起屠岸賈猜疑,他肯定孤兒未死,還認定是個男孩子,更要嚴加追查。他像一只發(fā)了瘋的狼,不顧宮闕禁令,進宮拷打侍奉莊姬的宮女,宮女卜風一口咬定:“生的是女孩,得急驚風死了?!痹偃茊枺凤L被活活打死。最后屠岸賈下令:“若搜不出孤兒,全國與孤兒同庚的嬰兒斬盡殺絕,一個也不留!”并張貼布告,“窩藏孤兒,誅滅九族。告發(fā)孤兒藏處,賞黃金千兩”。程嬰和公孫杵臼商議,這樣下去,不但孤兒保不住,還要連累全國兒童受害,商議結果,程嬰愿將自己妻子才生下的兒子交給公孫杵臼,換下孤兒藏匿深山,然后由程嬰出頭向屠岸賈揭發(fā),告說孤兒被公孫杵臼收藏。只有這樣才能救下孤兒,免去全國兒童死難。
程嬰到屠岸賈處揭發(fā)說:“我和公孫杵臼都是趙盾手下的舊人,莊姬生下孤兒,讓人暗中送給我倆撫養(yǎng)。我看到搜查孤兒的布告,特來自首。”屠岸賈急問:“孤兒藏在何處?”程嬰回答:“公孫杵臼將孤兒帶到首陽山里?!蓖腊顿Z說:“你馬上帶我去搜查,查出孤兒賞賜黃金千兩;搜查不出,砍了你的頭顱?!背虌霃妷簼M腹悲痛,把屠岸賈一伙引到首陽山公孫同孤兒匿藏處。程嬰敲開門,武士們涌進去把公孫杵臼抓住,逼問孤兒下落。公孫假裝糊涂回答:“這里只有我這個孤老,那有什么孤兒?”屠岸賈推倒公孫,指揮武士們闖進茅庵搜查,從一個黑暗角落搜出用繡花綢緞包裹著的小男孩。公孫杵臼發(fā)瘋似的從地上爬起來,散亂著頭發(fā),撲上前去搶奪孤兒,并大罵程嬰不守信義,為得黃金喪盡天良,出賣孤兒。并指著屠岸賈責罵:“千刀萬剮的屠賊,殘害忠良,死無下場!”屠岸賈指令武士亂刀砍死公孫杵臼,倒提孤兒哈哈大笑:“好了,好了,我可以高枕無憂了!”猛將孤兒在石上摔死。
屠岸賈回到京城,拿出一千兩黃金賞給程嬰。程嬰流著淚向景公請求說:“告發(fā)孤兒是求免去自己的死罪,不是貪圖金錢重賞。請允許我將這筆錢用作收殮埋葬趙家老小和公孫杵臼尸骨的費用吧!”景公聽了程嬰的請求,心中一熱,對斬殺趙家滿門心中也很內疚,便答應了程嬰的請求,讓程嬰去處理趙家和公孫杵臼的后事。
景公死后傳位給歷公,厲公也是個昏庸之輩,聽信屠岸賈的讒言,不斷殺戮排斥忠臣良將。即位不久便被欒書、茍偃等大將殺死,另立孫周為悼公。悼公很有才干,重用老將軍韓厥,按韓厥提供的線索,查訪出孤兒趙武的下落。韓厥把趙武、程嬰帶到朝堂拜見了悼公,并當眾宣布這就是當年屠岸賈要殺害的孤兒趙武,更激動地講出程嬰用兒子替換孤兒,公孫杵臼為保孤兒慷慨地獻出自己生命的壯烈行為。臣子們聽后無不落淚,獨有屠岸賈嚇得軟癱在地。悼公憤怒地站起來,指著屠岸賈說:“不殺此賊,咋對得起趙家冤魂!”立即傳旨捉拿屠岸賈滿門,交給韓厥、程嬰、趙武,拉到趙盾陵墓前,活祭趙家冤魂。
歷史記載是,程嬰和公孫杵臼買了一個同樣大小的孩子,假扮為趙孤,被屠岸賈發(fā)現后摔死了。后來的戲劇家為了塑造英雄,稍作改動,把假孤說成是程嬰的親生兒子,悲劇效果大增。依我的看法,就是前者,在那個時代,也是深明大義之舉,值得褒揚。至少以一個嬰兒的性命,挽救了全國兒童的性命,僅此一點,就非常偉大,何況公孫要付出生命的代價,程嬰要背負全國人民的唾罵,在屈辱中生活呢!
盂縣的“趙氏孤兒故事”同樣豐富生動——
程嬰帶著孤兒策馬千里,東躲西藏,不知走了多少個日夜,來到晉國東北邊陲古仇猶地面,躲藏在盂縣南社村南一座小山的山洞中。才躲了十多天,一個農夫慌慌張張跑到山里道:“程大夫,不好了!屠岸賈那賊發(fā)覺你帶孤兒逃跑,親自帶領一隊親兵追來,已到西煙村了,快快跑吧!如果出事,我們咋對得起趙氏滿門忠烈呢?”
程嬰所居之地離西煙村不過十來里路,他不敢怠慢,跪下向北磕了一頭,感謝南社百姓救孤恩德,抱起孤兒上馬向東又逃。后來,人們把南社村南的小山,叫“小藏山”,并修建“藏山行祠”,歲歲祭祀。
翻過大梁山,踅進王村溝,走出溝底剛爬上一座山嶺,只聽后面人喊馬嘶,程嬰扭頭一看,溝內煙塵滾滾,屠岸賈帶親兵尾隨追來。程嬰心里一慌,稍不留神,同懷抱的孤兒一起從馬鞍摔下來,身不由己地向山溝滾去,虧得幾枝老荊條擋住身體,兩人未跌進溝底。程嬰好不容易站起來,又抱孤兒爬上馬背,往東面龍華河方向逃去。落馬的地方叫“慌鞍嶺”,意思是“慌張落鞍”的地方,現在這里叫稱“荒安嶺”。
當時,龍華河水急浪高,程嬰來到岸邊,想強渡過去。俗話說:“人忙出錯,馬慌失蹄?!逼R蹄陷進河灘里,程嬰和孤兒從馬背上摔下來,程嬰左拉右拖,總算把馬牽出沙坑。待兩人重又上馬,追兵已經趕到。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程嬰暗暗叫苦,忽然坐騎一聲長鳴,四蹄騰空而起,掠過龍華河水面,到達對岸。等馬蹄站穩(wěn),程嬰回頭看對面,見方才陷馬的沙坑邊留著一支寶劍,隨身一摸,才明白自己剛才只顧拉馬,把寶劍掉在那里。失落寶劍的地方,現在叫“寶劍溝”。
在這道山溝里,同樣的地名還有“大圍村”,據說是程嬰與趙孤被圍的地方。再往溝口有個村叫“普賢”,有人說是普賢菩薩顯靈,在大圍救過程嬰和趙孤。而我小的時候,聽我爺爺講,普賢不叫普賢,而是“土填”,就是土把人埋起來的意思。當時追兵將至,程嬰心急如焚,見一老農正在耕地,就央求老農救救嬰兒。老農情急之中,把嬰兒放到犁開的土壕中,用土將嬰兒埋起來,這樣,才躲過了追兵的搜查。時間久了,土填村就成了普賢村。
從普賢村出來往東,就到藏山的入口了。程嬰與趙孤遇到兩位農夫,農夫見一個大男人帶個嬰兒甚為奇怪,程嬰就講了事情的因由,并向農夫討水討飯,詢問哪里可以藏身。農夫就把藏山溝指給程嬰。吃飽喝足,程嬰就帶著嬰兒向山溝走去。走了幾步,他不放心,返回身告訴農夫,切不可告訴他們的行蹤。農夫為使程嬰放心,一頭撞在石頭上死了?,F在的藏山祠中,站在殿里的就是兩位泥塑的農夫。
在盂縣民間,有關趙氏孤兒的傳說豐富而生動,口耳相傳,千年不絕。
藏山云煙好英靈塞蒼穹
藏山廟又名“文子祠”,是以趙武之謚號趙文子命名的。祠廟始建年代已無可考,現存碑碣中有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重修碑記?,F存的古建筑中除寢宮為元代所建外,其余大都是明嘉靖、萬歷年間和清代多次修葺與增建的。
藏山廟大小30多處亭臺樓閣,皆倚山傍壁而筑,氣勢雄偉。祠坐北面南,依次將山門、牌樓、戲臺、鐘鼓二樓、東西碑房、正殿、寢宮、梳洗樓等主體建筑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附屬建筑置于院落之外,區(qū)別鮮明,主次有序,是按照宮廷建筑的特征而設計的。藏山祠規(guī)模宏大,由文子祠、寢宮、藏孤洞、梳洗樓、八義祠、報恩祠、啟忠祠組成,是一個氣勢壯觀的建筑群體。
藏山,這是一座具有傳奇色彩的山,是一座藏孤的山,也是一座見證人間正義的山,更是一座忠誠大義的山。讓我們走進藏山,領略一番藏山的美麗與靈秀吧。
這里千峰疊嶂,萬壑含煙,危巖若削,洞穴幽奇,松柏參天,澗水潺凌,山光水色瑰麗,風景四季宜人。這里古剎建筑格局絕妙,疏密得體,所有樓、臺、殿、堂、亭均依山傍壁而筑,同自然景觀珠聯璧合,相映成趣,使人如在畫中,似入仙境。
藏山有十景。在入口處,有“龍鳳松”。龍松彎曲盤虬,若躍躍騰飛;鳳松裊娜亭立,欲凌空翱翔。游人至此,駐足觀賞,莫不嘖嘖贊嘆。可惜現在這兩株大樹已經枯死了,只是軀干還在,從干枯的樹干上,可以想見昔日的偉岸風姿。
往里走,就來到了“飲馬池”。相傳為程嬰趙武落難藏山時的飲馬之處,至今山泉汩汩,清澈見底。再往上走,就來到了藏山神祠。站在牌樓下,仰面向天,但見山峰南北對峙,壁崖如削,名曰“二嶂”。南嶂聳然筆立,遠望似“笏板”,名為“笏峰”。峰東山路崎嶇,攀登而上,可達“南天門”。北嶂石削為屏,崖下深邃,依崖建造有殿堂,“正殿”祀奉趙武。西側山腰有“藏孤洞”,為天然石洞,僻靜幽深,風雨不侵,洞前立有石碑,記載藏孤之事。
東側拾階而上,有“報恩祠”,祀程嬰、韓厥、公孫杵臼。“報恩祠”旁,“梳洗樓”鑿崖而建,登樓俯視,景色殊絕。從這里東去,山麓有“黑龍?zhí)丁?、“滴水崖”,崖下巖洞,深邃幽靜。盛夏,潭水滲流傾瀉而下,噴珠吐玉,如煙如虹。寒冬,滴水成冰上下相柱,晶瑩剔透,如玉如銀。
梳洗樓西為“僧院”,丹嶂羅圍,塵跡罕見,幽雅清平,游人到此,如至仙境。東峰山崖半壁處有“日落晚照”勝景,每當夕陽西下,斜輝返射,山壁燦爛如金,煞是壯觀?!帮w巖樓”橫臥于巉巖峭壁的半山崖,為雙層木樓,典雅富麗。登臨此樓,藏山全景一覽無余。但見青峰林立,嵐紗縹緲,又聽飛鳥啼鳴,山響谷應,置身其間,有飄飄欲仙之感。藏山的景觀眾多,除了十景外,還有許多其他景觀,如拜水洞、二龍石壁、藏山牌樓、仙人秀石等。
這里有說不盡的傳說,講不完的故事,看不夠的美景。這里吸引著古往今來多少名人雅士,登臨拜謁,憑吊賞景。那些篆刻在巖壁的詩文、警句,訴說著這里的神奇與古老。金人元好問有詩日:“白日青天下筆難,要從明潤細尋看。藏山只道云煙好,畫史而今盡熱謾。”明代高岱有《游藏山》四首,其中一首道:“日轉山腰鳥道通,天留仙洞盂山中。禾喜交加青亦綠,陽精普照晚初紅。雨潤田疇三晉澤,神秸斯民萬古同。怪石巉巖恒矗立,英靈耿耿塞蒼穹?!敝筒恢娜宋?,都有一睹藏山風景的愿望,于是便有了這知名和不知名的題刻。古代有元好問、顧炎武、傅山等,現代的薄一波、郭沫若、馬烽等。
藏山的景點,有的還具有傳奇色彩。比如,正門的泥塑馬,就有故事。據說,當時那馬來到藏山,沒有水喝,就用前蹄刨出了至今泉水淙淙的“飲馬池”。后來,它站在殿門口,見著南來北往的香客都祭奠廟里的神人,沒有它的份,就趁著中午午休的時間,跑到藏山坪吃谷子去了。一個農夫發(fā)現后,就大聲喝喊,但它就是不跑,農民一急,把手里的鐮刀扔了過去,結果正插在了馬屁股上。那馬嘶鳴一聲,不見了蹤影。后來人們發(fā)現泥塑的馬身上插著把鐮刀,才知道,跑去吃谷子的是這匹泥塑馬。
還有日落晚照,也極具神奇之處。據當地老百姓說,他們記事以來共照過3次,一次在1945年,一次在1986年,1987年還照過一次。一次是日落時分,一次是午夜時分,1986年那次,是中午一點左右。有人說是太陽的光線正好照射到某個角度,就會形成如鏡子反光一樣的反射,但午夜反光,卻不知道理何在?
每年農歷四月十五是藏山廟會,期間,盛大的祭祀活動會如期舉行。盂縣境內外及周邊108處大王廟的“小大王”(這108處大王廟均供奉藏山趙武)都要回藏山“落駕”,舊稱“趕會”,共同享受廟會香火。盂縣東、西、南、北四鄉(xiāng)各不相同,東南鄉(xiāng)叫“旗會”,西北鄉(xiāng)叫“耍會”。賽會時,走在最前面的是頭鑼頭牌,舉著兩三丈的大旗,上書“吉星高照”、“朝山進香”等字樣,后邊鐵炮齊鳴,接著一出出的會目依次而過,會名多沿用傳統(tǒng)劇目,如《八義圖》《金沙灘》等,最大賽會長達數里,扮演會身的群眾,頂盔貫甲,穿袍系帶,手執(zhí)刀、槍、箭、戟、金鉤、鑰斧等武器,耀武揚威,十分神氣。在笙、簫、笛、管等八音會的悠揚聲中,人們抬著乘坐鑾駕的“小大王”行進,最后“踩海眼”、“吃齋飯”,預兆“五谷豐登”、“免災劫難”。
廟會期間,一般還要唱戲助興,人們或踏青游春,或商賈交易,熙熙攘攘,熱鬧非凡。除本地人外,還有來自陽曲、定襄、五臺、平山、獲鹿、井陘、平定、壽陽等地的百姓。如遇天旱,各地均照以上儀式,恭請藏山大王,舉行隆重的祈雨活動和謝神儀式。
藏山廟會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傳,“藏山老會”在宋代已形成規(guī)模,經元、明到清朝已發(fā)展到千人規(guī)模,民國時期尚綿延不絕,直至蘆溝橋事變爆發(fā),抗日戰(zhàn)爭開始,兵荒馬亂,才逐步停止了活動。
雖然如此,其實每年的農歷四月十五,這里依然會有小型活動,附近的村民都要到這里來敬香禮拜。愚生也晚,大概在20世紀70年代初,我還不到十二歲,按當地風俗,不足十二歲是不允許上廟的。但我還是與同村比我年歲稍長的本家叔叔、哥哥,去了一次藏山廟。當時情形,依稀記得。好像帶的干糧是煎餅,中午吃飯時,溝里上下,人山人海,仍然熱鬧。只是廟院荒蕪,塑像傾頹,鐘鼓喑啞,繁華不在而已。
老人們說,“藏山老會”要由開道鑼、門旗、頭鑼、頭牌、高罩、鐵炮、大旗、戰(zhàn)鼓、粗樂、八義、八仙、金瓜、鉞斧、朝天鐙、圍子、牛角號、燈籠、敬香盤、鑾駕、龍鳳扇、萬人傘、隨護、執(zhí)事等共108人構成,分別身著相應的服裝、道具,按照規(guī)定的步伐、動作、節(jié)奏來統(tǒng)一表演,分“過街”和“踩海眼”兩種場地表演,不受時間限制。由于各地距離藏山遠近不一,廟會日期就有了一些時間上的變化。其中,盂縣清城三月十五“起會”,有“九堡十八莊”之說,最負盛名。但無論哪個區(qū)域的“趕會”都以把“靈感大王”迎送回藏山落駕為高潮。
“藏山老會”是盂縣人民在歷史進程中形成的歷史文化精華,是盂縣人民的共同習俗,它承載了盂縣人民尊崇忠義精神的思想傾向,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追求和熱愛生活、向往幸福、崇尚和諧的純樸民風,具有較深的文化內涵。
近年,失傳百余年的“藏山老會”在藏山腳下的藏山村、柏石村再次與老百姓見面了。廟會期間,家家戶戶、男男女女、老老小小自發(fā)地聚集在一起,迎鑾駕、謝大王,表達消災免難、保佑平安的心愿,場面隆重、熱鬧非凡。
名山存一脈 功績昭后人
可以說,沒有藏山的藏孤育孤,就沒有后來的“三家分晉”、“七國爭雄”、“趙宋王朝”,中國歷史就得改寫。因此,藏山藏孤為中國的歷史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成為拉動經濟的一部新引擎,各地不惜血本,找景,建景,造景,修景,盂縣也不例外,把藏山承包給了一位煤老板。老板投資旅游精神可嘉,但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但畢竟那里有人在管理,在建設。自2003年改制后,藏山景區(qū)確立了弘揚“忠義”文化、建設秀美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思路,按照“修舊復舊”的原則,提出了打造“三晉歷史文化第一名山”的目標,修建“三湖、三瀑、一河、一洞”等多項景觀,改變了有山沒水的旅游缺憾?,F在,藏山風景區(qū)據說是標志性建筑的景區(qū)大門早已落成,其他景點也正在建設,景區(qū)面積也從不足3平方公里擴大到了近10平方公里,形成以“吃、住、游、玩、購”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勝地。
此外,藏山景區(qū)還投入資金,加大了對景區(qū)的宣傳力度,通過邀請中央電視臺拍攝風光宣傳片,制作DVD、印刷掛歷,在省內交通要道樹立廣告牌等多種方式,加大了景區(qū)宣傳力度。特別是2010年3月13日下午,陳凱歌導演醞釀了兩年的電影《趙氏孤兒》開機儀式在盂縣藏山舉行。導演陳凱歌、制片人陳紅與主演葛優(yōu)、王學圻、范冰冰、張豐毅、黃曉明、海清等一同亮相。雖然發(fā)生了塌臺事件,但其影響也因為塌臺而更加擴大。作為親身經歷塌臺事件的作者,對此一幕依然歷歷在目。
對于電影《趙氏孤兒》,還是電視劇《趙氏孤兒》,都有一個不同于歷史傳說的故事,就是讓趙孤寄養(yǎng)在屠岸賈的府邸,這固然增加了劇本的戲劇性,但大大脫離了歷史的真實性。這是以現代人的是非觀和榮辱觀來理解古人。這樣的編造,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消解,是對正確是非觀的歪曲。這樣去描寫敘述一位古人,如果趙武在天有靈,當然會以塌臺的方式給以懲戒了。
其實話說得遠一點,我的祖上,就曾經受過這樣的懲戒。我的祖上是盂縣東萇池的侯伯良。在現在整理的傳說中,有人把他寫得很不堪,其實他就是當地一個大戶而已。有一年,天大旱,祈雨的人跪了好幾天,老天依然沒有下雨的意思。祈雨是各地都有的習俗。我們那里祈雨,當地的耆年大德,富豪鄉(xiāng)紳都要與當地老百姓一樣,赤裸上身,頭戴柳條帽,跪在太陽下祈禱。侯伯良是當地鄉(xiāng)紳,自然要跪在隊伍前面。由于幾天祈求不來雨水,他又是一大戶,平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哪里受得了這種苦,就有些惱火??磥懋敃r他也不相信什么神鬼,就站起來,用煙袋敲藏山大王的頭,說你是藏山小大王,我是萇池侯伯良,你有三年不下雨,我土底埋有萬擔糧。敲罷,他怒氣沖沖起來回了家。誰想,當天夜里,就電閃雷鳴,雨傾如注。大雨落地成河,把他埋在土底的地窨子沖了個干凈。他害了怕,因為地窨子里還有他存放地契的盒子。他這才又焚香禱告,承認自己錯了。讓藏山大王給他留下地契盒子,答應漂起盒子的地方,蓋一座大王廟。后來在萇池的一條土溝旁,就有了一座大王廟。我們侯家的家道從此就衰落了。我家也就離開了東萇池,搬到了柏泉溝。當然類似的故事還有“甕打磁州”等。據說,在藏山,唱戲從來不敢唱《趙氏孤兒》,只要一唱,立馬就會變天,隨后就是狂風暴雨,后來的人們,也就沒有誰敢再冒這個險了。
今天,隨著盂縣高鐵的開通,陽泉至五臺高速公路的開通,藏山,這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內涵的山,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目光,游客逐年上升,這里已經成了太原、石家莊、北京等地游客節(jié)假日旅游觀光的好去處。那些古老的傳說,也就成了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